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致血清胆固醇检验异常的临床病因。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我院进行血生化检测患者106例,通过对其胆固醇报告单进行分析血清胆固醇变化和血清胆固醇异常的病因。结果本次研究的106例患者,血脂异常28例,异常率为26.42%,血脂上升率与血脂下降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血脂上升的患者原发性疾病和继发性疾病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的年龄和性别影响胆固醇水平显著,中年患者及处于绝经期后女性的血清胆固醇含量最高。

  • 标签: 血清胆固醇 生化检验 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地区健康人群血清胆固醇的情况和变化规律。对血清胆固醇水平高者给予有效干预。方法血清胆固醇测定采用胆固醇氧化酶—终点法,为中生试剂;仪器为OLYMPUSAU640;使用朗道校准品。结果5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胆固醇的检测结果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但有随年龄增大而上升的趋势,女性尤为明显。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异常比例也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30—45岁年龄组的男性总胆固醇增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60岁以上年龄组的女性总胆固醇增高例数也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

  • 标签: 血清总胆固醇 健康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生化检验过程当中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的原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110例在该院接受血液生化检验出现血清胆固醇异常的110例患者,对患者血清胆固醇出现异常情况与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提出相应处理建议。结果此次实验110例胆固醇出现异常患者中,有10例胆固醇是偏低的,100例是胆固醇上升的。结论在生化检验过程中胆固醇上升出现几率较大,主要包含用药引起、有糖尿病、肝脏病变、慢性肾功能发生障碍等,因而在临床治疗方面需要给患者更多关心,对患者饮食进行合理控制,防止胆固醇再度升高。

  • 标签: 血生化检验 血清胆固醇 异常原因
  • 简介:血浆中所含脂类统称为血脂。包括:甘油三酯、少量甘油二酯和甘油一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及非酯化脂酸(游离脂酸、自由脂酸),我们最关注的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没有人可以在血液中找到独立存在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这是因为“水”和“油”不能相溶。我们的血液里最主要的成分是水,脂类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油”。

  • 标签: 胆固醇酯 甘油三酯 甘油二酯 游离脂 非酯化 自由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茄子不仅味道好,营养丰富,还可以降胆固醇,是心血管病人的食疗佳品,特别是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和坏血病患者非常有益,有辅助治疗作用。常吃茄子,可预防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和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出血。

  • 标签: 胆固醇 茄子 心血管病人 辅助治疗作用 防高血压 视网膜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指导血脂代谢紊乱管理。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血清血脂检查287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进行分级检验,对于血脂异常的对象,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诊断。结果合计异常率29.94%,胆固醇偏高、偏低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其中50岁达到峰值。胆固醇偏高占67.36%,偏低32.64%。偏高者原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缺陷、高脂蛋白血症、用药因素、胆总管阻塞等,偏低与营养不良、低胆固醇进食、肝脏疾病、继发性贫血有关。结论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异常率较高,特别是40~60岁异常率较高,需重视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

  • 标签: 血脂代谢紊乱 血清胆固醇 血液生化检验 诊断
  • 简介:近些年来,许多人对胆固醇只知道它有害的一面,不了解它有益的一面。一些人甚至对胆固醇患有恐惧症,谈胆固醇色变,一提到胆固醇,就认为它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动脉硬化症的代名词。于是,他们不敢吃鸡蛋、牛奶、动物性食品,更不敢吃一点点肥肉。有人吃鸡蛋只吃蛋清不吃蛋黄,将蛋黄——足够使受精卵发育成一只小鸡的营养素白白扔掉了。

  • 标签: 胆固醇过低 早衰 动脉硬化症 动物性食品 受精卵发育 脑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指导血脂代谢紊乱管理。方法2017年1月~8月,医院开展血清血脂检查287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指标,进行分级检验,对于血脂异常的对象,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诊断。结果合计异常率29.94%,胆固醇偏高、偏低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其中50岁达到峰值。胆固醇偏高占67.36%,偏低32.64%。偏高者原因包括高胆固醇饮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R缺陷、高脂蛋白血症、用药因素、胆总管阻塞等,偏低与营养不良、低胆固醇进食、肝脏疾病、继发性贫血有关。结论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异常率较高,特别是40~60岁异常率较高,需重视相关疾病的筛查诊断。

  • 标签: 血脂代谢紊乱 血清胆固醇 血液生化检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和总胆汁酸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将我院70例肝硬化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成年人7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胆固醇和总胆汁酸。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H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B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在Child-Pugh中C级中最低,三级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A随着肝功能P<0.05分级的增高而增高,三级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O、TBA的联合检测能较敏感地反应肝硬化的程度,对肝功能的评定及病情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硬化血清胆固醇总胆汁酸
  • 简介:为了有效地预测和防止精神病人自杀,而探讨生物学指标,本研究对89名住院的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45人)、抑郁症病人(44人)进行血清胆固醇测定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初步发现:抑郁症病人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比精神分裂症病人明显降低,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3.48,P<0.01),比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也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5.0,P<0.001)。精神分裂症组有自杀行为者平均血清胆固醇水平也无自杀行为者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t=2.03,P<0.05)。从而表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病人的自杀行为与血清胆固醇降低有一定关系。同时,血清胆固醇降低也可作为抑郁症病人自杀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 标签: 血清 胆固醇 精神病 自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判断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预后中血清胆固醇测定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肝硬化患者,并选择同期健康者40例,为所有研究对象测定血清胆固醇,统计并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显著低于健康者,A级组、B级组、C级组血清胆固醇水平逐渐降低,并且不同分级组间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显著(P<0.05)。40例患者中5例患者死亡,其总胆固醇水平均<1.1mmol/L。40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sh记分和总胆固醇呈负相关(r=0.273,P=0.012)。结论肝功能损害程度和肝硬化患者血清胆固醇水平关系密切,胆固醇水平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且越容易导致不良预后。可见肝硬化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和肝功能受损情况关系密切,引起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是肝功能受损,实际工作中判定肝功能的重要手段就是测定血清胆固醇水平,可为医生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和参考。

  • 标签: 肝硬化 血清总胆固醇 预后
  • 简介:摘要通过对一例原发性低胆固醇血症患儿的成功诊断,指出原发性低胆固醇疾病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不亚于高胆固醇血症,警醒临床工作者对低胆固醇血症的重视。

  • 标签: 无脂蛋白血症 长寿综合征 &beta 脂蛋白缺乏症
  • 简介:因为体内胆固醇堆积过多而引发各种疾病的现代人为数不少。但是如何才能够帮助自己“消耗”掉多余的胆固醇呢?现在来看看美国专家给我们提供的这份健康食单。

  • 标签: 胆固醇 食物 美国专家 现代人
  • 简介:目的研究食物胆固醇检测技术对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评估结果的影响,为科学评估胆固醇的膳食摄入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和分光光度法对肉类、奶类、蛋类食物分别进行检测,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CNHNS)北京市的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用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食物胆固醇含量数据计算人群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评估检测方法的改变对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影响。结果两种食物胆固醇检验方法在肉类和奶类中胆固醇检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类中胆固醇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检测得到的食物胆固醇含量数据计算人群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中位数为239mg/d,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得到的食物胆固醇含量数据计算人群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中位数为205mg/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注检验方法的变化对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胆固醇 分析技术 食物成分 膳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