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睡眠质量与血小板5-HT浓度的关系。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喹硫平组34例和阿立哌哇组34例,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ECD)在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5-HT浓度,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进行主观睡眠评价,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精神症状。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患者组治疗前5-HT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组治疗前后血小板5-HT浓度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组治疗前5-HT浓度与PSQI总分呈正相关(r=0.328,P=0.013);治疗后5-HT浓度与病程、家族史、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422,P=0.001;r=0.522,P=0.000;r=0.575,P=0.000);5-HT浓度变化率与治疗前PSQI因子分--日间功能、入睡时间及家族史、治疗前SRSS总分呈正相关(r=0.429,P=0.001;r=0.644,P=0.000;r=0.539,P=0.000;r=0.694,P=0.000)。结论血小板5-HT浓度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枢5-HT的功能,以血小板5-HT含量作为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标记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睡眠 血小板5-HT
  • 简介:目的评价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盲法、氟哌啶醇注射液平行对照的方法,对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诊断标准的32例患者进行齐拉西酮的研究;其中齐拉西酮组16例(20~40mg/d),氟哌啶醇组16例(10~20mg/d),共治疗3d。采用PANSS-EC、ACES、CGI评定临床疗效,AE、RSESE、BA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3d治疗后,齐拉西酮组有效率为87.5%,氟哌啶醇组为87.5%,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的PANSS-EC,ACES评分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两药均可快速有效的控制急性激越兴奋症状。不良反应分析,氟哌啶醇组的AE、EPS及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齐拉西酮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嗜睡、心悸等,未见QTc间期延长。结论注射用甲磺酸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兴奋躁动状态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而轻,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注射用齐拉西酮 氟哌啶醇注射液 随机对照试验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结构及远期预后有无差异.方法对164例分裂样精神病或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给予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按DSM-Ⅳ标准划分诊断;于治疗前分别作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铁槽铁钉测验、利手测验、动作功能测验、手功能协调测验、连线测验A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及言语流利性测验10项神经心理测查各1次,并作BRPS、SANS、CGI、功能总体评定量表、Simpson/Minidotes副反应量表、迟发性运动障碍评定量表(TD)各1项,于治疗12周末及治疗52周末再分别评定1次上述各项测查.结果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治疗52周末分裂样精神病与首发精神分裂症状患者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功能水平及迟发性运动障碍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前者阳性症状较重,阴性症状少,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恢复较好.TD发生少.结论分裂样精神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应在疾病分类学中保留其独立的位置.

  • 标签: 首发精神分裂症 分裂样精神病 精神症状 认知障碍 神经心理学测验
  • 简介:我国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约为7%-13%,且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登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数量大约500万。然而,说起精神分裂症,很多人并不了解,不利于该病的临床诊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精神分裂症,更全面的认识一些精神分裂症。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慢性疾病
  • 简介: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giantcellastrocytoma)为中枢神经系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侧脑室壁,肿瘤细胞较大、以多形性为主,有时呈簇状排列;典型者为胞质丰富的“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图1a)。节细胞样巨锥细胞亦较常见,细胞核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多形性,多核细胞常见(图1b)。

  • 标签: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CELL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 肿瘤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癫痫大鼠海马细胞悬液对海马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谷氨酸组(包括5μmol/mL、25μmol/mL2个亚组)、正常大鼠海马细胞悬液组(包括20μg/mL、40μg/mL2个亚组)及癫痫细胞悬液组(包括20μg/mL、40μg/mL2个亚组),分别向接种了海马干细胞神经球的96孔培养板内加入培养基、相应浓度谷氨酸、正常大鼠海马细胞悬液及癫痫细胞悬液,应用MTT法比较4组在分化第1、7、10、14天之间海马干细胞分化活力.结果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各组MTT值均呈增加趋势.各浓度谷氨酸组及正常海马细胞悬液组细胞活力较对照组下降,而癫痫细胞悬液组的细胞活力较对照组轻微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相同浓度的癫痫细胞悬液组与正常海马细胞悬液组之间MT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细胞悬液未对海马干细胞的分化产生影响.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细胞分化 癫痫 微环境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恢复患者病耻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在门诊复查的183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χ2/df=1.673,GFI=0.950,AGFI=0.903,RMSEA=0.061;精神分裂症恢复患者的病耻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及消极应对均可以直接预测其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患者的病耻感与生活质量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结论:精神卫生人员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恢复患者生活质量实践工作中,应重视病耻感对患者病情的影响,在总结不同作用路径的基础上,开展以路径为依托的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病耻感 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 简介:脑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在表型和形态功能上呈现多样性,部分肿瘤细胞表面同时表达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标记.表明脑肿瘤可能起源于一种多潜能干细胞。作为脑肿瘤的可能起源细胞,脑肿瘤干细胞(BTSC)的产生与神经干细胞(NSC)关系密切。本文对BTSC的体内外实验结果、可能产生机制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等进行综述,着重讨论BTSC的进一步纯化、分离及其形成肿瘤的分子机理等。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
  • 简介:患者,女,19岁,因自觉前额部无明显诱因疼痛伴前额部包块三月入院。近半月来疼痛加重,既往身体健康,无特殊病史。入院后行颅脑CT平扫示额部正巾颅骨局限性破坏,颅内未见异常。查体:一般情况好,前额正中可触及约3.5cm-4.0cm包块,质地中等,高于皮肤约0.6cm,边界较清楚,无压痛,余未见异常。

