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规范化抗凝治疗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瓣膜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方法选取我院及合作医院依从较好的心房颤动患者共2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100)和对照组(n=100)。治疗组采用华法林规范化抗凝治疗。对照组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天)和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1次/天)。所有的患者均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在死亡事件、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男性57名,女性43名,平均年龄61±12.1岁,吸烟史有27名,高血压患者31名,冠心病患者14名。对照组男性60名,女性40名,平均年龄63±15.3岁,吸烟史29名,高血压病史33名,冠心病病史13名。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有2名患者发生死亡,3名患者发生栓塞事件,11名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对照组有1名患者发生死亡,11名患者发生栓塞事件,8名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P<0.03)。而在死亡事件和栓塞事件中,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相比,规范化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瓣膜心房颤动高危患者的栓塞事件。

  • 标签: 抗凝 双重抗血小板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总结分析心房颤动通过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进行治疗,以及术后心律失常护理过程。结果18例患者术后3周内16例诊断为窦性心律,2例诊断为Ⅰ°房室传导阻滞。且1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16例仍为窦性心律,2例仍为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进行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强化心功能及维护,改良不同程度的诱因,特别是电解质紊乱加以改正,同时严格监督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临时起搏器的使用和维护,对术后有效治疗及防止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瓣膜置换术 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风湿瓣膜病并伴有心房颤动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回顾分析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后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术后20天左右,发生窦性心律患者18例,2例为Ⅰ°房室传导阻滞。20例患者通过治疗和护理后全部恢复出院。出院后90天进行随访并统计出,发生窦性心律病例18例,2例依旧是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对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瓣膜置换术和同期射频消融术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摆脱诱发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原因,同时保证电解质不紊乱,并做好抗心律异常药物的服用,以及起搏器的辅助使用等护理,可有效在患者术后避免心律失常,进而增强患者生活质量。其价值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瓣膜置换术 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根据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的100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来分析,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使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坩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的房颤复发率、持续时间和频率对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一年后,观察组左心房平均内径是(33.17+1.15)mm,对照组是(36.12+1.06)mm,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临床中接受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的效果突出,能够降低患者的房颤复发率,提升转复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安全可靠,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冠心病 高血压 心房颤动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02~2016.01)期间,将其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的60例无心脏疾病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对其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比2组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发作及患者的左房内径、年龄及各时段房颤维持时间具有密切关联。结论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具有操作便捷,重复性佳等优势,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并应用。

  • 标签: 阵发性 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动态心电图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57例,做为研究对象,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这57例患者随机分配两组,命名为A、B。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其他心律失常情况无明显差异,长R-R间期多在夜间发生,考虑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但R-R间期的长短情况不能准确反应房室传导,但能反应f波隐匿传导。结论在进行心房颤动诊断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中,需要将患者白天活动时的心室率、24h平均心室率和临床症状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客观分析。准确判断心房颤动是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长R-R间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1月-2018年1月)搜集的70例心房颤动患者患者一般资料,按照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分为实验组(35例,应用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和对照组(35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心房颤动患者的满意率(满意、一般、不满意)、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胃扩张、胸壁血肿、肺静脉狭窄)。结果实验组心房颤动患者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心房颤动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围术期护理价值较高。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华法林治疗慢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效果以及与标准剂量强度进行效果对比。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慢性心房颤动患者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按照选择抗凝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阿司匹林组抗凝强度2.0~3.0.;第二组华法林I组抗凝强度1.6~2.5;第三组华法林II组抗凝强度2.6~3.0。观察、记录患者INR达标时华法林剂量、INR值、栓塞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阿司匹林组4例发生脑卒中,华法林I组华法林II组分别为2例、1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出血3例,发生率为10%,华法林I组、华法林II组出血分别为2例、4例。华法林I组、华法林II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华法林是首选的抗凝药物,应用华法林时应定期监测INR,根据INR值调整用药剂量,权衡利弊采取个体化用药原则。

