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的原因、防控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分析两个阶段内血浆报废情况,以及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35例,无工作变动),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0.05)。结论掌握制备成分离心时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离心时分析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成分血 离心 血袋破损 原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成分制备过程中各环节血液损耗原因与控制措施。方法 本次将本站2021年1-12月制备审核报废的100袋成分纳入研究,分析成分制备过程中各环节血液损耗原因,然后提出相关控制措施。结果 本次100袋在制备过程中各环节发生血液损耗的成分,报废血液损耗的主要原因为:脂肪(66.00%)、溶血(23.00)、血液凝块(5.00)、离心破碎(4.00)、其他渗漏原因(2.00)。 结论 成分制备过程中各环节血液损耗原因较多,需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使成分制备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 标签: 成分血制备 血液损耗 原因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血液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血液制备和储存,关乎到输血者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血站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血液成分制备方法多样,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并且要注重血液储存环境的控制,包括温度、湿度,避免血液成分质量受到影响。无论是哪一种方法来制备血液成分,均是依据成分比重差异,通过过滤和离心方法进行分离处理,保证血液质量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本文主要探讨了血站血液成分制备和储存措施。

  • 标签: 血站 血液成分 储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工序(解冻、融化、分离等)对新鲜冰冻血浆制备冷沉淀,采用血凝仪对制备好的冷沉淀(样本量为20)进行FVII和Fg含量检测,分析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应用价值。结果:20份抽查样本中容量为(27.15±2.05)、FVIII(141.38±35.08)、Fg(210.54±20.10),检测参数值均符合《全成分质量要求》中的相关标准。结论:冷沉淀制备技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具有较高的价值,该种方式制备的血液成分产品符合相关成分质量要求,也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血液成分,可以为临床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患者提供成分,可在血液成分制备中广泛应用。

  • 标签: 成分血 凝血因子VIII 制备 冷沉淀制备技术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策略。方法以2016年7月-2017年02月内本血站收集到的800份血液样本为研究对象,将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质量控制手段,观察组采取改进的质量控制手段。利用血液抽检,从多个角度出发比较两组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的优劣。结果观察组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落实血液成分制备过程时,应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血液成分制备过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等角度出发,提高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的控制,如此才能够提高血液质量,促使血液成分制备契合血液质量安全管理的相关需求。

  • 标签: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质量安全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影响管理质量原因。方法:选择我站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质量管理问题19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开始于2020年1月,观察结束于2022年12月,并且使用回顾资料分析方法,获得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影响管理质量因素。结果:对19例影响血液制备质量因素统计中,人员因素占比47.36%,仪器设备因素占比26.31%,物料因素占比21.05%,环境因素占比5.26%,(P<0.05)。结论: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影响管理质量因素有多种,需要根据不同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以此来提高血液成分制备质量。

  • 标签: 血液成分 制备过程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血液成分制备中冷沉淀制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1-2023.1期间我站跟踪统计的94例血液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冷沉淀,对比两组凝血功能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凝血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沉淀制备技术对改善血液障碍患者的凝血功能效果显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冷沉淀制备技术 血液障碍 血液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收取我院成分输血患者-60例,选取时间-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对60例成分输血患者均进行静脉输血,对每位患者输血前、输血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后的血小板(3.52±1.32)X109/L、白细胞(0.42±0.21)X109/L、血红蛋白指标(78.12±2.85)g/L和输血前具有显著差异(P<0.05),60例成分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后,40例患者均进行红细胞悬液输注、10例患者进行血浆输注、10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根据成分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的变化情况,在60例患者中,输注有效患者为50例(83.33%)、输注无效患者为10例(16.67%),在输血过程中,有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结论将成分输血制备护理应用在临床输血过程中,能将血液成分质量显著提高,同时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需求进行成分输血,做到不良反应少、针对性强、疗效好、一多用等,能显著提高输血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输血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成分输血制备护理 临床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择选2022年1月~2022年6月,血站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予以统计分析,将2022年7月~2022年12月期间血站成分制备过程中采取预防性措施,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率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最主要原因是脂肪血浆,此外,还有辫热合不严渗漏、近端开放、离心破袋、袋质量差等原因。经过献血前严格征询、规范化热合和离心操作、制定有关标准流程。结论:导致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的原因主要是脂肪血浆和破袋,严格献血前征询,定期维护有关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可有效改善成分制备血液报废率。

