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针对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提供腹腔镜下D2根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8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6例远端胃癌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科室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胃癌D2根治术治疗,为观察组患者提供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并发症情况;随访患者3年观察生存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用时(183.29±15.38)min、术中出血为(332.29±75.21)mL、离床活动为(4.51±1.02)d、住院时间为(17.49±3.31)d、腹部切口为(16.39±1.24)cm;观察组手术用时(159.35±13.02)min、术中出血(151.92±28.10)mL、离床活动(3.01±0.82)d、住院时间(12.73±3.29)d、腹部切口(6.02±0.51)cm(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离床活动、住院时间、腹部切口等指标结果均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例(25.58%),观察组为4例(9.30%),观察组明显低于對照组(P<0.05)。结论该院为胃癌患者提供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治疗,取得疗效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术后恢复用时较短,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后,三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相似,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胃癌 D2根治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OH)2D3对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分化、成熟的影响及其介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GVHD寻找新的方法。方法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树突状细胞,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1,25(OH)2D3(10-10mol/L、10-9mol/L、10-10mol/L)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分析DCs表面共刺激因子(CD80、CD83、CD86、CD1a)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MTT法评估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1,25(OH)2D3实验组DCs表面标志CD80、CD83、CD86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CD1a高于对照组(p<0.05)。10-10mol/L1,25(OH)2D3组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35.91±10.19)%、(27.15±11.64)%、(61.49±8.41)%、(40.43±9.83)%;10-9mol/L1,25(OH)2D3组分别为(32.04±8.3)%、(23.65±10.13)%、(54.45±9.29)%、(43.81±11.53)%;10-8mol/L1,25(OH)2D3组分别为(19.44±5.36)%、(12.64±4.65)%、(37.13±5.92)%、(46.57±10.91)%;对照组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45.49±6.59)%、(36.77±7.42)%、(73.20±11.86)%、(29.36±13.34)%。(2)10-10、10-9、10-8mol/L不同浓度1,25(OH)2D3实验组DCs在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方面的能力均较对照组降低,且细胞增殖能力随着1,25(OH)2D3浓度增高而降低。结论1,25(OH)2D3抑制DCs的成熟,抑制DCs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介导免疫耐受,为诱导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1,25(OH)2D3 DCs 细胞增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维生素D属于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具有预防佝偻病的作用,是固醇类衍生物,主要存在于天然动植物以及人体皮下经过紫外线照射后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人软骨病,患者多出现肌肉萎缩、骨关节疼痛、痢疾腹泻等症状。因此,对于维生素D的检测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维生素D 检测 结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底前脑(BF)多巴胺D1受体是否参与调节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方法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BF微注射模型并随机分为D1受体激动剂(chloro-APB)组,D1受体拮抗剂(SCH23390)组和生理盐水(Saline)组,n=8。观察BF微注射SCH23390、chloro-APB或Saline对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的影响。结果BF微注射chloro-APB加速丙泊酚麻醉苏醒(P<0.05),对麻醉诱导无明显影响(P>0.05);微注射SCH23390产生相反的效应;微注射Saline对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均无影响(P>0.05)。结论BF多巴胺D1受体参与调节丙泊酚麻醉苏醒和皮层EEG觉醒,没有参与麻醉诱导过程。

  • 标签: 基底前脑 多巴胺 丙泊酚 苏醒
  • 简介:VideoDoorbell2智能门铃不仅拥有第一代门铃的可远程控制和支持视频拍摄的特点,这次还改进了电池和视频拍摄的清晰度。VideoDoorbell2的电池组件是可拆卸的。也就是不需要整个门铃设备都拆下来,没电的时候,换块电池就行了。此外,新的智能视频门铃还支持1080p分辨率的视频拍摄和可配置的动作感应区域,不仅画质更清晰,在拍摄角度上也由原来的160度调整到了180度。

  • 标签: 远程控制 拍摄 视频 第一代 清晰度 电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3D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的护理及实践。方法选取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脊柱外科患者,将其随机化分组,两组各有2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3D计算机导航技术基础上,再分别采用针对性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0.85±1.45)d、手术时间(144.12±5.36)min、出血量(145.86±5.98)ml、满意度(98.33%)、VAS评分(12.86±2.78)分、ODI评分(17.85±3.48)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3D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外科患者中效果显著,若加强护理干预,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感,促使手术的顺利实施。

