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内皮舒张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方法收集合格CHD患者328例,使用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系统,以Judkins法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进而分析内皮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结果内皮舒张功能与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流量介导的血管扩张(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GNT)功能在CHD痰瘀相兼证患者中受损最重,其次为痰浊证、血瘀证,非痰非瘀证受损较轻,血瘀证、痰浊证、痰瘀相兼证与非痰非瘀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内皮舒张功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随着冠脉狭窄程度加重,FMD和GNT均逐渐降低;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FMD和GNT均逐渐降低。结论内皮舒张功能改变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医证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 内皮舒张功能 中医证型 相关性
  • 简介:目的研究化浊行血颗粒对食饵AS模型大鼠血脂、ET-1、NO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AS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按质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组,每组12只,采用高脂饲料法建立大鼠食饵AS模型。药物组给予化浊行血颗粒水溶液,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容量的蒸馏水,连续干预8周后检测各组TC、TG、HDL-C、LDL-C、ET-1、NO。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C、TG、LDL-C明显增高(P〈0.05),HDL-C基本一致;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TC、TG、LDL-C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增高(P〈0.05);ET-1、NO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化浊行血颗粒可调控血脂,并保护血管内皮

  • 标签: 化浊行血颗粒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素 一氧化氮
  • 简介:目的:观察参麦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40只,采用结扎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后松解扎扣再灌注60min,反复3次以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托洛尔组及参麦小大剂量组。五组大鼠均经腹腔注射给药,于治疗前及30d后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心肌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HIF-la表达情况、受体胎肝激酶1(FLK-1),籍此考察参麦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参麦明显增高VEGF蛋白质及mRNA、HIF-1a、FLK-1的表达,缩小心肌缺血面积,与模型组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参麦小、大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可减轻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和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其促进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内皮再生有关,对改善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标签: 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参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1 受体胎肝激酶-1
  • 简介:很多人发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往往更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无论是生活起居上的扶助,还是精神心灵上的抚慰,都是如此。他们对于亲人和子女的依赖感很强,甚至形成了某种习惯,如果只是自己,就很难顺利完成一件事情。

  • 标签: 习惯性 健康 生活起居 依赖感
  • 简介:古代医家对于血管痴呆的治疗多从肾论治、从痰瘀论治,现代兴起的“毒损脑络”理论是在古人认识其病因病机基础上,认为肾虚、痰浊、瘀血互相转化,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形成虚痰瘀毒恶性循环的有害网络。因“毒损脑络”与络病病理改变不谋而合,因此提出“化浊解毒通络法”是治疗血管痴呆的治疗大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痴呆提供一定思路。

  • 标签: 血管性痴呆 治疗 毒损脑络 络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