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64螺旋CT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CT检查发现的CTPV患者22例,采用MPR、MIP、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门静脉及侧支血管情况。结果22例CTPV在CT平扫上显示门静脉结构不清,肝门区可见多发的结节状、条状软组织影。增强扫描显示6例动脉期肝实质灌注异常;门静脉期11例患者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增粗,内可见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显示不清;2例门静脉主干和(或)左右分支在正常范围内;4例门静脉主干变细;1例门静脉主干受侵致管腔狭窄。胆管周围静脉丛(86.36%)、胆囊静脉(77.27%)及食管胃底静脉(77.27%)呈点状、细网状、簇状扩张。结论64螺旋CT能准确显示CTPV的部位、范围,立体地显示各曲张血管的走行及曲张程度,是检查CTPV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侧支血管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探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行胃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术后疼痛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h、4h、8h、24h后VASi平分,分另lj为2.21±0.97、1.63±0.64、1.10±0.21、0.31±0.09,f氏于组的4.12±1.34、3.71±1.13、2.45±0.98、1.61±0.6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7%,低于对照组的63.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胃癌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外麻醉,相较于单纯全身麻醉,其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全身麻醉 硬膜麻醉 胃癌 镇痛
  • 简介: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以8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全麻,观察组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情况、PCI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术后2、4、8、12、24h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0.05);观察组48h内PCI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髙于对照组(/><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0.05)。结论胃癌患者手术时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提髙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其临床应用价值髙。

  • 标签: 胃癌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镇痛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结肠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以92例行气管插管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静脉全麻,观察组给予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插管后和术后MAP、Sp02、HR的变化情况,肺部感染、肺部啰音、发热、咳痰的发生情况以及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CD4+/CD8、TH1/TH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MAP、Sp02、HR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0.05)。对照组术后发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6.1%、23.9%,明显髙于观察组的4.3%、4.3%,差异显著(/><0.05)。两组患者术后3d中性粒细胞均较术前升髙,淋巴细胞、CD4+/CD8+、TH1/TH2较术前降低(/><0.05),但观察组淋巴细胞、TH1/TH2水平髙于对照组(/><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预防或减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对患者的免疫抑制较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具有较髙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结肠癌 气管插管 全麻 硬膜外麻醉
  • 简介: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一般认为是清除抗原和终止免疫反应的过程。在某些病理情况下,IC激活补体并沉积于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以及其它血管外组织中,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病理损伤。抗原抗体结合形成IC并激活补体时,C1、C2、C4依次活化,C42将C3裂解成为C3a、C3b,I因子再将C3b裂解为C3c、C3f、

  • 标签: 免疫复合物 ELISA 检测法 慢性乙型肝炎 肝病患者 阳性率
  • 简介:背景:多项证据提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的肠道黏膜中存在T细胞介导的低度炎症.树突细胞(DC)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目前关于DC在PI-IBS中作用的报道尚少.目的:研究肠道黏膜固有DC在急性肠道感染的不同阶段对CD4+T细胞的影响,探讨DC在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中的作用.方法:建立旋毛虫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PI-IBS.肠道黏膜固有DC与脾脏CD4+T细胞于体外共培养120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7、Th2、Th1相关细胞因子IL-17、IL-4、IFN-γ水平.结果:与单独培养相比,CD4+T细胞与DC共培养后,感染后8周组IL-17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和感染后2周组(P=0.279):感染后2周组IL-4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和感染后8周组(P=0.204)三组间IFN-γ水平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道黏膜固有DC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并使之活化可能是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的主要机制.

