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许子东在《读书》2011年第12期上刊登同题文章,文章认为,作者之所以研究张爱玲,就是关注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探讨张爱玲与二十世纪中文文学发展的关系。过去二十年。两岸三地对张爱玲的评论,看似十分热闹,

  • 标签: 文学史意义 张爱玲 《读书》 文学发展 二十世纪 两岸三地
  • 简介:关汉卿与莎士比亚两者的艺术成就非常有代表性,在诸剧种的创作中,两人都有着令人感叹的艺术一致性。然而关汉卿的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性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关的悲剧突出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它的冲突倾向于节制、折中、调和、大团圆结局。莎剧则是对人文主义和人类内心的表现极具震撼力。本文从两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理念等方面对比分析,思考并剖析二人在创作悲剧的因由,并结合作品体现悲剧性质的具体手段,探究这种悲剧性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功能翻译理论 公示语翻译 翻译原则
  • 简介:梨园戏《梁灏》,为下南十八棚头剧目之一,是明清时期泉州梨园戏班常演的剧目。20世纪60年代曾被专家列入福建南戏特有剧目,80年代初还改编为《红叶宝剑》。当下研究梨园戏传统剧日的产生分期.有助于梨园戏历史与发展的研究。本文仅对《梁灏》中的梁灏本事及主体情节来源作一考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 标签: 梨园戏 考述 莆仙戏 渊源 明清时期 60年代
  • 简介:《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TitusAndronicus)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出复仇悲剧,写的是公元前500年罗马人赢得了对哥特人的一场战争,泰特斯作为一名久经沙场、

  • 标签: 复仇悲剧 电影 话剧 演绎 愚忠 早期创作
  • 简介:本文分析了爱尔兰作家葛力格里夫人独幕剧《月亮上升》在中国的翻译、改译以及演出情况,认为通过改译者对剧作情节和结尾处的改动,对剧中人名、地名和歌词内容的重新设计以及演出者在演出时随机选择乐曲等,以特有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实质上保证了改译本和源语本所具备的共同特质:通过剧本之外作者和观众共同的民族历史纽带,传达含意更为复杂更为微妙的心理和情感;使外来文本接通了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深层需求,成为抗战时期中国观众喜爱的剧作之一。

  • 标签: 翻译 改译 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