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治疗现状及有效。方法回顾分析永康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无抗栓组(32例)、利伐沙班组(41例)、华法林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在治疗原发病和合并症的同时,无抗栓组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10 mg/d治疗;华法林组给予华法林2.5 mg/d治疗;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治疗;观察比较各组1年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等。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房颤类型及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患者性别、脑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年内,无抗栓组、利伐沙班组、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87%(7/32)、7.32%(3/41)、2.38%(1/42)、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P < 0.05),各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75%(6/32)、29.27%(12/41)、4.76%(2/42)、4.76%(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 < 0.05);1年内,< 65岁、65~75岁、> 75岁各年龄段患者总血栓栓塞事件、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全因死亡、再入院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6、7.56,均P < 0.05)。结论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早期抗栓治疗非常重要,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患者年龄增加死亡风险增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疾病 血栓形成倾向 血液凝固因子抑制剂 华法林 阿司匹林 预后 治疗方案 个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房颤)青年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瓣膜房颤青年患者267例,年龄(39.11±5.33)岁,年龄范围18~44岁,男233例(233/267,87.27%),女34例(34/267,12.73%)。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房颤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血脂异常、超重/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结果入选267例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181例(181/267,67.79%),持续房颤86例(86/267,32.21%)。房颤危险因素中,患病率最高的3个因素依次为肥胖(205/267,76.78%)、血脂异常(159/267,59.55%)和吸烟(111/267,41.57%)。入选患者中≥1个危险因素的比率为91.76%(245/26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合并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比率明显高于持续房颤患者(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持续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表现为持续房颤的比率增加(OR=5.30,95%CI 1.06~26.66,P=0.04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显示左心房内径40.5 mm、右心房左右径40.5 mm、右心房上下径47.5 mm是预测瓣膜房颤青年患者发生持续房颤的最佳截断点。结论瓣膜房颤青年患者应尽早启动以戒烟、改善代谢、减轻体重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控制血糖、血压,以降低危险因素水平,有助于更好地预防房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心房颤动 青年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年龄≥70岁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的相关。方法:选取我中心收治的90例瓣膜心房颤动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比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瓣膜心房颤动类型、脑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结果:年龄>90岁患者Hcy水平高于年龄≤90岁患者(P<0.05),男性患者Hcy水平高于女性患者(P<0.05),永久心房颤动患者Hcy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0.05),卒中患者Hcy水平高于卒中患者(P<0.05)。结论:年龄、性别、瓣膜心房颤动类型及脑卒中均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有一定关联,可能影响老年患者心房颤动病情的进展。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老年患者 同型半胱氨酸(Hcy)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房颤的发生率呈不断增高的趋势。既往大量研究阐明了增龄、心房衰老与房颤的相关。本文将系统从心房衰老的病理生理学角度,讨论其通过电重构、结构重构、钙稳态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表观遗传调控等方面的改变,调控房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针对以上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的特异性干预策略,望为房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房衰老 电重构 表观遗传 病理生理
  • 简介:摘要:房颤是中风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与其它因素相比,房颤所引起的中风范围较大,预后较差。在心房颤动病人中,使用抗凝剂的病人死亡率和缺血性卒中的机率较低。《2020欧洲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着重介绍了 ABC路径对房颤进行全过程的控制,“A”是指抗凝和/避免中风,并突出了对中风的抗凝控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对各种新型口服抗凝剂的药物特性、临床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下面是关于这件事的报导。

  • 标签: 抗凝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生酮氨基酸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能否为临床诊断或治疗房颤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瓣膜房颤者和窦性心律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一般临床特征、血浆氨基酸水平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2例患者,其中房颤组97例(包括阵发性房颤54例、持续房颤43例),窦性心律组105例。房颤组血浆丙氨酸、精氨酸和酪氨酸等14种氨基酸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均为P<0.01);而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房颤组血浆氨基酸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心房内径、丙氨酸、天冬酰胺、赖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是发生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均为P<0.05),其中赖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均为生酮氨基酸。结论在瓣膜房颤患者中,血浆部分生酮氨基酸(赖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水平发生了变化,可能成为诊断房颤的循环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心房颤动 酮体 氨基酸 糖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队列研究,研究数据来自多中心、前瞻中国房颤注册队列研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31家医院的NVAF患者18 70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合并糖尿病及其空腹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患者入组后每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主要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栓塞;次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空腹血糖水平与终点事件之间的相关。结果纳入的18 703例NVAF患者年龄(63.8±12.0)岁,男性11 503例(61.5%)。其中血糖正常组11 877例(63.5%)、糖尿病前期组2 023例(10.8%)、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1 131例(6.0%)、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811例(4.3%),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2 861例(15.3%)。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4 803例患者中,严格控制血糖达标的患者共1 131例(23.5%),其中血糖过低(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4.4 mmol/L)的患者有328例(29.0%)。随访(51±23)个月,最长82个月,随访结束时984例(5.3%)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糖正常组、糖尿病前期组、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血糖控制一般的糖尿病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0/100、1.41/100、2.09/100、1.46/100和1.71/100人年(χ²=53.0,log-rank P<0.001);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86/100、2.17/100、4.08/100、2.58/100、3.16/100人年(χ²=72.3,log-rank P<0.001);血栓栓塞事件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其余4组均较血糖正常组高(P均<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血糖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前期组(HR=1.23,95%CI 1.00~1.51,P=0.049)、血糖控制严格的糖尿病组(HR=1.32,95%CI 1.06~1.65,P=0.013)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组(HR=1.26,95%CI 1.01~1.58,P=0.044)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结论空腹血糖升高或者过低可能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空腹血糖升高 血栓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及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期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中心的瓣膜房颤患者。根据左心耳血流速度(left atrial appendage flow velocity,LAAFV),将研究对象分为左心耳功能正常组(LAAFV≥40 cm/s,297例)和左心耳功能异常组(LAAFV<40 cm/s,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采集所有患者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图像。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并做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拟探究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事件发生的相关。结果两组性别、房颤类型、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抗凝药治疗、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增大患者比例、射血分数、左心耳各角度内径及内径之和、深度及深度之和、血栓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后,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β=1.168 P=0.002),左心房内径[OR(95%CI)为 1.084(1.019~1.153),P=0.011]、持续房颤[OR(95%CI)为2.323(1.226~4.403),P=0.010]是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耳功能异常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左心房内径、持续房颤是影响左心耳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左心耳功能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国老年重度瓣膜心脏病(VHD)患者合并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研究连续入选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全国18家三甲医院诊断为老年重度VHD患者978例,合并AF患者322例(32.9%)。收集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数据,分析合并AF的危险因素。结果在VHD患者中,与AF组比较,AF组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比例更高、舒张压更高,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比例更高,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低,血肌酐、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更高,左房前后径更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更小(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前后径增大(OR=1.166、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OR=0.929、P<0.01)、高龄(OR=1.051、P<0.05)是老年VHD合并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重度VHD患者中,高龄、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降低与AF独立相关。在老年重度的VHD患者应进行心脏结构评估及定期的随诊,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从而降低AF的发生率。

