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CTA)技术在心肌血管形态学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0例于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A检查,同时以CAG(经造影检查)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A诊断价值。结果 CAG与CTA诊断浅在型及深在型心肌具有一致性。且在CAT检查下浅在型与深在型心肌桥长度高于CAG检查,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管狭窄程度两种检查方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明确心肌患者血管形态,并为临床进一步干预提供有效数据参考,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疾病预后质量的提升。

  • 标签: 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 心肌桥-壁冠脉 血管形态学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侧支循环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30例患者应用内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内压力,依据侧支血流是否充盈为准,采用Simpson方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同时也计算容积指数(E.结果两组患者的射血分数呈正相关。结论侧支血流分数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成正比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 流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电图与造影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入院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T变化与选择性造影(CAG)的关系。结果通过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可以诊断前MI的罪犯血管是左主干,STⅢ抬高可以诊断下MI的罪犯血管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本组66例患者造影大致正常2例,异常59例,发生右冠状动脉2例,发生左回旋支1例,发生左前降支1例,发生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1例。结论急性心肌硬死相关罪犯血管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多,少部分为回旋支病变。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电图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郑大一附院 2016年 10 月至 2017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3 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治疗,观察组运用介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症状恢复情况差异。结果:在血管再通率上,观察组为 95%,对照组为 72.5%,两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上,观察组为 7.5%,对照组为 27.5%,两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为( 11.9±3.2) d,显著少于对照组为( 20.5±3.6) d,两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用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 ]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10~21天行造影检查结果未见病变或狭窄程度小于20%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心肌梗死造影136例,发现6例AMI患者造影正常。结论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与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后血栓消失,微血管病变导致局灶性坏死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10~21天行造影检查结果未见病变或狭窄程度小于20%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心肌梗死造影136例,发现6例AMI患者造影正常。结论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与痉挛、血栓自溶或溶栓后血栓消失,微血管病变导致局灶性坏死有关。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前臂和胸血肿的护理经验与方法。方法介入术后常规护理,血肿部位特殊护理与观察,病情观察与用药护理,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护理,医护配合与沟通。结果经过治疗与护理,患者术肢及胸血肿完全消退,恢复良好,与对侧肢体未见明显差异,生活质量未下降。结论对介入术后术肢严重肿胀和胸血肿的患者采取有计划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其恢复良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佳而被临床普遍采用。如今,桡动脉作为介入治疗首选穿刺路径,具有对患者活动影响较小,不用绝对卧床,减轻痛苦等优点,但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穿刺相关并发症,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处理并发症将会为患者减轻痛苦,缩短住院时间。现将一例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前臂及胸血肿的护理经

  • 标签: 冠状动脉介入 前臂及胸壁血肿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延迟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到2016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药物溶栓方式治疗,试验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延迟经皮介入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延迟经皮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成功建立心肌梗死小鼠模型,减少动物病死率。方法39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8只小鼠,对照组(即假手术组)11只小鼠。实验组采用直视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对照组小鼠除不结扎冠状动脉外,其余步骤同实验组。分析各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对小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左前降支结扎成功率为100%。28只心肌梗死组小鼠,术中死于心室颤动和心跳呼吸骤停4只,术后7d内死于心力衰竭2只,死于肺部感染2只,存活4周小鼠共20只,存活率为71.4%。11只假手术组小鼠全部存活。结论采用较常用的冠状动脉结扎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并在手术过程中作了相应的改进,该方法操作简单、模型成功率高,结果可靠,为进一步研究心肌梗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小鼠 心肌梗死 模型 直视下冠脉结扎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造影与CT血管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造影与CT血管造影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2021年9月-2022年10月),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情况以及护理依从性占比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评分对比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在造影与CT血管造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冠脉造影 冠脉CT血管造影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22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高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0例,按入院时的数字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拜阿司匹林100㎎+波立维75㎎+阿托伐他汀钙片20㎎),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浆BNP值、LVEF、LESV、LEDV、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高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通过开展介入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可以极大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与心梗再发生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高龄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心肌冠状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报告截取时间在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以我院收治的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疑似冠心病患者15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检出132例确诊冠心病患者,检出率88.00%,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检出88例心肌冠状动脉患者,95处;心肌厚度为(4.08±1.32)mm、冠状动脉程度为(18.56±10.48)mm;在左前降支近端分布的5.26%、在左前降支中段分布57.89%、在左前降支后端分布25.26%,在回旋支处分布4.22%、在右冠状主干处分布2.11%,在其他位置分布占5.26%。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诊断心肌冠状动脉,检出率较高,具有一定安全性,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 多层螺旋CT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冠心病采取多层螺旋 CT冠状造影诊断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 70例冠心病通过多层螺旋 CT造影进行检查,以造影作为金标准,分析其特异性、敏感性。结果:多层螺旋 CT造影进行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 86.36%、 83.33%。结论:冠心病患者采取多层螺旋 CT造影进行诊断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

  • 标签: 多层螺旋 CT冠脉造影 冠心病 冠脉狭窄 诊断 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