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30%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面临的脑卒中风险与其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房颤患者面临较高脑卒中风险,房颤相关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得到证实。CHA2DS2-VASc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75岁(2分)、糖尿病、脑卒中或短暂脑缺血(2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在包括亚洲人群在内的许多人群中证实,能够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用于指导抗凝决策。仍有诸多研究旨在提高房颤脑卒中风险预测能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风险评估 进展
  • 作者: 李若宁 刘俊鹏 张亚同 杨杰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现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药学部,乌鲁木齐 830011,北京医院心内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北京医院药学部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100730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脑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左心房血栓(LAT)是非瓣膜房颤(NVAF)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已取代华法林成为NVAF脑卒中预防的优先推荐,然而对于已经形成LAT的NVAF患者,NOAC的有效及安全尚不明朗。本文旨在对NVAF患者LAT的抗凝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房血栓 抗凝治疗 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30~85岁居民中AF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并发症是AF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则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抗凝治疗 血栓栓塞性并发症 瓣膜 心律失常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且与年龄相关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的患病率及心房颤动相关卒中的发病率均逐渐增加。老年患者由于认知及各器官功能减退,加之共病、并发症增多,服用药物也随之增多,其抗凝治疗变得复杂。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增加了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选择。现就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现状、抗凝治疗的必要及挑战、用药选择等问题进行回顾综述,以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凝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 心房颤动 抗凝药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主要治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的200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有关资料,回顾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脑卒中的情况,对该疾病患者同时产生脑卒中患者及未发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对瓣膜心房颤动并发缺血性脑卒患者分析其致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在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5%(37/200),发病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而升高;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产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低于75岁、冠心病、高血压、心房持续/永久颤动、左房直径不小于40毫米、CHADS2评分不小于4分等都是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结论瓣膜心房颤动产生脑脑卒中的患者,年龄不低于75岁、心房持续/永久颤动及高血压都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针对指南推荐对于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决策相对灵活性,分析评估目前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中危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现状,探讨针对这一人群的抗凝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中危瓣膜心房颤动患者192例,依据患者意愿给予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不服药,将其分为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阿司匹林组和不服药组。观察与对比各组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后终点事件[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结果:192例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中,服用华法林的例数少于服用阿司匹林与不服药的例数(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和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P〈0.05);华法林规范服药组和阿司匹林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华法林不规范服药组和不服药组(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法为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虽然为中危人群,规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结合我国国情服用阿司匹林是必要的和值得推荐的选择。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CHA2DS2-VASc评分法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形态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NVAF患者218例,记录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及辅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复杂型左心耳组和单纯型左心耳组,分析脑卒中与左心耳形态及各个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复杂型左心耳组CHA2DS2-VASc评分、脑卒中/TIA/TE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型左心耳组(P

  • 标签: 非瓣膜性房颤 左心耳结构 脑卒中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有时发生于无明显的心脏病或其他疾病的年轻个体,这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预后,故引入了孤立房颤的定义。但是有关孤立房颤有许多不确定性,包括多种不同的概念,临床发病和预后差异大等。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基于被忽视的亚临床心血管风险因素或在细胞、分子水平基因决定性的轻微改变,孤立房颤包括多种不同的队列患者,可能处于不同的风险状态。各种心脏影像技术、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信息的使用是否改善房颤发作的风险预测和孤立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价,以及是否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此期间对AF表现仔细的临床检查,对诊断为孤立房颤患者的定期临床再评价是必须的。

