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高。目前房颤治疗包括以下几种手段:(1)控制心室率;(2)恢复和维持正常的窦性心率;(3)房颤危险因素的管理;(4)预防血栓栓塞;(5)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就近年来房颤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心率 血栓栓塞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规则有序的电活动消失,代之以快速、杂乱无章的心房颤动波,是最常见的持续心律失常。心房无序的颤动使其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心耳内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进而产生心房附壁血栓。与普通人群比较,房颤患者具有较高死亡率和致残率,这主要是由于房颤患者易于发生缺血性卒中。研究结果显示,瓣膜房颤患者每年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约5%,是非房颤患者的两倍,15%~20%脑栓塞的发生是由于房颤,在老年人群中房颤并发栓塞的比例更高,由其导致的脑栓塞为房颤患者的5倍[1]。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老年人群 抗凝治疗 非瓣膜病 持续性心律失常 房颤患者
  • 简介:目的总结迷宫Ⅲ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2013年10月至2016年5月间,我院施行迷宫Ⅲ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178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95例、二尖瓣成形术28例、主动脉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置换术50例.结果死亡1例(0.56%),因左心室破裂修补成功4d后多脏器衰竭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102.24±22.07)min,体外循环时间(192.97±32.21)min,ICU停留时间(35.55±17.62)h,术后住院时间(15.10±3.33)d.出现二次开胸止血4例(2.25%)、新发脑梗死2例(1.12%)、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2.81%).应用临时起搏器136例(76.41%),行同步电复律14例(7.87%),无应用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170例(96.05%,170/177)、房颤7例(3.95%,7/177),NYHA心功能Ⅰ级158例(89.27%)、Ⅱ级19例(10.73%).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和左心房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出现跨二尖瓣A峰142例(80.23%,142/177),出现跨三尖瓣A峰152例(85.88%,152/177).结论系统训练、合理选择患者、恰当的手术处理、术后积极防治心律失常是迷宫Ⅲ手术围术期处理的关键.

  • 标签: 心房颤动 迷宫手术 围手术期 心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社区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我社区2014年1月-2015年10月记录的心房颤动老年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如下冠心病29例,高血压16例,老年瓣膜病6例,肺心病5例,心肌病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甲亢2例,其它6例,分别占比40.8%、22.5%、8.5%、7.0%、5.6%、4.2%、2.8%、8.5%;持久房颤患者多伴随心功能不全,持续房颤患者次之,阵发性房颤患者心功能不全发生率较低;三种不同分型的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存在差异(P<0.05);三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社区心房颤动的最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另外栓塞是其严重并发症,临床抗凝治疗需要引起重视。

  • 标签: 老年 社区心房颤动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总结分析心房颤动通过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进行治疗,以及术后心律失常护理过程。结果18例患者术后3周内16例诊断为窦性心律,2例诊断为Ⅰ°房室传导阻滞。且1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随访,16例仍为窦性心律,2例仍为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进行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术后强化心功能及维护,改良不同程度的诱因,特别是电解质紊乱加以改正,同时严格监督抗心律失常药物和临时起搏器的使用和维护,对术后有效治疗及防止心律失常,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瓣膜置换术 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到2016年5月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70例,对其进行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抗凝扩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等治疗。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8.57%(62例),无效率7.14%(5例),死亡率4.29%(3例)。结论脑栓塞是心房颤动的并发症之一,与患者原发性疾病关系较大,致死率高,临床治疗应以控制原发性疾病、恢复失常的窦性心律和抗凝诊治为主。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栓塞 抗凝 临床诊治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上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药物治疗可以使部分房颤患者得到一定缓解,但不能有效减少房颤的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外科治疗心房颤动以经典的“切与缝”考克斯迷宫Ⅲ手术为金标准。21世纪以来,外科射频消融手术得到快速发展,但其适应症范围较窄。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外科治疗心房颤动有了突破,其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大。本文从心房颤动发病机制、迷宫手术治疗及外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三个方面作一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外科治疗 进展
  • 简介:目的评价高龄老年(≥80岁)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及安全,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室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高龄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达比加群组使用110mg,2次/d,利伐沙班组使用10mg,1次/d,华法林组将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至2.0~2.5,比较3组间的出血、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1)华法林组、达比加群组、利伐沙班组组间比较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与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组及利伐沙班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达比加群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等指标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药前[(34.25±0.59)s]、用药后3d[(44.73±2.60)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利伐沙班组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用药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酶原时间(PT)用药前[(14.94±0.31)s]、用药后3d[(18.05±0.58)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3d、1个月、3个月、6个月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倍。结论(1)高龄老年瓣膜心房颤动患者应用NOACs有效不劣于华法林,安全优于华法林。(2)使用NOACs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当应用于特殊人�

