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造血干细胞细胞分裂时具有维持自我更新和产生定向分化的能力,其依赖于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一个干细胞产生两个新的干细胞(对称的更新分裂)、两个分化细胞(对称的分化分裂)或者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分化细胞(不对称分裂)。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高效、稳定的区分造血干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前期研究表明,Numb蛋白的分布情况可以作为许多细胞辨别分裂方式的标志,本研究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Numb蛋白在小鼠分裂CD48-CD150+LSK细胞中的分布情况,探索Numb蛋白与中心体的关系。由于CD48表达阳性标志着细胞失去了骨髓重建能力,因此本研究把CD48的表达作为区分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或定向分化的一个活性标志。从小鼠全骨髓细胞中分选出CD48-CD150+LSK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自行制备的AF488-conjugatedanti-CD48抗体,培养3d后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及流式细胞分析是否存在AF488+细胞及其所占比例,然后二次分选AF488+和AF488-细胞进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colonyformingcellassay,CFC)与细胞增殖能力比较。结果表明:Numb蛋白在处于分裂的CD48-CD150+LSK细胞中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在细胞分裂平面两侧,这提示Numb蛋白染色可以作为一种区分造血干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此外,CD48-CD150+LSK细胞在含有自行制备的AF488-conjugatedanti-CD48抗体的培养体系中培养3d后产生约40%AF488+细胞,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统计的阳性细胞比例与流式细胞分析检测结果一致。二次分选AF488+和AF488-细胞,AF488+细胞群的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高于AF488-细胞群(P〈0.05),AF488一细胞群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AF488+细胞群(P〈0.05)。结论:CD48表达作为细胞千性丢失的活性标志,可区分造血干细胞分裂方式。该方法与Numb蛋白染色方法相比,具有用于活细胞的优势,它为后续

  • 标签: 造血干细胞 CD48 细胞分裂
  • 简介: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肿瘤问题是全世界范围的棘手问题,也是目前主要病死原因之一,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类疾病。因此对肿瘤的研究十分关注。细胞分裂周期25(CDC25)是调控细胞周期重要的调节子,CDC25家族中任何一个异构体异常都会导致细胞分裂异常,甚至造成细胞无限增殖.