  • 标签: 低强度华法林 阿司匹林 心房颤动 个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提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有68(85%)例有1.5S以上的R-R间歇,平均间歇时间(2.45±0.18)S,其中包含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28例,且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1例;Ⅰ度患者的R-R间隔(2.51±0.15)S,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间隔时间(2.21±0.28)S,统计学意义存在(t=5.3188,P<0.05)。Ⅰ度患者的心室率为(81.1±6.54)次/分,Ⅱ度患者的心率是(70.5±5.23)次/分,两组患者的心室率比较,Ⅱ度患者的心率是明显低于Ⅰ度患者的心室率,统计学意义存在(t=10.1789,P<0.05)。仍有8例患者的心室率超过83.5次/分。Ⅱ度传导阻滞患者在散点图上有明显特点,其条带形状大小一样,上界较为明显,下界则相反,并且分布较广,极其均衡。Ⅰ度患者以及Ⅲ度传导阻滞的患者比Ⅱ度传导阻滞患者的条带较窄,上界与下界无明显变化,包括分布与密度都没有明显特征。结论使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有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诊断,相较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效果更好,提高了诊断有效率;促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房颤动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心力衰竭伴有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急诊抢救中胺碘酮应用的效果。方法此次抽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我急诊进行抢救的心力衰竭伴有快速心房颤动患者(30例)当做分析的对象,遵入诊顺序分乙组和甲组,每组15例。此次研究患者均实施基础治疗,乙组加用西地兰和地高辛,甲组加用胺碘酮,对患者的心率、QT期间、疗效、不良反应进行总结。结果乙组心率大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QT期间小于甲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乙组治疗总有效率小于甲组,差异显著,P<0.05。乙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大于甲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心力衰竭伴有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急诊抢救中,胺碘酮的疗效确切。

  • 标签: 心力衰竭 快速心房颤动 急诊抢救 胺碘酮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的选取为心房颤动患者86例,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就诊时间是2017年3月到2018年4月之间,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3例。采用发华林抗凝治疗对照组,使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观察组,对两组治疗后的凝血指标、出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INR(1.10±0.47)、PT(12.41±1.36)s、严重出血发生率(2.33%)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APTT(48.08±2.70)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少量出血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房颤动患者来说,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临床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病后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目前临床对患者主要的治疗措施就包括药物复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药物复律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本文则针对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做出综述。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药物复律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脏超声的临床诊断特点。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52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本院开展治疗的单纯高血压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而进行检查的工作。结果观察组左房内径(43.56±5.28)毫米和E/A比值(0.77±0.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左房内径(30.54±4.41)毫米和E/A比值(0.44±0.09)(P<0.05)。结论开展心脏超声检查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帮助医护人员更加便利观察患者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异常变化以及心脏形态结构的改变,进而帮助医护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患者开展临床诊治,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脏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别采用心脏彩超以及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对比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2例心房颤动患者,按照阵发性和阵发性分成两组,每组各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对比各项检查指标。结果阵发性组和阵发性组对比,左心房内径大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阵发性组患者24小时内的房早次数显著高于阵发性组,房早联律间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的房早频率、提早量、左心房大小以及自主神经调控能力都会对其阵发性造成影响,应当密切关注。

  • 标签: 心房颤动 阵发性 非阵发性 心脏彩超 动态心电图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消融术,观察组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1周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1个月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7.50%,对照组为70.00%,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心房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糖皮质激素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房颤动(AF)患者采用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本院AMI伴AF患者72例,依照随机化分组原则分为参照组、研究组,各36例,前者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后者采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总疗效对比差异显著,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治疗AMI并AF的整体效果优于胺碘酮,安全高,值得推荐。

  • 标签: 心房颤动 不良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 普罗帕酮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到2018年2月中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应用药物不同进行分组,观察组30例接受胺碘酮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普罗帕酮治疗,比较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房颤动24小时转复率为83.33%,与对照组80%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一个月内窦性心律维持有效率为80%,对照组56.67%,P<0.05,另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发生率26.67%,P<0.05。结论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均有一定效果,相比之下胺碘酮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胺碘酮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析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瓣膜房颤效果。方法选取65例瓣膜房颤患者,均是本医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根据治疗方案分成实验组和参考组,分别为33例和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抗凝治疗,而实验组基于此添加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参考组采用华法林和常规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和抗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抗凝功能差不多(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抗凝功能指标均明显比参考组更优,且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分别为9.09%和31.2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瓣膜房颤患者实行达比加群酯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存在显著的效果,不仅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存率和抗凝功能,减小患者脑栓塞以及脑卒中等概率,还能够减小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值得在瓣膜房颤治疗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达比加群酯 阿司匹林 非瓣膜性房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替米沙坦对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5年07月至2017年0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均采用胺碘酮进行临床治疗,其中实验组添加了替米沙坦进行辅助。结果实验组采用替米沙坦进行辅助治疗,其心房颤动有效控制率为91.08%,参照组没有采用替米沙坦进行辅助治疗,其心房颤动有效控制率为7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房颤动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而将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进行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佳,有效率达91.08%,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替米沙坦 胺碘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