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基质金属蛋白-9(MMP-9,)是MMP家族中的一员,因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和上皮细胞基底膜而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与外周血液之间的重要屏障。在生理情况下,它能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从而保持了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脑屏障 结核性脑膜炎 单核-星形胶质细胞网络
  • 简介:目的评估碳青霉烯失活法(carbapeneminactivationmethod,CIM)试验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碳青霉烯的能力。方法收集12l株鲍曼不动杆菌,应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C1M检测鲍曼不动杆菌所含碳青霉烯,应用PCR方法检测OXA-23型碳青霉烯基因。结果12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68株对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其中65株菌PCR显示携带OXA-23基因,66株菌CIM试验为阳性。5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均敏感,其中49株菌OXA-23阴性,52株菌CIM试验全为阴性。1株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对美罗培南敏感,CIM试验阴性,OXA-23阳性。CIM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2%和98.1%。结论与PCR方法相比较CIM试验操作简便,成本小,结果易读,易于在实验室开展。应用CIM试验可以检测鲍曼不动杆菌OXA-23型碳青霉烯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酶失活法 OXA-23型碳青霉烯酶
  • 简介:目的探讨肠球菌表面蛋白基因(Esp基因)的表达与肠球菌致病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自我院住院或门诊患儿分离的152株致病性肠球菌Esp基因。结果152株肠球菌中98株检出Esp基因,占64.5%;30株粪便分离的非致病性肠球菌均未检出Esp基因(P〈0.01);粪肠球菌、屎肠球菌Esp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0.9%和28.1%,粪肠球菌明显高于屎肠球菌(P〈0.01);152株致病肠球菌来自不同的感染部位,尿液、阴道分泌物、痰液、血液和脐分泌物标本Esp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83.7%、55.6%、50.0%、43.0%和33.0%,住院患儿标本中分离的致病性肠球菌的Esp基因阳性率为75.0%,明显高于门诊患儿阳性率37.5%(P〈0.001)。结论肠球菌的Esp基因在肠球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定植以及逃避宿主免疫清除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肠球菌 肠球菌表面蛋白基因 儿童
  • 简介:透明质酸(hyaluronidase,HAase)是一种蛋白水解,能特异性地分解细胞外基质成分——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其作用是协助细菌在组织内播散,是细菌致病的毒力因子之一,又称扩散因子;HAase还可通过作用于细胞外基质而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及迁移,并在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HAase在很多细菌特别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的革兰阳性菌的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对其致病机制的认识也渐趋清楚。本文就其分类、成分、生物学功能及其在链球菌属及金葡菌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透明质酸酶 透明质酸 细菌 致病机制
  • 简介:目的研究屎肠球菌透明质酸(hyl)基因在细菌感染中的致病意义。方法分别用hyl基因阳性的屎肠球菌和hyl基因阴性的屎肠球菌菌株作小鼠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腹膜炎模型,通过检测相关的腹膜炎指标以分析2株细菌的毒力差异。结果hyl基因阳性株感染后6h和12h,外周血白细胞均高于hyl基因阴性株,前者24h白细胞下降趋势快于后者;前者肠系膜炎症浸润情况也较后者严重。结论hyl基因可能是屎肠球菌的毒力基因之一,它可能与屎肠球菌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

  • 标签: 屎肠球菌 透明质酸酶基因 毒力基因 腹膜炎
  • 作者: 刘凤芬
  • 学科: 医药卫生 > 治疗学
  • 创建时间:2022-10-19
  • 出处:《系统医学》2022年第2期
  • 机构: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人民医院,广西来宾545900
  • 简介:目的:总结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3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给予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并在治疗的全过程对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溶栓治疗,并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结论: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给予阿替普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方法,同时在溶栓期间给予精心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脑梗塞;观察与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产AmpC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2003-2007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8内酰胺酶(包括AmpC)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多重PCR检测产AmpC的铜绿假单胞菌质粒携带的AmpC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染色体AmpC基因和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0株产口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ESBLs、金属(MBL)和未知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构成比分别是62.5%(25/40)、20%(8/40)、7.5%(3/40)和10%(4/40)。25株产AmpC菌株均有不同程度AmpC基因表达量升高,其中,仅1株细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基因,12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减低,这些菌株均对亚胺培南耐药,13株菌oprD2基因表达量正常,其中仅5株菌对亚胺培南耐药;7株菌(占产AmpC菌株的28%,不产金属)的粗提物能微弱水解IPM,这7株菌AmpC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升高,其中5株菌同时伴有oprD2基因表达量降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mpC可做弱水解亚胺培南,且其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AmpC产生量有一定关系;产AmpC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原因可能是细菌AmpC表达量增加和oprD2表达量减低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AMPC酶 OprD2蛋白 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了解大连2所医院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中介导高水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16SrRNA甲基化基因armA、rmtB的流行情况,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耐阿米卡星的革兰阴性杆菌134株。PCR法筛选2种甲基化基因armA及rmtB;PCR产物进行测序。质粒提取、接合试验及转化试验确定armA及rmtB基因定位。琼脂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结合子和转化产物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3种氨基糖苷抗生素的MIC值。结果134株耐药菌株中,21株鲍曼不动杆菌检出armA基因,5株大肠埃希菌和5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rmtB基因。质粒抽提试验及接合试验rmtB阳性菌获得成功。接合子及转化产物DH5a(pMDarmA)均获得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特性。结论大连2所医院检测到16SrRNA甲基化基因armA和rmtB阳性菌株。armA基因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rmtB基因位于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质粒上。armA和rmtB可以导致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高水平耐药。