  • 标签: 孤立性房颤 临床预后 病理生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抗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无抗栓组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无抗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 < 0.05),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5%(6/32)、29.27%(12/41)、4.76%(2/42)、4.7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 < 0.05);1年内,< 65岁、65~75岁、> 75岁各年龄段患者总血栓栓塞事件、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因死亡、再入院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6、7.56,均P < 0.05)。结论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早期抗栓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患者年龄增加死亡风险增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疾病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因子抑制剂 华法林 阿司匹林 预后 治疗方案 个体化
  • 简介:目的了解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规范化抗栓治疗现状及影响规范化治疗的原因。方法收集114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抗栓治疗的现状、l临床事件发生率及未使用抗栓药物的原因。结果114例患者中使用抗栓药物治疗共77例(67.5%),其中华法林组15例(13.2%),阿司匹林组62例(54.4%);37例(32.5%)未使用抗栓药物治疗(未抗栓组)。三组患者中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7例(14.9%),其中阿司匹林组6例(9.7%,6,62),未抗栓组11例(29.7%,11/37),华法林组无缺血事件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华法林组与未抗栓组、阿司匹林组与未抗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0.010),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及全因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65例CHADS2评分≥2分的患者中,医生未行栓塞风险评估,未服用华法林8例;医生过分担心出血风险未服用华法林7例;患者不知道应服用华法林14例;患者担心出血未服用华法林13例;不愿长期服用华法林并监测凝血指标18例;原因不明5例。结论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率低,应规范化治疗。医患因素均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应共同努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抗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自发显影(LASEC)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自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病房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瓣膜房颤患者490例,根据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研究人群分为无LASEC组(n=338)和LASEC组(n=152)。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瓣膜房颤患者hs-CRP与LASEC的相关。结果490例患者中有152例(31%)检测到LASEC。LASEC组的年龄、房颤类型、既往栓塞事件、纤维蛋白原定量、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及CHA2DS2VASc评分与无LASE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EC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LASEC组[3.16(1.30,5.23)mg/L比0.67(0.37,1.48)mg/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OR=1.136,95%CI 1.060~1.217,P<0.001)和D-二聚体(OR=1.040,95%CI 1.011~1.070,P=0.007)是LASEC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hs-CRP升高是非瓣膜房颤患者LASEC的独立相关因素,炎症反应可能参与瓣膜房颤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 标签: 心房颤动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左心房自发显影 C反应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房颤)青年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瓣膜房颤青年患者267例,年龄(39.11±5.33)岁,年龄范围18~44岁,男233例(233/267,87.27%),女34例(34/267,12.73%)。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结果入选267例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181例(181/267,67.79%),持续房颤86例(86/267,32.21%)。房颤危险因素中,患病率最高的3个因素依次为肥胖(205/267,76.78%)、血脂异常(159/267,59.55%)和吸烟(111/267,41.57%)。入选患者中≥1个危险因素的比率为91.76%(245/26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比率明显高于持续房颤患者(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持续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房颤的比率增加(OR=5.30,95%CI 1.06~26.66,P=0.04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左心房内径40.5 mm、右心房左右径40.5 mm、右心房上下径47.5 mm是预测瓣膜房颤青年患者发生持续房颤的最佳截断点。结论瓣膜房颤青年患者应尽早启动以戒烟、改善代谢、减轻体重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控制血糖、血压,以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有助于更好地预防房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青年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缩压水平对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17年12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时心电图诊断为房颤或此前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住院诊断为房颤的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等基线临床资料,根据其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组、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收缩压≥140 mmHg组。以首次确诊房颤时间为起点,对房颤患者进行死亡信息随访,通过社保系统获取死亡信息,由专业医务人员调取住院病历,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确定死因,至2018年12月随访结束。统计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全因、心脑血管、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累积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发生死亡的风险比。采用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判断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死亡的函数曲线类型。结果共纳入1 721例房颤患者,年龄为(67.0±9.0)岁,随访(6.3±3.8)人年,随访期间有544例房颤患者死亡,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为31.61%。收缩压<120 mmHg、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6.13%、25.59%、36.96%,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14.86%、11.87%、19.76%。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高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47(1.20~1.79)、1.69(1.27~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压<12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0.99(0.73~1.35)、1.24(0.82~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呈“U”型,收缩压水平大于或小于123 mmHg均增加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与收缩压<120 mmHg和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水平的房颤人群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最低。

  • 标签: 心房颤动 全因死亡 心血管疾病死亡 收缩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9年4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80例。根据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56例)、心力衰竭组(2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心房颤动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房颤动分类、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血肌酐是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OR=3.08、1.03,P<0.05),持续心房颤动、长期持续心房颤动或永久心房颤动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3.87及4.10倍(P<0.05)。对RDW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最大约登指数是14.00%,预测心力衰竭的敏感度为55.7%,特异度为87.7%。结论心房颤动分类、RDW、血肌酐可能是非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素,RDW大于14.00%对于预测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红细胞分布宽度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年龄≥70岁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相关。方法:选取我中心收治的90例瓣膜心房颤动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比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瓣膜心房颤动类型、脑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结果:年龄>90岁患者Hcy水平高于年龄≤90岁患者(P<0.05),男性患者Hcy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5),永久心房颤动患者Hcy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0.05),卒中患者Hcy水平高于卒中患者(P<0.05)。结论:年龄、性别、瓣膜心房颤动类型及脑卒中均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有一定关联,可能影响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病情的进展。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老年患者 同型半胱氨酸(Hcy)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一定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有器质心脏病的病人发生房颤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学关注的焦点。房颤的最佳治疗是在病因治疗的前提下恢复并维持窦性节律,维持心房正常的血液传输初级泵的功能,防止血流动力学恶化,防止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节律的治疗主要控制快速心室率引起的症状和抗凝治疗减少血栓并发症。目前,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各种治疗措施各有其适应证和并发症,疗效亦不能令人满意,房颤治疗仍然是当今心律失常治疗学上一大挑战,这也是人们

  • 标签: 心房颤动药物 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
  • 简介: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6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约占5.9%,80岁以上约占10%。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有房颤的患者死忘率高于无房颤患者2倍。进一步流行病学研究还表明,房颤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疾病,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是其它病因的2倍。而房颤的药物治疗总体效果差,药物治疗是近期的研究热点。房颤药物治

  • 标签: 心房颤动药物 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房颤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高的趋势。既往大量研究阐明了增龄、心房衰老与房颤的相关。本文将系统从心房衰老的病理生理学角度,讨论其通过电重构、结构重构、钙稳态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的改变,调控房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针对以上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特异性干预策略,望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房衰老 电重构 表观遗传 病理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