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三二〇一医院 陕西汉中市 723000 【摘要】目的:对颅内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8年 8月 -2019年 8月接收的颅脑肿瘤患者 120例,对全部患者进行随机性分组,即参照组与干预组,每组 60例。其中,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则采取围手术期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完成后,干预组患者护理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颅内肿瘤患者实施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护理效果甚是理想,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推广。

  • 标签: 颅内肿瘤 围手术期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PICC 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7 年 2 月 -2019 年 1 月本院接诊的肿瘤病人 80 例,利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 A 、 B 两组( n=40 ),当中, A 组采取 PICC 管留置法, B 组采取静脉穿刺法。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对各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等指标作出比较。 结果:A 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5.0% ,比 B 组的 27.5% 低, P < 0.05 。 A 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0% ,比 B 组的 75.0% 低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个案管理护理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为乳腺癌患者 12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个案管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观察组的自我效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个案管理护理能有效提升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改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

  • 标签: 个案管理护理 乳腺癌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纵膈良性肿瘤患者以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6年 6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收治的 50例纵膈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治疗方案所选对象经分组后,对照组 23例(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 27例(胸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以及手术时间均多于、长于观察组;手术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对照组患者FVC、 FEV1水平下降较为显著,观察组患者 FVC、 FEV1水平变化相对平稳;观察组患者 Ang-II、 Cor、 ACTH上升不明显,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Ang-II、 Cor、 ACTH水平;两组患者均有发热、胸腔积液、肩关节活动障碍情况,观察组并发症情况均低于对照组;以上结果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纵膈良性肿瘤行胸腔镜手术效果佳,值得于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 标签: 胸腔镜手术 纵隔良性肿瘤 手术出血量 肺功能 应激反应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头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 50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 2017年 6月至 2019年 6月间入院接受开颅术治疗,术后采用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按照重度、中度、轻度以及无痛四级评价标准对所有患者的头痛程度进行评估,比较性别及不同肿瘤部位对头痛的影响。 结果:男性患者的疼痛程度要明显低于女性患者,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肿瘤部位位于幕上脑时患者的疼痛程度要高于肿瘤部位位于幕下脑,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头痛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病灶部位、痛阙以及情绪因素,因此围术期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环境护理以及生活护理,以保障开颅术后患者的预后质量,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脑肿瘤 开颅术 头痛 影响因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 8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0例)采用开腹治疗方式,观察组( 40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感染及病灶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感染率、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微创治疗结直肠肿瘤效果显著,患者术后可较快恢复,可降低感染率,可推广。

  • 标签: 腹腔镜微创 结直肠肿瘤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讨论支持性照顾需求的满足在乳腺癌放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方法 选取 2017 年至 2018年入住我院患有乳腺癌进行放疗治疗的患者 128例为研究样本,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方式进行预后,实验组患者采用支持性照顾需求的满足措施进行预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和 SAS、 SD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SAS、 SD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经过放疗治疗后,采用支持性照顾需求进行预后,不但加强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在经济上也不给患者家庭增加额外的负担,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放疗 护理 支持性照顾需求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对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实施治疗,观察相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例被临床确诊为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患者被纳入此次实验,均为 2018年 1月 -2019年 1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 100例实施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被设置为传统手术组,应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的 100例患者被设置为微波消融组。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情况与住院天数统计学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微波消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 P< 0.05。同时,较传统手术组,微波消融组副作用发生率明显较低,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良性肿瘤 手术 微波消融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及护理价值。 方法: 选取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7 月我院接收的 72 例行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 患者,将其作为对象展开综合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设观察组、对照组,每组患者 36 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综合性护理。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 0.05 ) ; 对照组 36 例患者中有 6 例患者发生血栓,发生率为 16.67% ,观察组 36 例患者均无血栓形成,组间对比差异显著 。 结论:综合性护理在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可有效控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稳定患者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应用价值突出。

  • 标签: 妇科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乳腺癌实施互动式护理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癌性疲乏程度影响。方法:对本科室 80例对乳腺癌患者( 2016年 1月到 2018年 3月间收治)进行观察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 n=40)和互动式组( n=40),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互动式组实施互动式护理,分析总结不同护理方案对患者负面情绪、癌性疲乏程度、生活质量、上肢功能的影响。结果:互动式组护理后 SAS、 SDS、癌性疲乏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互动式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患肢后伸、外展、前屈角度均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结论:互动式护理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癌性疲乏。

  • 标签: 互动式护理 乳腺癌 术后 生活质量 癌性疲乏程度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腋窝反向淋巴作图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应用。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13日到 2018年 8月 30日期间收治的 10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50)与治疗组( n=50),对照组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组在气压治疗仪基础上添加腋窝反向淋巴作图。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 (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 VAS、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治疗组上肢水肿发生情况、腋窝淋巴结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腋窝反向淋巴作图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腋窝反向淋巴作图 气压治疗仪 乳腺癌术 上肢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内皮素 -1与颅底肿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神经外科明确诊断的颅底肿瘤患者 4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在术后第 1、 3、 5、 7天用放免法测定脑脊液中内皮素 -1的含量;手术前 1天和术后第 1、 3、 5、 7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和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对比分析内皮素 -1水平变化情况与脑血管痉挛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患者内皮素 -1水平从术后第 3天呈上升趋势,于术后第 7天达到峰值。 DCVS组患者 ET-1水平与无 DCVS组相比较,于第 3、 5、 7天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颅底肿瘤术后患者脑脊液中 ET-1水平的升高与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关,可作为防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 标签: 颅底肿瘤 脑脊液 内皮素 -1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