  • 标签: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 树突细胞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 黏膜
  • 简介:目的:观察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患者腹腔镜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消化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外科进行腹腔切除术后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以及静吸复合麻醉组,每组患者均为4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以睁眼时间为准),术后1h,6h,12h,24h,48h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及术后消化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患者苏醒时间,静吸复合麻醉组均优于其他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MSE评分方面,24小时内静吸复合麻醉组均优于其他两组,然而24小时后,各组间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静吸复合麻醉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优于其余两组。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可以减少老年腹腔镜切除术后昏迷的时间,提高术后MMSE的评分,具有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的优势,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情况,尤其适用于老年腹腔镜切除术的患者。

  • 标签: 腹腔镜切除术 静吸复合麻醉 MMSE得分
  • 简介:目的:评价64螺旋CT门静脉造影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64螺旋CT对64例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组30例、非出血组34例)及36例正常对照人群门静脉主干(MPV)、脾静脉(SPV)、胃左静脉(LGV)、肝内门静脉左支(IHLPV)和肝内门静脉右支(IHRPV)进行测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各指标预测EVB的价值。结果肝硬化患者MPV、SPV、LGV、IHLPV和IHRPV直径分别为(1.68±0.21)cm、(1.45±0.18)cm、(0.53±0.12)cm、(1.21±0.15)cm和(1.26±0.22)cm,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0.14)cm、(0.80±0.09)cm、(0.42±0.07)cm、(0.95±0.07)cm和(0.96±0.11)cm,P<0.05];Child-PughC级患者MPV、SPV、LGV、IHLPV和IHRPV直径分别为(2.01±0.20)cm、(1.57±0.10)cm、(0.59±0.11)cm、(1.36±0.09)cm和(1.45±0.12)cm,显著高于Child-PughA级患者[分别为(1.68±0.15)cm、(1.35±0.13)cm、(0.48±0.09)cm、(1.11±0.13)cm和(1.15±0.21)cm,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MPV、SPV、LGV和IHLPV直径分别为(1.78±0.16)cm、(1.54±0.20)cm、(0.62±0.10)cm和(1.28±0.15)cm,显著高于非出血患者[分别为(1.60±0.21)cm、(1.36±0.13)cm、(0.45±0.06)cm和(1.15±0.13)cm,P<0.05];出血患者IHRPV直径[(1.29±0.21)cm]与非出血患者[(1.25±0.2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GV的AUC为0.906。当LGV>0.61cm时,预测EVB的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58.8%。结论64螺旋CT门静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情况,并对预测EVB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 64层螺旋CT 门静脉造影
  • 简介:黏着斑是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接触点,其组装和解聚的周转过程通过机械信号传导驱动细胞迁移,这种信号传递分子机制对创伤愈合、肿瘤转移等生物进程至关重要。目前肿瘤治疗中较大的难题是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药物的治疗抗性和肿瘤转移,有关研究提示这与黏着斑分子功能密切相关。本文将就黏着斑的结构、功能及肿瘤转移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黏着斑 肿瘤转移 细胞迁移 力传导
  • 简介: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asON)在体外进行抗病毒基因复制与表达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报道,但其应用于体内主要障碍之一是易被血清中各种核酸酶降解,因此,成药性修饰成为其临床应用前景的关键,核酸酶降解未修饰或硫代磷酸化修饰的asON一般是从3′端逐渐外切(AntisenseRe-

  • 标签: 反义核酸 茎环结构 体外稳定性 反义寡核苷酸 酶降解 西安市
  • 简介:背景:前期研究发现胃窦肌间神经丛Caial间质细胞(ICC-MY)数量增多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胃电刺激(GES)对胃慢波的调控。目的:观察不同时程长脉冲GES对大鼠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GES调控胃慢波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GES模型。将模型大鼠分为3组,GES1组和GES2组选用适宜的刺激参数控制胃慢波,对照组不予GES。GES1组仅予刺激一次;GES2组每天刺激一次,连续20d。完成GES后处死大鼠,取胃窦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GES1组胃窦ICC-MY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变化,GES2组ICC-MY数量较GES1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GES1组和GES2组ICC胞质内线粒体和核糖体均较对照组增多。GES1组ICC突起与周围平滑肌细胞(SMC)直接相连,GES2组ICC与周围SMC紧密相连,对照组ICC与周围SMC之间未见明显连接。结论:胃窦ICC-MY数量和超微结构改变参与了长时程长脉冲GES对胃慢波的调控。

  • 标签: CAJAL间质细胞 肠肌丛 电刺激 超微结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透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