  • 标签: 抗凝药 心房颤动 老年人 80以上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的护理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风湿瓣膜病并伴有心房颤动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回顾分析患者进行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后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术后20天左右,发生窦性心律患者18例,2例为Ⅰ°房室传导阻滞。20例患者通过治疗和护理后全部恢复出院。出院后90天进行随访并统计出,发生窦性心律病例18例,2例依旧是Ⅰ°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对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患者,通过瓣膜置换术和同期射频消融术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摆脱诱发心房颤动及心律失常原因,同时保证电解质不紊乱,并做好抗心律异常药物的服用,以及起搏器的辅助使用等护理,可有效在患者术后避免心律失常,进而增强患者生活质量。其价值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瓣膜置换术 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心律失常 护理分析
  • 简介:1、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类型(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期首次发生房颤:按ACS常规抗血小板、短期抗凝治疗,观察未来房颤发作情况决定是否抗凝;(2)稳定型冠心病首次发生房颤:根据卒中风险决定单独抗凝治疗或单独抗血小板治疗;(3)既往房颤患者合并确诊的稳定型冠心病:根据卒中风险决定单独抗凝或单独抗血小板治疗。2、华法林与冠心病二级预防以往数据显示,华法林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卒中风险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期 数据显示 血栓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伴晕厥患者的心电图特点,以为后续临床诊治提供借鉴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慢性心房颤动伴晕厥患者30作为观察对象,入院后先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随后给予24h动态心电图检测,通过记录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分析其特点。结果30例患者的晕厥发作原因中,由缓慢心室率伴>4.0s的心室长RR间歇所致者25例,占83.33%;由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3例,占10.00%;短阵室心动过速者2例,占6.67%。12例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后晕厥症状消失且未再发作;1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起搏器植入治疗,效果佳,晕厥未曾再发。结论经检查发现,慢性心房颤动伴晕厥患者的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缓慢心室率伴>4.0s的心室长RR间歇与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心动过速,其中又以前者多见,起搏器植入治疗在经保守药物治疗无效后晕厥患者的防治上具有理想的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慢性心房颤动 晕厥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瓣膜持续心房颤动(NPAF)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诊治的NPAF患者76例,按照完全抽样法11分成两组,均先行抗凝与复律治疗,复律成功后,38例对照组患者予胺碘酮口服治疗,38例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与安全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1、6个月的左心房内径比治疗前和对照组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6和12个月的hs-CRP水平、治疗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3、6、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94.74%、89.47%和78.9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68%、65.79%和50.0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PAF患者予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通过抑制机体的炎性反应,改善心室重构,可相应增加患者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

  • 标签: 胺碘酮 阿托伐他汀钙 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 窦性心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心房颤动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的同时,对于其电解剖特征的影响。方法针对心房颤动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有高血压进行分组,同时进行电解剖特征的分析,探究高血压和高血压患者电解剖特征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针对比较患者的心房电压发现,有无高血压对于患者的心房电压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比较两组患者的消融情况发现,高血压患者的消融情况明显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对心房颤动患者电解剖特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心房颤动 电解剖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抗凝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确诊为房颤的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抗凝治疗组和抗凝组,对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进行分析。结论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14例,发生率70%;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3例,发生率1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抗凝组发现出血1例,两组均无出血性死亡发生。结论采用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更好地促进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益和安全取决于抗凝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预防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针对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心脏超声检查的临床观察进行了探讨。方法 选取了我院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入院资料共五十例,进行了分析,并且将此次的患者进行分组,为实验组,并且将同期住院的高血压患者五十例,分为对照组,两者的患者在住院后,医护人员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左房内径是( 41.6±6.3) mm,对照组的左房内径是( 31.5±3.7) mm,将两组进行了对比,具有显著的差异;两组当中,实验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是 (45.2±13.8)mm,左对照组的室舒张末期内径是 (41.8±13.4) mm,实验组室间隔 / 左室后壁 IVSd/LVPd是 1.13±0.18,对照组的室间隔 / 左室后壁 IVSd/LVPd是 1.09±0.07,将两组进行了对比,无显著差异, E/A 指标差异性比较显著。结论 对于高血压伴发心房颤动而言,因为高血压疾病会给患者的心脏结构以及功能上带来改变,还会使得患者在生理指标上、左心房发生不同程度的扩大。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超声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也被称之为是房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慢性心率失常病症。近些年来,在对心房颤动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了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十分密切。鉴于此,笔者特在文中对氧化应激在心房颤动发生维持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更多读者朋友们带来帮助与借鉴作用。

  • 标签: 氧化应激 心房颤动 关系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和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区别,从临床实例出发归纳心房颤动时室内早搏和室内传导差异的鉴别纲要。方法对我们医院住院或曾经住院的五十名病人进行病例研究分析,从病人的心电图R-R间期,QRS形态,QRS波群和QRS时间的差异出发,同时研究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鉴别的影响。结果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与室内传导存在心电图可观差异,可从以上方面入手对心电图波形波段结合病人具体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判断病人心脏的具体情况。结论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和室内差异传导存在一定的鉴别难度,可从心电图的波形波段和具体临床病况进行区别。

  • 标签: 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 室内差异传导 鉴别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