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程序化镇痛镇静(ProceduralSedationandAnalgesia,PSA)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60例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随机分为M(咪达唑仑)组和PSA组各30例。两组机械通气期间经过中心静脉泵入咪达唑仑,PSA组加用瑞芬太尼。比较镇静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及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PSA组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M组,并且达到相同镇静效果下静脉泵入镇静剂量明显减少;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SA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疗效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

  • 标签: 程序化镇静镇痛 机械通气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比较分析静吸复合麻醉镇静深浅对术后认知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于2013年12月—2017年12月64例在我院进行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使用电脑随机安排数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较深静吸复合麻醉,保持BIS在40~50;对照组进行较浅静吸复合麻醉,保持BIS在50~60。采用统计学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情况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实验组在术后苏醒情况(话语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延长,差异明显(P<0.05);手术后一天实验组MMSE评分(29.5±0.3)比对照组(24.1±0.4)高(P<0.05)。结论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使用静吸复合麻醉相对于较深静吸复合麻醉,较浅静吸复合麻醉(BIS在50~60间)可以减少患者苏醒时间、话语时间,改善患者苏醒状况,可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产生,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 标签: 宫颈癌根治术 麻醉深度 静脉麻醉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ICU患者镇静治疗过程中,安全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7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镇静治疗,且在镇静治疗过程中接受系统的安全护理,对患者接受安全护理前后的各项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选患者在接受安全护理后,机体主要指标出现明显改善,与接受护理前相比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U镇静治疗患者接受安全护理,其主要机体指标会出现明显改善。

  • 标签: ICU 患者 镇静治疗 安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ICU采用镇静镇痛药物治疗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与体会。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ICU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60例进行镇静镇痛治疗并采取常规护理的ICU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镇静镇痛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镇静镇痛效果达到A级的有58例,达到B级的有2例,无C级病例;对照组患者中镇静镇痛效果达到A级的有50例,达到B级的有4例,C级病例6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采取镇静镇痛药物治疗的ICU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安全护理,能显著提高镇静镇痛治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ICU 镇静镇痛药物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ICU收治的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8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镇静镇痛进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ICU的治疗时间,镇静镇痛药物使用的剂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U的治疗时间,镇静药物使用的剂量、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ICU机械通气 镇静镇痛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到医学院实验室实验分析益气宁神滴丸的镇静催眠作用;方法共取小白鼠150只,每组75只分为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地西泮3mg/kg)、低药剂量组(益气宁神滴丸0.45g/kg)、中药剂量组(益气宁神滴丸0.9g/kg)、高药剂组(益气宁神滴丸1.8g/kg)进行药物实验;结果在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方面,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能显著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P<0.01)。在对小鼠睡眠的影响方面,低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的入睡潜伏期和持续睡眠时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宁神滴丸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 标签: 益气宁神滴丸 镇静催眠 实验分析
  • 简介:(辽阳中心医院ICU辽宁辽阳111000)摘要将辽阳中心医院ICU2010年、2011年收治的96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010年组和2011年组,回顾观察采用每日唤醒疗法的疗效。认为唤醒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神志变化,患者清醒期间鼓励其肢体运动与自主咳痰。加强气道管理,结合体位,促进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减少镇静药的剂量、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ICU停留时间[1]。

  • 标签: 镇痛镇静 每日唤醒疗法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220-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9月400例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0例,观察组采取镇静镇痛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观察组经过镇静镇痛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静镇痛护理运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不仅能够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舒适性,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镇静镇痛护理 方法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临床效果以及综合护理体会。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就诊的75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所有患者给予镇痛镇静,常规组行常规护理;综合组给予综合护理。评价镇痛镇静前后患者疼痛评分、Ramsay评分、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对比两组镇痛镇静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1)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2)干预前两组疼痛评分、Ramsay评分、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相似,P>0.05;干预后两组疼痛评分明显降低,Ramsay评分明显升高,跟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干预后常规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波动幅度大于综合组,P<0.05。(3)综合组镇痛镇静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临床效果确切,有良好镇痛镇静效果,辅以综合护理,可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ICU机械通气患者 镇痛镇静 临床效果 综合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50例患者采用咪唑安定及异丙酚行镇静治疗,采用Ramsay评分监测镇静水平,调整镇静药用量,使Ramsay评分2-4级之间。结果镇静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镇静后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有所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SaO2)有所增高(P<0.05),无护理并发症及意外发生。结论对重症病房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给予良好的镇静治疗、监测,能有效减少护理意外的发生,改善病情。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镇静 护理Effectiv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edation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s in ICU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住院精神科患者镇静催眠药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防止滥用镇静催眠类药物而引发药害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5月收治的1728例住院精神科患者的镇静催眠用药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所有入选的住院精神科患者,所采用的镇静催眠类药物具体以苯二氮草类为主要构成,其构成比例主要为63.69%;而所使用的频度则为33.1%,并且大多为男性患者。以阿普唑仑为主要常用药物,其药物使用的频度大约为26.62%,构成比例为51.22%。结论本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当中,大多都是采用以阿普唑仑为主构成的苯二氮草类镇静催眠药物。目前改药物存在滥用的可能,因此必须在临床当中进行高度重视。

