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幼儿教育的出发点应从教师的兴趣转向孩子的兴趣,由多数预设的探究活动走向生成的科学活动,让科学更贴近幼儿生活。从生活中孕育科学教育,让科学教育不再局限于灌输科学知识,而是更注重让幼儿从探索中获取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学科学爱科学。喜欢花草树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愿意亲近大自然、探索植物的奥妙,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我们选择了主题活动――奇妙的植物。在开展这个主题活动之前,

  • 标签: 幼儿教育 科学活动 科学教育 探究活动 大自然 生活
  • 简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自己喜欢看书,我也愿意和小朋友们分享读书的快乐。在看过毕淑敏的《混入北图》一文后,知道了北京图书馆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心向往之,就有意地撺掇小朋友们:

  • 标签: 幼儿教师 图书馆 毕淑敏
  • 简介:目的采用心音图运动分析试验(PCGET)测量和评估新生儿心力储备(CCR)。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于本院分娩的385例单胎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其胎龄分为足月儿组(n=231,胎龄为37~41+6孕周)和早产儿组(n=154,胎龄为28~36+6孕周),并将早产儿组继续分为早产儿A组(n=14,胎龄为28~31+6孕周),早产儿B组(n=23,胎龄为32~33+6孕周)和早产儿C组(n=117,胎龄为34~36+6孕周)。测量和计算新生儿第一心音(S1)与第二心音(S2)幅值的比值(S1/S2)、心脏舒张期时限(D)与收缩期时限(S)的比值(D/S)和应激后心力变化趋势(CCCTS)(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新生儿日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足月儿组S1/S2和D/S与孕周无明显相关关系(r=-0.013,-0.039;P=0.848,0.561),而早产儿组S1/S2与孕周呈负相关关系(r=-0.166,P=0.040),D/S与孕周呈正相关关系(r=0.250,P=0.002)。经历相同刺激啼哭后,足月儿组S1/S1′显著高于早产儿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S1/S1′与孕周均无明显相关关系(r=0.116,0.069;P=0.285,0.415)。据测试数据初步得出足月儿CCR各指数参考值范围,心肌缺血缺氧新生儿D/S显著降低。结论出生后检测CCR可对新生儿,尤其是高危新生儿心脏耐受性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其心脏安全性,为其进一步心脏保健提供依据。

  • 标签: 心力储备 心音图运动分析试验 新生儿
  • 简介:患儿,男,5岁,因“发热9d”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左房,室增大,主动脉内径增宽,左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及无端分支扩张,扩张血管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心包腔内积液13mm;超声诊断;①左主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右主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远端及左前降支扩张,符合川崎病以及改变;

  • 标签: 巨大血栓形成 川崎病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右冠状动脉 左前降支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患者女,58岁,因“腹痛发热4^+d”入院,4^+d前出现持续性下腹胀痛,活动及大、小便时加剧,并延至腰骶部,尿频、尿急。入院查体:T37.9℃,急性病容,腹膨隆,中下腹部扪及质稍硬肿块,上界平脐,压痛,移浊阴性。妇科检查:盆、腹腔扪及囊实性包块约15cm×15cm,活动差、压痛,子宫双附件扪不清。超声显示:子宫上方一14.5cm×7.6cm×13.0cm囊实性混合占位,外形不规则,肠间查见液性暗区深3.5cm。

  • 标签: 卵巢平滑肌肉瘤 原发性 囊实性包块 入院查体 下腹胀痛 妇科检查
  • 简介: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简称ABO溶血病)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和近期预后特点,为合理管理本病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331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病历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近期预后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31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足月新生儿,其入院平均年龄为(53.5±36.2)h,48.0%(159/331)为男性患儿,45.0%(149/331)患儿胎次为1,剖宫产占59.2%(196/331),混合喂养占71.6%(237/331);发现黄疸时间平均为生后(29.7±19.4)h。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SB)浓度平均为(233.1±90.0)μmol/L,9.4%(31/331)患儿TSB浓度〉342.0μmol/L,最高为614.7μmol/L;14.5%(48/331)患儿入院时贫血;A型血患儿占56.8%(188/331);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率(95.5%vs29.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076,P=0.000)。本组患儿光疗时间平均为(80.1±20.9)h,8.8%(29/331)患儿接受换血治疗及输血治疗,19.0%(63/331)患儿输注白蛋白,26.0%(86/331)患儿输注静脉免疫球蛋白。0.9%(3/331)患儿临床诊断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平均住院时间为(4.7±1.8)d,1.8%(6/331)患儿在出院后4d内因黄疸原因再次入院。结论足月新生儿ABO溶血病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发生贫血及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导致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抗体释放试验可作为常规实验室检查以提高新生儿ABO溶血病诊断率。黄疸可能会持续�

