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闭止血联合DSA下介入栓塞术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观察我科近几年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先行急诊胃镜下探查及闭止血,术后立即行DSA下介入栓塞止血。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止血,远期均无复发再次出血。结论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急诊行胃镜下探查闭止血联合DSA下介入栓塞术,可成功进行止血,复发率低,避免行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胃镜下夹闭止血 DSA 介入栓塞术
  • 简介:对急诊超声显像误诊布氏综合征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35岁。既往乙肝病史10a,近期腹胀、纳差、双下肢水肿,4h前突然右上腹疼痛、呕血约1000ml急诊住院。查体:神志欠清,精神萎靡,HR110次/min,BP80/40mmHg,R30次/min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临床诊断:(1)肝硬化失代偿期伴消化道出血;(2)布氏综合征?超声检查:肝右叶厚径8.7cm,最大斜径16.1cm,左叶短小,几乎不能显示左叶结构,肝实质回声增强,光点粗大,门静脉直径1.4cm;胆囊7.9cm×3.2cm,壁厚0.6cm,双边状;脾厚7.2cm,肋下6.9cm,脾静脉直径1.1cm。B超提示:肝脾肿大、门静脉增宽、胆囊水肿、腹水(+)。超声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保守治疗2周,病情未见好转,腹壁静脉曲张加重,B超再次复查:肝脾肿大未见好转,腹水未见减少,肝静脉扩张,第二肝门以下的下腔静脉异常增宽最大内径2.9cm,膈段下腔静脉显示不清,让患者转动体位,右侧位、半坐位探查,可见膈段下腔静脉狭窄,平膈水平可见一模样回声。遂行血管...

  • 标签: 肝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检查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闭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颅内动脉瘤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颅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颅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颅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颅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内镜下金属肽治疗的护理措施进行探究,并分析护理效果。方法研究入选的对象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通过内镜下金属肽治疗的患者43例,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围术期护理。观察比较护理效果及并发症。结果43例患者都达到止血目的,止血成功率100%;在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为内镜下金属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提供全面且有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能够确保手术效果,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预后。

  • 标签: 消化内镜 金属肽夹 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闭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威远县人民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01月至2017年06月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的89例后交通动脉瘤显微闭术,其中10例发生术中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破裂的原因及术中处理方法。结果10例(11.23%)患者中动脉瘤分离前期破例2例(20%),分离动脉瘤时破裂6例(60%),闭时破裂2例(20%),术中动脉瘤破裂均得以妥善处理,患者术后6月GOS5分6例,GOS4分2例,GOS3分2例,GOS2分1例。结论造成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闭术中破裂的因素较多。术前充分评估,娴熟显微手术操作技巧,良好显露,临时阻断是术中破裂的保护因素。尽快吸尽积血保持术野清洁干净,分清载瘤动脉、动脉瘤瘤颈及周围分支血管、针对动脉瘤破裂原因及时闭动脉瘤是控制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后交通动脉瘤 术中破裂 临时阻断技术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开颅闭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88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开颅闭术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44例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4.54%,对照组为24.99%,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7.73%,对照组为77.27%,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多发动脉瘤开颅闭术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护理干预,可大大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颅内多发动脉瘤 围术期 开颅夹闭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闭术后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实施颅内动脉瘤闭术的35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后均进行颅内压检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对症支持处理,分析颅内动脉压监测的作用。结果本组的35例患者中,25例颅内压在5-20mmHg之间,生命体征平稳;8例术后颅内压范围在20-40mmHg之间,其中有5例出现脑血管痉挛、3例出现急性脑水肿,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患者颅内压急剧升高超过40mmHg,经颅脑CT检查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3d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续监测颅内压,并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为病情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压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治疗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手段是开颅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分析临床效果。方法自我院随机选取58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选取时间2017年1月至12月,抽签法分组,观察组29例,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29例,行开颅闭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10±0.22)h、住院天数(6.71±0.91)d、住院费用(10.51±2.21)万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lasgow昏迷评分均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老年脑动脉瘤患者开颅闭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老年 脑动脉瘤 开颅夹闭 血管介入栓塞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胃镜下钛治疗非曲张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52例非曲张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胃镜下进行钛止血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52例非曲张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胃镜下钛治疗分别放置1~5枚后,均成功止血(100%)。结论在胃镜下放置金属钛治疗非曲张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显著,创伤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非曲张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 金属钛夹 胃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胃镜金属钛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107年5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6例非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经胃镜金属钛方法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观察临床治疗疗效。结果126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止血成功,治愈率为100%;随访3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3.96%;问卷调查,临床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23%。结论经胃镜金属钛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可有效确保临床止血成功率,减少再出血的发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胃镜 金属钛夹 上消化道出血 急诊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扁桃和腺样发生肥大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许多全身性疾病比如骨骼发育变得迟缓、易得心脏病、肾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因为扁桃和腺样肥大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机制非常复杂。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上气道狭窄,导致肺通气障碍,导致晚上缺氧,影响儿童多种激素的分泌。早期药物治疗或这手术治疗能更好地减轻对儿童的影响,改善儿童缺氧,逐步恢复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变得正常。

