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培养心肌细胞和MEK1转基因小鼠实验证明,MEK1-ERK1/2信号通路足以引起体内心肌肥厚.最新发现ERK在心肌细胞下游靶点包括Elk-1、GATA4、p300和CBP等.ERK1/2通路还可以起到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作用,与之相关下游分子包括COX-2、FLICE抑制蛋白、Egr-1、ANF、PKC、RSKs等.

  • 标签: ERK分子 心血管疾病 心肌肥厚
  • 简介:实体瘤生长需要新生血管输送营养。当肿瘤超过2mm^3时要维持持续性生长则依赖降解宿主毛细血管静脉端基底膜,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迅速增殖并向肿瘤迁徙,逐步发育成有功能毛细血管袢,并与宿主血管相互吻合,构成肿瘤血液循环系统。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最近又发现一种与前述肿瘤血管生成途径完全不同、不依赖于机体内皮细胞增生肿瘤内管状网络形成模式,

  • 标签: 实体瘤 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是3个主要临床心血管事件,是各种心血管病最严重不良后果。高血压被公认为临床心血管事件最重要危险因素和人类最大杀手,其既可独立、又可放大其他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作用。从危险因素到临床心血管事件链,血管病变是其病理基础和关键环节,而其外在表现主要为动脉僵硬度增加。

  • 标签: 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 血管病变 动脉僵硬度 动脉弹性
  • 简介:系统生物学是一门学科紧密交叉学科。它从整体角度出发,利用高通量实验技术获得海量数据,整合不同类型信息构建生物系统模型。通过对模型分析,揭示生命本质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系统生物学为研究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视角和手段,本文主要介绍系统生物学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应用。

  • 标签: 系统生物学 高通量 心血管疾病 网络模型
  • 简介:原发性小血管炎包括Wegener肉芽肿,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和Churg-Strauss综合征,通常与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这些疾病发生率正在增长,每百万人超过20例。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包括儿童,但以年长者居多(发病高峰年龄在55—70岁)。白种人高发,没有性别差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 标签: 原发性小血管炎 WEGENER肉芽肿 过敏性紫癜 病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方法,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新方法.近年来,在血管内照射机制、放射源种类、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看来,该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 简介:新生血管是指从已有毛细血管发展形成新血管,该过程受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抑制因子双重调控,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新生血管是多种疾病病理性改变,包括肿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是严重致残性病变。建立新生血管动物模型是研究这些疾病发病机制重要前提,本文主要对主动脉环血管生成模型、基质胶栓动物模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4种建模方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新生血管 主动脉环 基质胶栓 氧诱导 激光诱导
  • 简介:补体介导炎症反应会加重心脏病和卒缺血组织损伤,这两种疾病是发达国家中常见死亡原因。大面积梗死直接增加了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急性病程后生存者,大面积无功能瘢痕组织对长期预后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保护心肌和神经治疗方法。前期研究表明人类C反应蛋白(CRP,一种经典急性反应蛋白)能与受损组织表面的配体结合,然后活化补体,

  • 标签: C反应蛋白(CRP) 心血管疾病治疗 靶向 急性反应蛋白 补体介导 缺血组织
  • 简介:肿瘤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毛细血管生长以及在肿瘤建立血液循环过程。肿瘤组织中大量新生血管是恶性肿瘤标志之一。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如能阻断肿瘤血液供应,肿瘤可因缺乏血供而缩小或消退。此后,抗血管生成治疗从调节肿瘤血管生成过程、阻断或抗血管生成、干扰或改变肿瘤血管生成微环境等多个角度,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 标签: 抗血管生成 胃癌 结直肠癌 靶向治疗
  • 简介:睾酮是一种雄激素,近年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有雄激素受体表达,提示睾酮对血管功能有调节作用。睾酮可影响血压;可通过内皮依赖或内皮非依赖方式扩张血管;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上钾通道及钙通道引起血管舒张;另外还可参与调节血管局部炎症反应。然而,睾酮对血管作用是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 标签: 睾酮 血压 血管功能 离子通道 炎症
  • 简介:由于心脏快速运动,精确心脏影像需要精尖技术。每帧图像必须在50毫秒内完成,才能将心脏瞬间活动记录下来。

  • 标签: 磁共振 心血管 CT 心脏影像
  • 简介:Asahara等^[1]在1997年首次报道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分离成功,并可用于体内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生成指从已存在血管床上生长出新以毛细血管为主血管系统过程。近年来,血管EPC存在已经确认,其与血管生成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讨论血管EPC来源、特性及其在肿瘤发生和治疗可能应用前景。

  • 标签: 血管内皮祖细胞 肿瘤 血管生成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作用.方法:对1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152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67处血管段于术后及21处于高压球囊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形态结构、斑块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本组152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血管67处,IVUS指导置入支架大小、长度以及置入位置,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高压球囊扩张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病金标准;IVUS能准确选择支架置入适应症、帮助选择支架大小,支架置入后可精确评价支架扩张是否充分.血管内超声是目前指导支架置入和评价支架置入效果最佳手段.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冠脉斑块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在发达国家,随着透析及肾移植应用增加,终末期肾病患者预后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尽管肾脏替代治疗大大降低了尿毒症病人死亡率,这些病人预期寿命仍然是有限,其过早死亡最主要原因是心血管过早发生。与年龄、性别相当非肾病患者相比,透析病人因患心血管病而死亡或患非致死

  • 标签: 慢性肾病 心血管病 并发症 尿毒症 心肌病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探讨冠状动脉重构病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关系。方法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包括外弹力膜血管面积(EEMA)、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斑块性状和重构指数,根据血管内超声斑块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EEMA/平均参考血管处EEMA。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结果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差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更多表现为正性重构(61.4%vs30.0%,P〈0.01)。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多表现为负性重构(70.0%vs38.6%,P〈0.01)。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一般狭窄程度较轻,但病变部位血管面积及斑块面积较大[(17.8±7.0)vs(13.6±4.9)mm^2,(12.2±5.5)vs(9.5±4.8)mm^2,P〈0.01),同时正性重构多为偏心性软斑块,发生钙化较少。结论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病理特征不同,正性重构病变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多见,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特征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检查 介入性
  • 简介:在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内皮受损及内皮功能失调不仅是始动因素之一,也是其发展和转归中重要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相关研究分析来阐述内皮功能障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始动、发生发展及心血管事件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利用外源性磁场指引心导管操作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1951年,Tillander等在体外磁场引导下,将磁性导管送人了实验兔主动脉系统。5年后,他们开始在磁场引导下进行实验动物血管选择性造影。这些实践活动几乎与心导管初始发展阶段是同步。1966年,Alksne等开始利用磁场指引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方面的尝试,

  • 标签: 介入治疗 心血管病 导航系统 体外磁场 应用 选择性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