  • 标签: 住院患者 精神科 镇静催眠药 滥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重症医学科GCS评分≥9分、APACHEⅡ评分≥15分患者实施浅镇静后谵妄的发生率。方法将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8例采取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88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4例。A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舒芬太尼治疗,B组给予咪达唑仑+舒芬太尼治疗。每日记录统计患者使用药物剂量,并记录镇静治疗后患者RASS评分,及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等,并评估镇静状态,评估是否谵妄。结果两组患者谵妄率比较B组较A组谵妄发生率高(P<0.05);镇静后A组和B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下降幅度B组比A组更小(P<0.05)。结论针对ICU中进行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比使用咪达唑仑镇静谵妄发生率低,但右美托咪定对患者心率、血压旳影响大于咪达唑仑。

  • 标签: 危重症患者 浅镇静 谵妄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 简介:摘要通过对《中药药理学》189味中药进行计算机分析,发现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中药有61味。其中,安神药中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中药所占比例最多,为100%;其次为平肝熄风药,有镇静催眠作用的占87.5%;开窍药居第三位,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占80%;居第四位的是解表药,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占68%;温里药居第五位,有50%的药物有镇静催眠作用;祛风湿药居第六位,有40%的药物具有镇静催眠作用。而在其他药物中,虽然也有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存在,但分布比例较低,不超过40%。通过对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中药进行分析,显示与传统中医的治则基本一致。

  • 标签: 镇静 催眠作用 中药分布 计算机分析
  • 简介:摘要催眠状态是指受试者通过催眠师(或受试者自己)一定的诱导或暗示,从而进入到一种注意和感觉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的,既不同于睡眠又不同于觉醒的特殊的恍惚意识状态。传统概念上将催眠的深度分为轻度、中度和深度三种。然而,从更严格意义上来讲,催眠实际上有6种深度

  • 标签: 催眠 深度 心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在妇科进行手术时丙泊酚和地西泮起到的麻醉镇静疗效的对比。方法选取于2017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收诊的手术病人共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各26例病人。对照组病人使用地西泮进行麻醉,研究组使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对两组间的镇静效果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进行用药后,研究组的Ramsay镇静评分相比对照组镇静情况显著要好,而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几率(7.69%)比对照组(23.08%)更低,两组数据都差距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的镇静效果明显比地西泮要好,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也较低,在妇科手术中的镇静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地西泮 丙泊酚 妇科手术 麻醉 镇静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ICU护士主导的目标性镇静镇痛安全护理管理策略。方法选取ICU机械通气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药物镇静镇痛管理;观察组34例,给予ICU护士主导的目标性镇静镇痛安全护理管理;对比分析该两组管理模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谵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护士主导的目标性镇静镇痛安全护理管理策略效果显著,具一定的推广价值。

  • 标签: ICU护士主导 目标性镇静镇痛 安全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麻醉深度指数(CSI)在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应用价值进行评测。方法ASAⅠ或Ⅱ级患者共44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22例患者。试验组患者调节麻药的剂量参考CSI进行改变,对照组患者则按照临床麻醉药物使用的经验进行调节。对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舒张压、收缩压、SPO2以及CSI进行常规监测;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计算CSI对于OAA/S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经过统计分析,试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与统计学意义相符(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CSI与OAA/S评分具有明显的等级相关性。结论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期间的麻醉深度监测具有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帮助麻醉医师判断患者全麻的深度,指导麻醉用药。

  • 标签: 麻醉深度指数 全麻手术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行手术治疗的儿童患儿术后使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的镇痛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后需进行镇痛镇静处理的患儿90例,随机分成三组,对30例A组患儿实施舒芬太尼1.5ug/kg镇痛镇静治疗,对30例B组患儿实施舒芬太尼2.0ug/kg镇痛镇静治疗,对C组30例患儿实施舒芬太尼2.5ug镇痛治疗,观察三组患儿的镇痛镇静效果。结果B组患儿在T1(4h)、T2(8h)、T3(12h)、T4(24h)时间段的疼痛程度、镇静效果的比较上均明显优于AC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手术治疗后的患儿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时,施以舒芬太尼2.0ug/kg的效果相对来说最好,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舒芬太尼 不同剂量 小儿术后 镇痛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将重症监护患者疼痛观察工具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中。方法将2014年7月至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27例为治疗组,2013年7月至12月入住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17例对照组。对照组每两小时进行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和镇静躁动评分(RASS评分),CPOT疼痛评分>2分或RASS评分>0分者,汇报医生调整镇痛药物剂量。观察组每两小时给予RASS评分,RASS评分>0分者汇报,根据医生医嘱进行镇静镇痛治疗。结果在使用镇痛剂量方面和镇静评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静药物剂量方面、镇静达标后生命体征呼吸机使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POT疼痛观察工具可以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与RASS评分结合达到预期镇痛镇静的目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