  • 标签: ABO血型系统 血型不合 高胆红素血症 光疗法 换血疗法 全血 核黄疸
  •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胎儿肺成熟度和心力储备(CCR)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6例出生后2h以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羊水泡沫试验及羊水板层小体计数(LBC)检测本组早产儿的胎儿肺成熟度;根据胎儿肺成熟度,将其分为胎儿肺不成熟组(n=17),胎儿肺可疑成熟组(n=3)和胎儿肺成熟组(n=16)。采用心音图实验(PCGT)检测CCR指标,包括第一心音幅值(S1)与第二心音幅值(S2)的比值(S1/S2)、心脏舒张期时限(D)与收缩期时限(S)的比值(D/S)和应激后心力变化趋势(CCCTS);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早产儿胎儿肺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各组早产儿出生体质量、身长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早产儿胎儿肺成熟度与孕龄成正相关(r=0.536,P=0.001);3组间S1/S2和CCCTS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013,1.651,均P〉0.05);3组间D/S比较,仅胎儿肺成熟早产儿组较胎儿肺不成熟早产儿组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088,P=0.023)。CRR指标与胎儿肺成熟度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儿胎儿肺成熟度与S1/S2、CCCTS不相关(r=0.1892,0.2890,均P〉0.05);与D/S成正相关(r=0.4014,P=0.017)。结论成熟的胎儿肺发育可使早产儿心肌灌注时间延长,心肌获得较多氧气和营养,使其CCR较高;胎儿肺不成熟早产儿CCR低,出生后应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护。通过对D/S和胎儿肺成熟度相关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判断胎儿肺成熟度的新方法。

  • 标签: 心力储备 心肌收缩 胎儿器官成熟度 心音 婴儿 早产
  • 简介:患者女性,40岁,因"停经40d,下腹痛肛门坠胀2d"于2009-10-22,06:30am入本院.病史采集:患者系G6P3,顺产1子2女,末次生产3个月后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1枚,17年前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单纯丝线结扎),14年前意外宫内妊娠1次,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后官腔内未见IUD,遂再次放置IUD1枚,于3年前取出.

  • 标签: 放置宫内节育器 输卵管妊娠流产 黄体破裂 盆腔异位 双侧输卵管结扎术 放置IUD
  • 简介:患儿1男性,13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1+个月,发热10+d”于2006-06—30入本院。病史采集:入院前1+个月,发现左侧腹股沟一串蚕豆大小包块,质硬,不活动,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未就医。入院前20d,包块进行性增大至约4.0cm×2.0cm×2.0cm,精神差,四肢乏力,于当地基层医院诊治(具体不详),无好转。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腹股沟包块 儿童 左侧腹股沟 进行性增大
  • 简介:患者女性,44岁,孕4产1,住院号为247558,因“发现子宫肌瘤3^+年,月经增多2个月”于2008年2月15日入院。病史采集:平素月经正常,3^+年前发现子宫肌瘤,随访无特殊。末次月经为2008年1月7日,之后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淋漓不尽、量中、色暗红。妇科检查:外阴发育良好,已婚已产式,阴道畅,无充血,少许暗红色血性分泌物,宫颈光滑,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

  • 标签: 子宫肌瘤 多发性肌瘤 阴道不规则出血 畸胎瘤 输卵管 月经增多
  • 简介: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常见的良性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免疫紊乱所致的独立性血小板减少(以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ITP的诊断阈值)。根据国际ITP工作组(InternationalWorkingGroup,IWG)最新指南,统一将ITP命名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以更准确表述其发病机制及出血症状[1]。尽管该国际指南已将本病相关问题进行规范,关于儿童ITP的特点,涉及药物治疗及观察、治疗相关出血症状与血小板减少及其住院与门诊诊治方式等问题,不同国家对儿童ITP的管理方式各异[2]。结合国际标准与中国特点,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相关专家制定《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3],作为规范儿童ITP诊治的国内指南。本文就《建议》所涉及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和补充。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原发性 儿童 诊疗 解读 出血症状
  • 简介:患者女,52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1年”于2005年3月20日入本院妇产科。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脾未扪及,腹部未触及肿块。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型,阴道畅,有少量血迹,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大小正常,质软,左附件区扪及直径约6cm包块,实性感,边界清楚、活动,质地偏软。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45mm×38mm回声光团,左附件区68mm×42mm低回声肿块。诊刮病理检查:子宫内膜腺癌。拟诊子宫内膜癌累及左卵巢癌。于2005年3月26日行广泛性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子宫增大,8cm×5cm×4cm,形态规则,剖视见宫腔内后壁直径为4cm包块,呈灰白色,鱼肉状,质脆;左卵巢增大,6cm×5cm×5cm,呈灰白色,结节状,表面无破口,质中偏软,切面实性,呈灰白色;右侧卵巢外观形态、大小正常。术后病理组织学切片显示:子宫内膜低分化腺癌,子宫深肌层可见癌栓,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呈阴性。免疫组化:宫内膜腺癌ER(+)、PR(+);左卵巢小细胞恶性肿瘤,NSE(-)、SYN(-)、EMA(-)、LCA(+),支持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最后诊断:子宫内膜腺癌合并卵巢原发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 标签: 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 原发性 全子宫双附件切除 不规则阴道流血
  • 简介:患者女性,39岁。因"产后12年,复发性流产2次",于2011-08-12入本院。病史采集:G3P1,平素月经规律,(5~7)d/(28~32)d,量中等,无痛经史。2002-09-12足月顺产1女婴,现体健。产后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device,IUD),2007年7月取出IUD后准备生育第2胎。2009年7月,

  • 标签: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复发性流产 血型不合 产后放置宫内节育器 RH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