  • 标签: 革兰阴性菌 氨基糖苷类 16S rRNA甲基化酶 ARMA rmtB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MBL)携带情况及型别特点,并探讨进行金属筛选的简便方法。方法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巯基乙醇纸片与EDTA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MBL菌株,并对MBL基因进行PCR和序列分析。结果4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用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阳性3株,EDTA纸片协同试验阳性4株,经PCR验证均为阳性,除此之外,还有1株PCR阳性而2种纸片协同法都没有筛选出来。其中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筛选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95%,准确率为95%,EDTA纸片协同试验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7%,准确率为97%。引物IMP扩增阳性4株,VIM扩增阳性1株,PCR产物纯化测序后发现IMP均为IMP-1型而VIM为VIM-2型。结论用EDTA协同试验法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MBL的筛选简单有效,可用来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产MBL铜绿假单胞菌的初筛试验。分型研究表明我院流行的铜绿假单胞菌以产IMP-1型为主。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金属酶 铜绿假单胞菌
  • 简介:目的了解淮北3所医院临床分离的36株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钝化(AME)基因存在情况。方法采用MIC法测定临床分离菌株对3种氨基糖苷类及其他11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链反应(PCR)法检测所测菌株中9种AME基因。结果36株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2%、70.3%和81.1%;27株(75.0%)检出AME基因,ant(3″)-Ⅰ、aac(6′)-Ⅱ、aac(6′)-Ⅰ、aac(3)-Ⅱ和ant(2″)-1检出率分别为63.9%、58.3%、50.0%、38.9%和36.1%,未检出aac(3)-Ⅰ、aac(3)-Ⅲ、aac(3)-Ⅳ、aph(3′)Ⅳ基因。结论淮北3所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严重,AME携带率高且基因型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

  • 标签: 多重耐药 氨基糖苷类 基因
  • 简介:目的检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并分型其碳青霉烯基因。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T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用6种碳青霉烯特异性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基因型的测序分析,并通过网上GenBank进行比对以确定编码基因的类型。结果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5%、5()%和25%。对其他所测抗菌药的耐药率均住90%以上。扩增结果显示17株(85%)细菌携带碳青霉烯OXA23基因,16株(80%)携带OXA-51基因,1株(5%)携带OXA58基因。0XA-24、VIM、IMP基因引物PCR扩增均为阴性,随机抽取OXA-23基因阳性株进行双向测序后在网上GenBank比对与OXA-23标准株99%同源,OXA-51基因阳性株与OXA-66标准株99%同源,OXA~58基因阳性株与OXA58标准株99%同源。结论我院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鲍曼不动杆菌呈现出多重耐药现象,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OXA-23型碳青霉烯基因检出率最高.OXA-23/OXA-51类基因占60%,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防止在医院内广泛传播。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 碳青霉烯酶 基因 耐药率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以及碳青霉烯的基因型。方法收集21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基因型。结果21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7%、42.9%和78.6%,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达92.9%~100%。21株中检出OXA-23基因阳性17株(80.9%),OXA-51基因阳性15株(71.4N),OXA-58基因阳性2株(9.5%)。12株(57.1%)含OXA-23+OXA-51基因,1株(4.8%)含OXA-23+0XA-51+OXA~58基因。上述菌株中均未检出OXA-24、IMP和VIM耐药基因。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碳青霉烯基因型OXA-23和OXA-51携带率高,且以OXA-23+OXA-512种基因型同时存在为主。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酶 耐药性 基因
  • 简介:目的调查西安地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其同源性及分子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西安地区6所三级甲等医院1年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株146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E试验检测金属(MBL),PCR扩增OXA-23,-24,-58,-51like型及IMP-1型和VIM-2型碳青霉烯基因,其阳性产物经测序分析,应用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序列(ERIC)-PCR对菌株进行DNA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筛选出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非重复株15株,其中1株经E试验检测产金属,但扩增blaIMP-1,blaVIM-2均阴性,另外14株扩增blaOXA-66均阳性,11株blaOXA-23阳性,1株blaOXA-58阳性;ERIC-PCR将15株IRAB分为A型和B型,其中部分菌株的亲缘关系很近,同源性达90%以上。结论产OXA型碳青霉烯是西安地区该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OXA-23型普遍存在,OXA-58型和OXA-66型基因在国内尚属新型碳青霉烯基因型;15株IRAB为2种克隆型,可能存在局部暴发流行。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碳青霉烯酶 OXA-58 肠杆菌基因组内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碳青霉烯、外膜蛋白缺失或突变、外排泵过度表达以及青霉素结合蛋白变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产碳青霉烯。虽然各种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大体相同,但是各种耐药基因在不同种属细菌中的分布和流行情况并不相同。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也是检出率最高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