  • 标签: 3D计算机导航技术 脊柱外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采用D-二聚体定量检测后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患者80例来展开探讨,以免疫比浊法对所有患者的D-二聚体展开定量检测,根据下肢顺行的静脉造影作为标准,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30例患者没有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的60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对两组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展开比较,并展开一系列分析。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阳性率占比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观察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差异明显P<0.05,在统计学中有意义。结论以D-二聚体检测下肢静脉血栓在临床上能够提供可靠的证明,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D-二聚体 下肢静脉血栓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宝安区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建立属于宝安区D-二聚体检测体系的参考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门诊及体检(年龄≥18岁)的健康人群988例,根据年龄分为18~49岁、50~59岁、≥60岁3组。采用西门子医疗诊断公司的INNOVANCE*D-Dimer试剂,日本Sysmex公司的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比较3个年龄阶段人群血浆D-二聚体含量,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结果18~49岁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19±0.06)mg/L,与50~59岁健康人群的(1.23±0.06)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64±0.08)mg/L,均较18~49岁健康人群和50~59岁健康人群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95%分位数为参考区间上限,18~59岁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为(1.21±0.01)mg/L,≥60岁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参考值为(1.4±0.07)mg/L。结论宝安区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年龄显著相关,年龄越大,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

  • 标签: 宝安区 D-二聚体 健康人群 参考范围 免疫比浊法
  • 简介:摘要生物化学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鉴于此,文章重点就3D虚拟技术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3D虚拟技术 生物化学 实验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健康教育对预防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来我院体检的60名儿童及60名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名儿童分为2组。对照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常规教育,观察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对比健康教育效果。结果观察组儿童及其家长对维生素D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表明,观察组儿童骨碱性磷酸酶和维生素D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儿童及其家长对维生素D健康知识的掌握,有利于预防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标签: 健康教育 儿童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D解剖软件在骨科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为应用3D软件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作为对照组,教课完成后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对两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考核成绩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实习同学相对于对照组统计学显示,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而且对其他相关医学基础课程的掌握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结论3D解剖软件具有直观、生动、立体感明显等优势,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显著提高了学习的学习成绩,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全面推广。

  • 标签: 骨科教学 医学实习生 3D解剖软件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妇女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对婴儿体格生长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武汉市某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妊娠妇女所分娩的90例婴儿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孕中后期维生素D水平正常妊娠妇女所分娩的60例婴儿为对照组。所有婴儿分别于出生、6月龄、12月龄时对其身长、头围、体质量、骨超声波传导速度(SOS)等指标进行检查,同时通过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ST)评价2组婴儿6月龄、12月龄时的智力发育情况。结果2组婴儿6月龄及12月龄时身长、头围、体质量均高于出生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婴儿相同时间点身长、头围、体质量、S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儿6月龄及12月龄时发育商数(DQ)、智力指数(M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儿12月龄时的DQ落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孕中后期维生素D缺乏对婴儿体格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但会影响其智力发育。

  • 标签: 妊娠期 维生素D 婴儿 体格生长 智力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3D高清腹腔镜系统应用到泌尿外科手术护理当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泌尿外科手术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使用2D腹腔镜系统,观察组使用3D高清腹腔镜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护理应用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外科手术护理当中使用3D高清腹腔镜系统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疗效,降低并发症出率。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 标签: 3D高清腹腔镜系统 泌尿外科 手术护理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对孕期肥胖孕妇糖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妊娠期肥胖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n=65)和对照组(n=65),于孕17-20周开始给予VD滴剂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较低剂量400IU/d,预防组给予较高剂量1600IU/d。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及相关糖脂代谢指标,包括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空腹膜岛素(FINS)水平,并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妊娠结局、胎儿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25(OH)D、糖脂代谢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5(OH)D水平明显升高,糖脂代谢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预防组TC、LDL-C、FB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INS、HbA1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预防组顺产率显著较高,剖宫产率显著较低,两组妊娠结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分娩后胎儿窘迫、巨大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补充维生素D可明显改善孕期肥胖孕妇糖脂代谢水平及妊娠结局。

  • 标签: 孕期肥胖 预防性 维生素D 糖脂代谢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炎症性肠病维生素D水平和骨密度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间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儿5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25-羟维生素D3、骨钙蛋白、骨碱性磷酸酶、血钙、游离钙、血磷、白蛋白及骨密度。结果两组儿童骨钙蛋白及骨碱性磷酸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25-羟维生素D3、血钙、游离钙、血磷、白蛋白及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中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骨密度呈现正相关,与白蛋白水平呈现负相关;观察组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骨密度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儿童维生素水平要明显低于健康儿童,更加容易出现骨密度偏低的症状。

  • 标签: 儿童炎症性肠病 维生素D 骨密度
  • 简介:目的:分析活性维生素D应用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5例2015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的同时,采用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血钙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的血磷水平、钙磷乘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的iPTH水平为(648.9±89.6)pg/ml,治疗后的iPTH为(220.5±54.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临床应用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强应用。

  • 标签: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冲击治疗 活性维生素D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在肝硬化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46例作为研究组,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并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4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凝血思想及D-二聚体检测,对比观察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长,纤维蛋白原含量较低,D-二聚体检测含量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机制异常症状,应用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对于患者的临床诊疗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凝血四项 D-二聚体检测 肝硬化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2型糖尿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的护理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肾病10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100例患者按照收治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随访追踪,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mA1b/C)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FPG、HbAlc、Scr、UmA1b/C均明显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实验组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采取针对护理干预措施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恢复情况显著。

  • 标签: 2型糖尿病肾病 护理干预 生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