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球囊导管扩张(PTA)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瘘(AVF)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血透前臂AVF者68例纳入研究,随机分组各34例,对照组瘘重建术,观察组PTA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峰值流速、狭窄处内径、肱动脉血流量干预后,高于对照组(P<0.05);瘘血管狭窄改善个数比对照组多,而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维持性血透AVF时,PTA治疗,能调整血流参数,改善狭窄,且并发症少。

  • 标签: 血液透析 前臂动静脉内瘘狭窄 球囊导管扩张
  • 简介:【摘要】导管相关性的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出导管后48小时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者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往往大于38度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且除血管导管感染外,没有其他明确感染源的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陪培养出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

  • 标签: 血管,导管,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全程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置入PICC导管期间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患者46例,均置入PICC导管,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统计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差异明显(P

  • 标签: 神经内科 PICC导管 全程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线导管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收入并治疗的88例危重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对照组和中线导管组,护理对照组给予中心静脉置管治疗,中线导管组给予中线导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中线导管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评分均高于护理对照组;中线导管组并发症发生率(11.4%)明显低于护理对照组(29.5%)。结论:在危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中线导管置管治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中线导管 危重症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异常的声像图特点,分析产前超声的临床检查价值。 方法: 选择我院在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6 月确诊为胎儿静脉导管异常(缺失或行走异常) 11 例进行研究分析,分析产前超声图像特点和临床诊断价值。 结果: 产前超声检查结果提示 8 例诊断为胎儿静脉导管缺失; 3 例诊断为胎儿静脉导管走行异常,其中 2 例汇入肝静脉, 1 例汇入冠状静脉窦。 结论: 采用产前超声检查可诊断胎儿静脉导管异常,根据其畸形严重程度和染色体等相关检查可评估胎儿预后,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 标签: 胎儿静脉导管 异常 产前检查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病人PICC导管堵塞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PICC导管分析导管堵塞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118例肿瘤患者,7例出现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为5.93%(7/118)。结论:通过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PICC直管后导管堵塞的发生,值得应用。

  • 标签: PICC直管 堵塞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 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为实施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观察记录 156例 PICC置管患者导管移位的相关因素及导管移位的情况,分析导管移位的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 PICC导管发生移位者 28例( 17.9%),其中外移 20例( 71.4%)。体内回缩 8例( 28.6%)。结论 PICC导管发生移位的主要原因有导管固定不牢、护士操作不规范、皮肤过敏、瘘道形成、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等多种因素。须掌握正确管道维护方法,防止管道移位,方可延长管道的使用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 标签: PICC导管 肿瘤 导管移位 原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管 介入治疗后的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400例接受导管介入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例(7.25%)患者发生周围血管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血肿14例(3.5%),外出血12例(3%),动静脉瘘1例(0.25%),下肢静脉栓塞2例(0.5%)。结论:导管介入治疗后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内科处理后预后良好。

  • 标签: 导管介入治疗 周围血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集束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分析效果。方法: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中,选 256名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 1组和实验 2组,每组 128名患者。让实验 1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干预,让实验 2组接受集束化护理模式,对导管留置时间以及血流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与实验1组相比,实验 2组的导管留置时间长,血流感染发生率较低( P< 0.05)。 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集束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价值大,值得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集束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集束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分析效果。方法: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接收的血液透析患者中,选 256名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 1组和实验 2组,每组 128名患者。让实验 1组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干预,让实验 2组接受集束化护理模式,对导管留置时间以及血流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与实验1组相比,实验 2组的导管留置时间长,血流感染发生率较低( P< 0.05)。 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集束化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可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血流感染发生率,价值大,值得应用。

  • 标签: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集束化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降低普外科导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中应用安全标识的实际效果。 方法:我院在 2018 年 4 月进行导管护理安全标识,因此将 2017 年 3 月 -2018 年 3 月收治的 500 例普外患者以及 20 名护理人员看做为对比组,将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收治的 500 例普外患者以及 20 名护理人员看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比组, P < 0.05 ,统计学意义存在。 结论:降低普外科导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中应用安全标识的实际效果显著,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安全标识 普外科 导管护理 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