  • 标签: LANGERHANS细胞 组织细胞增生症 CT检查
  • 简介:颅内碰撞瘤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肿瘤在颅内混杂或相邻生长,肿瘤组织中不含脑组织。颅咽管瘤与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都是常见的颅内肿瘤,

  • 标签: 颅内肿瘤 碰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颅咽管瘤
  • 简介:1992年Reynolds从小鼠纹状体分离到神经干细胞(NSC),2003年Sing从脑肿瘤组织中分离到脑肿瘤干细胞(BTSC),这是神经科学领域发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突破性进展.其中NSC和BTSC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神经肿瘤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研究,介绍两者的相似性和不同点、BTSC是否起源于NSC,旨在为脑肿瘤起源细胞和分子病因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分子外科治疗寻找新靶点。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起源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遗传学
  • 简介:目的观察猫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方法从猫的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后用分化诱导因子(维甲酸,Retinoicacid,RA)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胞体增大,镜下可见丰富的胞浆颗粒,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而且能分化出胶质细胞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结论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在合适的条件下可扩增、形成克隆并诱导分化出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征细胞,它们可考虑作为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细胞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特征.方法用自编行为特征调查表,分别对83例精神分裂症行凶者与62例精神正常行凶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对前者的精神症状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行凶者性格以内向及多疑为主,而精神正常行凶者性格以外向及暴躁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作案目的不明或受病态支配为主,精神正常者作案目的以贪利及激情作案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于白天在自己家中公开作案,伤害对象以家人为主,精神正常者以伤害同事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案后多数不潜逃、不销毁工具,其作案工具以菜刀及身边物件为主.精神分裂症行凶者其精神症状以被害妄想及幻听为主.其伤害的家人主要是妻子及母亲,大部分在起病3年内作案.结论两组在个性特点、行为动机、作案方式、伤害对象、案发后表现及作案工具方面有显著差异,可以作为评定辨认能力及控制能力的重要因素.为减少精神分裂症凶杀行为的发生,应尽量加强刚起病3年内的看护及治疗.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凶杀 行为特征 激情作案 看护 治疗
  • 简介:精神分裂症作为慢性的一种精神障碍,包括个人的行为、情感以及感知觉的异常,患者发病后,无法对想象和真实进行区分,尤其是患者反应过激、行为退缩或者迟钝,严重的情况下,还无法正常社交,影响生活和工作。所以,对于急性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怎样采取怎样的措施?

  • 标签: 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
  • 简介:目的观察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s)在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分化方向。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系微量注射入12只SD大鼠(4~6周龄)右侧纹状体内,建立大鼠胶质瘤模型;C6细胞移植后2d,Hoechst33342标记EMSCs移植到SD大鼠双侧纹状体内。EMSCs移植后7d行全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表面标记OX-42(CD11b/CD11a)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效果。结果SD大鼠全脑组织切片观察证实12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成功;Hoechst33342标记EMSCs阳性率达95%以上;荧光显微镜镜下观察显示注射人大鼠体内的EMSCs经过7d后大部分细胞都保持存活状态。同时有V6细胞和EMSCs存在的时候,C6细胞周围存在大量OX-42阳性细胞;而只有c6细胞或只有EMSCs时,OX-42阳性的细胞数量非常少。另外,远离c6细胞的EMSCs具有向c6细胞迁移的特性。结论在SD大鼠胶质瘤模型纹状体内中,EMSCs大多数被C6细胞诱导成为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的小胶质细胞

  • 标签: 外胚间充质干细胞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分化 C6胶质瘤细胞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SEG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SEGA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胼胝体人路8例,经额叶皮质人路4例。结果肿瘤均获全切除;本组无围手术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9~112个月,无肿瘤复发,平均KPS评分为85分。结论SEGA是一种少见的神经上皮良性肿瘤,多与结节性硬化综合征并发;易发生于男性儿童,以侧脑室多见,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肿瘤全切除后预后良好。

  • 标签: 星形细胞瘤 结节性硬化症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患者男,7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乏力伴活动不利,时有麻木感.于当地医院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未见好转,症状呈渐进性加重,2个月前出现双侧听力、视力下降,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近日右下肢活动明显障碍,走偏明显.15d前摔倒,外院CT检查显示右顶叶占位病变.于2003年8月2日入我院治疗.

  • 标签: 大脑富有T细胞B细胞淋巴瘤 病理检查 诊断 切除术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天津市安定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总院及分院共687例分裂症患者日医嘱微机查询.结果(1)在687例分裂症患者中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氯丙嗪、维思通、奎地平,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治疗剂量为13.5~4012mg/d,平均(367±250)mg/d.(2)687例患者中516(75.11%)例患者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185例(26.92%)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432例(62.88%)为单一用药者,255例(37.11%)患者配合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而3种或3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配用为0例,总计53例(0.08%)患者合并使用抗抑郁剂,106例(15.43%)合并心境稳定剂.(3)合并心境稳定剂频率依次为锂盐46例,丙戊酸钠30例,卡马西平30例.结论目前天津市安定医院处方方式仍以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考虑与患者病程较长,大部分患者仍沿用原老医嘱,且长期住院患者受医保及经济负担影响有关.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处方 用药方式 精神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