  • 标签: 成分制备 血液报废 脂肪血浆,离心破袋。
  • 简介:摘要成分已经是临床输血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现在我国在成分制备上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的方法,而科学有效的血液成分制备对于血液有效利用及血液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血液成分制备的主要场所是血站,当前血液制备的方法已经非常完善,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的最主要控制对象就是控制血站工作人员操作方式的科学及正确,因此我们要从两方面对血站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及培训,一方面是要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能够熟练掌握各项血液成分制备的技术并正确使用相关仪器,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血站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得他们可以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尽最大努力控制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

  • 标签: 血站 血液成分制备 质量控制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方法:本次研究将血站20名成分制备人员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实施相应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实施前后均进行安全防护质量评估,分析防护前后职业安全状况;结果:安全防护后各项职业安全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安全防护前,前后评分差异显著(P<0.05)。统计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血液渗漏2件,针头刺伤1件;结论:通过对血站成分制备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进一步为职业人员工作提供安全保证。

  • 标签: 血站 成分制备人员 职业安全防护 不良事件
  • 简介:目的了解本院海南分院的成分应用现状,为输血科备及临床医生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2年3月~2013年9月成分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种血液成分中,红细胞占56.90%,血浆占36.11%,血小板占5.60%,冷沉淀占1.39%;红细胞、血浆主要用于外科,血小板主要用于内科.结论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同时开展自体输血,对缓解血液供应紧张局势和提高医疗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成分用血 红细胞 血浆 血小板 冷沉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站在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发生血液报废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择取血站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期间采集的1000袋血液样本,观察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率及发生原因;择取血站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期间采集的1000袋血液样本,采取预防对策,同样观察成分制备时血液报废率。对比预防对策采用前后血液报废率所发生的变化。结果采取对策前,共有60袋血液样本报废,血液报废率为6%,其发生原因分布为脂肪54例(90%),离心操作时袋破裂2例(3.33%),血液颜色异常2例(3.33%),热合不严1例(1.67%),血量不足1例(1.67%)。采取对策后,仅有10袋血液样本报废,血液报废率为1%,下降幅度明显,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离心袋破、血液颜色异常、热合不严、血量不足是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血站在进行成分制备时应采取针对性策略进行预防。

  • 标签: 血站 成分制备 血液样本 血液报废 原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科学、合理的输血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提高疾病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手段。血液成分制备目前已在现代输血医学的重要课题,加强成分制备管理,并严把输血环节的护理,对保障患者输血安全,提高社会效益意义重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成分制备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观察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成分制备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分析相关暴露风险发生原因,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29634份血源性样本中,职业暴露样本69例,其中离心破袋32例、热合渗漏或破损18例、去白渗漏2例、针刺伤1例、间接性血液接触16例;69例职业暴露样本中,直接、间接接触血液、针刺伤分别为42例、16例、1例。结论:成分制备人员面临较高职业暴露风险,为保障制备人员安全性,需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 标签: 职业暴露 成分制备 风险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通过对地震伤住院患者的成分输注情况进行分析,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收治住院的进行过成分输注的121例地震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红细胞悬液用量为859.5U,血浆用量为20400U,血小板用量为240U,冷沉淀用量为121U,全用量为0.成分使用率为100%.结论本次地震造成的伤员成分使用率符合规定,但成分使用不尽合理,血浆使用量偏大.

  • 标签: 地震伤员 成分血榆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延续护理在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62例作为样本。将患者分为延续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延续组实施延续护理。结果护理后,延续组患者SAS(20.70±1.04)分、SDS(22.56±0.67)分、SF-36(97.00±2.58)分、依从性100%、满意度96.77%、并发症发生几率19.35%,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p<0.05)。结论将延续护理应用到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膀胱肿瘤 化疗 骨髓抑制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节管理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血站24名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纳入对照组(n=12)与研究组(n=12),两组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中,分别实施常规管理方式和细节管理方式,比较两组管理前后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评分,以及管理后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结果:两组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状况比较,管理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6),管理后评分均提升,组间对比研究组更优,且研究组血液制备成品合格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血站成分制备工作实施细节管理措施,加强对各个方面和环节控制,能够提升整体工作效果。

  • 标签: 细节管理 血站 成分制备工作 工作质量 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