  • 标签: 阻塞性的睡眠呼吸低通气性综合征 扁桃体发生肥大 腺样体发生肥大 儿童生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02例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51例行经皮椎成形术,作为治疗组;51例采取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Cobb角度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VAS评分、Cobb角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骨折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优于保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颅内动脉瘤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联合给予醒脑静注射液与尼莫地平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颅内动脉瘤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单药组与联用组,分别单独给予尼莫地平、尼莫地平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将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综合疗效作为观察指标,并借助SPSS15.0软件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联用组NIHSS评分低于单药组(P<0.05),联用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单药组(P<0.05);联用组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状态和死亡分布情况与单药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且前者预后良好率高于后者(P<0.05)。结论建议对颅内动脉瘤闭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联用醒脑静注射液和尼莫地平,不仅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显著改善预后效果。

  • 标签: 醒脑静注射液 尼莫地平 颅内动脉瘤 夹闭术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采用经皮椎成形术的疗效。方法随机抽选本院2013年8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68例进行研究观察,并按单号、双号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Cobb角比较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治疗中采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更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玻璃切除手术中晶状囊膜的存留对角膜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2014年2月--2016年8月,研究对象;76例本院收治的行玻璃切除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实验组(n=38),给予对照组患者晶状后囊膜留存,给予实验组患者晶状后前膜留存,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对比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玻璃切除手术中晶状囊膜的存留对角膜的影响明显,晶状前囊膜留存具有一定优越性,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晶状体囊膜 玻璃体切除 角膜内皮细胞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椎成形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1周、1月观察组60例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P>0.05)。结论临床中对OVCF患者实施经皮椎成形术治疗,与传统保守治疗比较,可快速缓解患者痛苦,缩短其住院时间,且具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皮穿刺椎成形术在椎病理压缩骨折疼痛治疗的应用。方法在2016年3月23日至2017年3月23日期间收治100例椎病理压缩骨折疼痛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实施经皮穿刺椎成形术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后三天、术后一月、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分别为(3.15±0.49)分、(2.13±0.32)分、(1.02±0.08)分;Oswestry评分分别为(29.86±3.46)分、(25.31±2.15)分、(24.19±2.74)分;椎前缘高度分别为(80.13±2.56)%、(83.16±3.15)%、(84.21±3.69)%;伤椎后凸角分别为(15.12±2.67)°、(13.25±2.18)°、(11.02±1.33)°。结论对椎病理压缩骨折疼痛患者实施经皮穿刺椎成形术治疗,能够恢复伤椎后凸角、椎前缘高度。

  • 标签: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压缩骨折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骨质疏松性椎压缩性骨折经皮穿刺椎成形术治疗对患椎邻近椎退变和骨折的影响。方法此次实验3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所选对象均接受经皮穿刺椎成形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疼痛评分以及患椎邻近椎前缘、θ角和中柱压缩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前与术后疼痛评分分别是(7.15±2.48)和(1.72±0.82),组间差异明显,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在θ角、中柱压缩率和前缘压缩率方面,术后要比术前高出许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骨质疏松性椎压缩骨折患者经皮穿刺椎成形术治疗,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改善了患者疼痛程度,但是加快了患椎邻近椎退变速度,所以需要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骨折 退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脊柱肿瘤及椎转移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开放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椎成形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复发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组间数据存在较大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减轻,其评分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也较少,其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脊柱肿瘤及椎转移瘤患者实施经皮椎成形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该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脊柱肿瘤 椎体转移瘤 效果观察
  • 简介:颈动脉瘤又称颈动脉副神经节瘤、化学受体瘤,是头颈部最常见的副神经节瘤。根据其是否分泌儿茶酚胺分为嗜铬与非嗜铬副神经节瘤,前者罕见。组织学上,颈动脉由主要细胞或称副神经节细胞及支持细胞2种细胞组成.后者在颈动脉瘤中几乎不存在。一般认为,肿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后方的外膜内.但Knight等最近报道指出.肿瘤位于外膜周围组织而不是外膜内。颈动脉瘤呈散发性和家族性发病.散发性发病原因可能与高海拔导致慢性缺氧而刺激颈动脉增生有关,而家族性发病与基因缺陷有关。在一般人群,如发现一侧颈动脉瘤,则双侧颈动脉瘤的发生率为5%.家族性为32%。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超声 放射学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