  • 标签: 瓣膜性心脏病 心房颤动 左心房前后径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对瓣膜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瓣膜心房颤动患者85例,简单随机法分组,共2组,即A组(n=42)和B组(n=43)。 A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B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生活质量。结果:A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4.76%),显著低于B组(16.287%),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B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瓣膜心房颤动患者能够减少其出血发生率,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更具优势。

  • 标签: 不同口服 抗凝药物 非瓣膜病 心房颤动 患者 生活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中国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发展近30年,房颤消融手术从最初频遇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长,成功率偏低,肺静脉狭窄率高等问题,到如今三维标测系统在国内普遍应用,使得房颤手术消融时间逐渐缩短,X线曝光量减少,并且成功率和有效有了阶梯式提升。国内电生理专家们不仅对房颤消融治疗术式改良更新,还在积极探索诸如冷冻、超声、激光和脉冲场等不同房颤消融能源应用,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内更多房颤患者得到救治,手术例数从最初10年共计1万例,增长到现今1年就近10万例,开展医院从少数几家大中心拓展到县级医院。随着医师技术和理念提升、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快速研发,未来30年的中国房颤事业定会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让我们携手并进、实现中国房颤发展共赢新局面。

  • 标签: 房颤 导管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心房颤动房颤)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房颤伴心衰患者,术后3、6、9、12个月门诊随访,根据随访期间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复发组。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和NLR等炎症相关指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NLR与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LR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对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83例患者,男性460例(52.1%),年龄为(64.4±10.7)岁。房颤复发组246例(27.9%),复发组637例(72.1%)。复发组中房颤病程、NLR、中性粒细胞计数、N末端B型利钠肽原、体重指数均高于复发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复发组(P均<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与房颤复发呈正相关(r=0.3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示,NLR是房颤伴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OR=1.634,P<0.001)。ROC曲线示NLR预测房颤伴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668~0.762,P<0.001),灵敏度为55.61%,特异度为84.54%。结论NLR对房颤伴心衰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有着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炎症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射频消融术
  • 简介:摘要环肺静脉隔离(PVI)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作为阵发性房颤的消融策略被广泛接受。对于持续房颤,单纯PVI疗效欠佳,常需要对心房基质进行改良。目前常见的基质改良策略主要包括腔内指导的消融策略(如转子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和解剖消融策略(如线性消融)等。目前尚无临床证据表明任何一种基质改良策略能够在PVI的基础上进一步带来获益。然而,随着消融技术的进步和消融术式的创新,持续房颤的经导管诊疗迎来了新的曙光。本文将就目前持续房颤主要的消融策略进行简要述评。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腔内电图指导的消融 解剖消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陕西关中地区县级医院瓣膜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查询住院电子病历和门诊存档病历,采用临床资料分析、电话随访+面对面随访、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2019年1~12月于陕西关中地区8家县级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房颤患者,分析中高危栓塞风险患者的抗凝治疗现况、华法林和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s)长期抗凝治疗依从及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心内科医生房颤患者的栓塞风险评估、抗凝药物选择、栓塞风险及抗凝获益宣教情况。结果共纳入房颤患者4 577例,平均年龄(67.9±10.1)岁,其中男性2 793例,女性1 784例,门诊患者1 968例,住院患者2 609例。采用CHA2DS2-VASc评分,门诊抗凝治疗率为14.9%,住院抗凝治疗率为44.9%。华法林抗凝治疗1年依从良好、一般、较差的患者比例分别为24.0%、26.7%、49.3%;NOACs抗凝治疗1年依从良好、一般、较差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2.7%、25.2%、42.1%。影响患者抗凝治疗依从的主要因素:频繁监测凝血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难以保持目标水平、过于担忧出血风险、经济因素、患者对可能面临的卒中风险认识不足、基层医生未告知或强调抗凝治疗的必要和重要。结论陕西关中地区县级医院瓣膜房颤患者抗凝率低、依从差、抗凝治疗不规范、健康宣教不足,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治疗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时联合应用利伐沙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方法 在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出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62例,根据抽签法均分成2组。其对照组用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利伐沙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然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有效率,观察组(100.00%)高于对照组(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6.45%)低于对照组(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时联合应用利伐沙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栓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利伐沙班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的疗效。方法 于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70例瓣膜心房颤动脑栓塞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利伐沙班治疗,观察组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脑栓塞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利伐沙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