  • 标签: 细胞分裂周期25 细胞分裂 肿瘤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未治临床特征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13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研究组)与113例非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组)患者的未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未治>对照组(P<0.01),男性<女性(P<0.01),早发组<晚发组(P<0.05),病前性格内向型>外向型(P<0.05),阳性与阴性家族史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未治对其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导致患者难治的原因之一.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难治性 未治期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这项研究主要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症状的归因与不同阶段进行对比。方法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归因由120例急性和缓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症状归因问卷进行评价,研究了两组间的差异。CCMD-III诊断标准、BPRS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被用来选择合适的主题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症状的归因。结果除内在-外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低于恢复组外,急性组中暂时-持久等维度的平均得分高于恢复组,4个维度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他们当中,控制不可控的,暂时性的和局部的维度有很大的不同。(P<0.01)。BPRS的总分和各因素得分与内外维度得分负相关,与暂时-持久维度得分正相关。有敌意的怀疑,激活性及思维障碍与可控-不可控、局部-整体维度的关系密切相关。(P<0.01)。结论急性和恢复患者的症状归因发现急性较恢复患者更倾向于将症状归于外界或他人、对自己的大部分生活影响且持久不可控制,即病情越重,越倾向归因于对自身影响持久范围较大难以控制的外界原因。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归因方式 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社会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分为两组,每组45人。选择患者的时候都是随机进行的,并且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同意。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将这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个小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与护理。但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又增加综合护理。两组患者使用这种方式持续观察两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的社会功能情况,从而判断综合护理对精神分裂患者康复社会功能的影响。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待患者出院时,实验组患者通过各项评分的判断,社会功能的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有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社会功能的恢复,值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实际治疗当中广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精神分裂患者 康复期社会功能
  • 简介:目的了解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61例缓解精神分裂症杀人患者和42例普通杀人犯就其一般资料、凶杀心理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与精神正常杀人犯在凶杀心理、凶杀对象、激发因素、预谋、行为辨认、控制和人际关系、情绪障碍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精神分裂症凶杀患者P、E和N数值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意义(P〈0.05)。结论缓解精神分裂症凶杀患者的凶杀心理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点,其个性心理特征不稳定,对现实刺激反应呈偏离常态,易出现凶杀行为。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缓解期 凶杀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社会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 2017年 12月到 2018年 12月我院收治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90例,分为两组,每组 45人。选择患者的时候都是随机进行的,并且得到了患者家属的同意。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将这 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实验组两个小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与护理。但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又增加综合护理。两组患者使用这种方式持续观察两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的社会功能情况,从而判断综合护理对精神分裂患者康复社会功能的影响。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待患者出院时,实验组患者通过各项评分的判断,社会功能的恢复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综合护理有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社会功能的恢复,值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实际治疗当中广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精神分裂患者 康复期社会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衰退病人的社会功能和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我们将80例精神分裂症衰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抗精神病治疗和护理,观察为半年,实验组不仅进行常规的抗精神病治疗和护理、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系统的社会功能和自护能力的康复治疗。结果实验组病人的社会功能和自护能力与观察组比较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对精神分裂症衰退病人进行系统的社会功能和自护能力的康复治疗,能逆转病人的衰退,甚至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社会功能和自护能力。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衰退期 康复 治疗
  • 简介:摘要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借助家庭内沟通,实施对患者的护理,能逐步恢复自我照顾的能力,恢复社会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家庭角色。所以家庭护理是康复患者巩固治疗,恢复健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家庭用药 护理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精神障碍,其急性患者表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包括思维紊乱、幻觉、妄想以及行为失控等症状。这些症状不仅对患者自身构成威胁,也可能对他人造成危险。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患者的安全护理策略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环境安全、心理护理、药物治疗监测以及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旨在降低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的风险,同时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本研究强调了护理人员在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以及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

  • 标签: 精神分裂症安全护理 急性期 个性化护理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肺癌已逐渐成为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治疗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IV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差,生存时间短,对于接受一线治疗后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的患者,我们希望通过给予维持治疗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同时又不增加毒副反应。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总结了维持治疗的研究现状。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IV 维持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阅读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研究组联合阅读治疗,观察8周。于阅读治疗前、治疗8周末、随访1a末采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自拟调查问卷评定患者的个人心理状态与日常行为状况和健康教育满意度。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患者了解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病情总估计、总积极因素、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因子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显著(P〈0.01),而总消极因素、激惹、迟缓、抑郁因子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1);自觉抑郁沮丧、自觉一无是处等心理状态以及拒绝做日常事务、不遵守医院规则等不良行为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对人友好、主动交谈、对周围活动感兴趣等良好行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阅读疗法有利于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满意度,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阅读疗法 健康教育 满意度 心理状态 日常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实施情绪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4月~2019年5月间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C组和G组各25例。C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G组实施情绪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之前,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护理之后,两组患者两组评分均明显降低,且G组显著低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处于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情绪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促进其稳定康复。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康复期 情绪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培酮治疗康复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就2018年3月-2019年4月间来本院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选取了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取其平均数的基础上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例入45例,对照组实施阿立哌唑片治疗,实验组则给予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情感状况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疗效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且实验组患者情感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同样的,实验组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也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研究表明,将利培酮治疗运用于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可明显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情感状况,且提高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利培酮治疗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所收治的共计60例处于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这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乱序均分为30例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患者,以及30例基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接受了康复治疗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于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的对照组患者,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较于仅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的对照组患者而言,采用了康复治疗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更优,两组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处于康复期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治疗进行配合有利于提升治疗的实际效果,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对提升患者的认知能力以及自理能力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 康复治疗 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