  • 标签: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酶 耐药基因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感染肺炎链球菌肺炎后血清铁及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感染程度与血清铁、血红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只远交群大鼠(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只,3组为试验组,经口气管插管注入低、中、高3个梯度的菌液(通过菌量梯度反映肺炎感染严重程度),同时设1组未经口气管插管注入菌液对照组,观察第3、5、7天4组大鼠平均血清铁及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各试验组菌量梯度与血红蛋白及血清铁均值之间的关系。结果中、高菌量组血清铁水平第3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即显著下降(P=0.009,P=0.005),低菌量组第5天时血清铁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中、高菌量组血红蛋白水平第5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46),低菌量组血红蛋白第3、5、7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菌量梯度与血清铁含量平均值呈负相关(r=-0.65、r=-0.53、r=-0.61),不同菌量梯度与血红蛋白平均值之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肺炎链球菌感染可导致大鼠血清铁及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感染严重程度与血清铁水平存在相关性(感染越重,血清铁水平越低),与血红蛋白水平无明确相关性。

  • 标签: 肺炎链球菌肺炎 大鼠 血清铁 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6SrRNA甲基化基因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hoenix10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rmtD基因。结果46株鲍曼不动杆菌中armA基因阳性36株,阳性率78.3%,未检出rmtA、rmtB、rmtC、rmtD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医院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全部敏感,对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唑耐药率分别为13.0%、80.4%、91.3%、95.7%、95.7%,对其他测试药物耐药率100%。结论医院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性已非常严重,携带armA基因是导致氨基糖苷类耐药的原因之一,延缓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已刻不容缓。

  • 标签: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16SRRNA甲基化酶 armA基因
  • 简介: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Δ1-sulI)和I类整合基因(intI1)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2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PCR法检测qacEΔ1-sulI基因和I类整合基因。结果2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qacEΔ1-sulI基因4株,检出率为14.8%。I类整合基因8株,检出率为29.6%。结论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携带qacEΔ1-sulI基因和intI1基因。

  • 标签: 消毒剂 磺胺 耐药基因 整合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简介:目的探讨聚合链反应(PCR)在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快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3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留存的脑脊液进行DNA提取,采用细菌和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病原体DNA并进行序列测定,对比同期脑脊液培养方法与PCR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137份脑脊液标本中PCR检测到细菌50株,真菌6株,脑脊液培养检测到细菌38株,真菌5株;PCR检测法灵敏度为40.9%,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38.2%,诊断效率为56.7%;传统培养法则分别为31.4%、100%、100%、34.7%、44.4%。PCR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效率均明显优于传统培养方法,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与培养法相当,两方法鉴定菌种的符合率为97.7%。结论通用引物PCR扩增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准确等特点,对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快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 细菌 真菌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调查镇江地区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3类整合基因的检出情况,分析I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特征。方法对临床收集的细菌采用PCR方法、T-A克隆以及基因测序技术对3类整合基因以及I类整合子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296株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和不发酵糖菌中I类整合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43.2%。其中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1.0%、14.3%、37.3%和20.0%,而Ⅱ、Ⅲ类基因的检出率较低。对I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分析发现共检测到5种不同基因盒,分别为:dfrA17、aadA5、aadA1、aadA2、dhrfⅪ,有4种不同的基因盒排列方式。结论镇江地区临床分离的细菌I类整合子-基因盒检出率较高。

  • 标签: 整合子 基因盒 革兰阴性菌
  • 简介:目的了解6种编码16SrRNA甲基化的基因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10~12月分离的211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采用PCR检测其中6种甲基化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和npmA)的分布。对16SrRNA甲基化基因阳性的菌株,用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211株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阴性菌中,91.5%(193/211)被检出16SrRNA甲基化基因,其中133株含armA(133/211,63.0%),60株含rmtB(60/211,28.4%)。阿米卡星MIC≥512mg/L、庆大霉素MIC≥128mg/L的104株肠杆菌科细菌中,甲基化基因检出达100%,且armA和rmtB的检出相仿(分别为49与55株)。阿米卡星MIC≥512mg/L、庆大霉素MIC≥128mg/L的94株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中,甲基化检出94.7%(89株),以armA(84株)为主。未检测到rmtA,rmtC,rmtD和npmA基因。ERIC-PCR结果显示该类基因并非单克隆传播。结论几乎所有临床分离的阿米卡星MIC〉512mg/L的革兰阴性菌中都能检出armA或rmtB基因。

  • 标签: 氨基糖苷类 耐药 16S rRNA甲基化酶 革兰阴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