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传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临床和基础研究。fMRI结合功能、解剖和影像3方面的因素,为临床磁共振诊断从单一形态学研究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该技术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可重复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脊髓损伤 综述文献
  • 简介: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简单易行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患者的骨折风险,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及时干预,大大降低其危害。国外有关FRAX应用研究逐渐精细和深入,有关FRAX在不同疾病患者中的适用性,及结合、不结合股骨颈BMD对FRAX预测结果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就FRAX在国外类风湿关节炎、绝经后女性和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FRAX在不同病种的应用为临床医生及护士积极采取防治及护理措施提供决策和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风险性 风险因子 FRAX
  • 简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医疗管理水平的提高,原发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随着生存期延长,临床治疗中转移性骨病(metastaticbonedisease,MBD)患者增加。脊柱是MBD常见受累区域。约有28%的肿瘤患者会出现脊柱转移,其中10%~20%会进展为转移性脊髓压迫(metastaticspinalcordcompression,MSCC)。

  • 标签: 脊椎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综述文献
  • 简介:作者指出颈椎损伤大多数根据力学或形态学进行分类,不能对稳定性进行量化。同神经功能一样,稳定性是关系到治疗和预后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一种针对下颈椎(C3~7)损伤的稳定性进行量化的方法的可信度。在该量化系统中,每一脊柱节段被分成4部分(前、后、右柱和左柱),每一部分均根据骨折移位和韧带损伤的严重性单独进行评分,

  • 标签: 损伤严重度评分 颈椎损伤 可信度 评估 稳定性 神经功能
  • 简介:目的检测广西巴马地区20岁~60岁成年女性的骨密度,探讨其骨密度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当地268位20岁~60岁成年女性,按不同年龄分组,每组5岁,共8组。应用韩国生产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跟骨骨密度。采用SPSSl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68例全部进入分析。(1)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处于36岁~40岁年龄组,峰值组的骨密度高于绝经后组(P〈0.05),且随年龄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女性的骨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升高。(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的sI和年龄呈现出负相关(r=-0.193,P〈0.01),和身高有显著关系(r=0.157,P〈0.05),并未发现与体重和BMI有关系。结论广西巴马地区20岁~60岁女性SI值与年龄和身高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sI值为进一步探讨长寿地区成年女性的骨密度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跟骨 骨质疏松症 广西巴马
  • 作者: 陈光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骨科学
  • 创建时间:2022-10-30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18期
  • 机构: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重庆401420
  • 简介:髌骨是膝关节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它可以维持膝关节在半蹲位的稳定性,防止膝关节过度伸屈、内收和外展等活动的功能。临床上骸骨骨折是骨科中较为常见的且创伤面较小的一种骨创伤,多见于摔倒后跪地产生的骨折或膝部直接受暴力所致,其症状有皮肤挫伤、青淤、以及膝前肿胀、疼痛等。临床上,针对于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了能够更高效的不影响患者腿部的伸肌和行走功能,避免关节粘连强直,减少创伤性关节炎。本人根据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结合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就髌骨骨折术后的功能康复指导等相关问题阐述意见。

  • 标签: 髌骨骨折术;功能康复指导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技术评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效果。方法本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45岁。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及手术治疗1个月后接受肱二头肌等长收缩测试,记录患侧与健侧肱二头肌的sEMG中位频率斜率(medianfrequencyslope,MFs),平均肌电图(averageelectromyography,aEMG)波幅。结果术后1个月,27例患者症状缓解,患侧MFs的衰减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MFs的衰减无明显改变;术后健侧aEMG波幅无明显改变,患侧有增高趋势,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症状未缓解患者,治疗前后MFs及aEMG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MG可用作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定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颈椎 脊神经根 颈椎病 肌电描记术
  • 简介:目的研究ERK5在成骨细胞的表达及IL-6对其表达的调控,初步探讨ERK5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人、大鼠、小鼠成骨细胞和MG-63细胞ERK5的表达;用IL-6作用于MG-63细胞,检测不同时间和剂量干预后ERK5和P-ERK5表达情况,构建ERK5siRNA和空白对照质粒,转染MG-63细胞,IL-6干预细胞后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表达的差异。结果在人、大鼠、小鼠成骨细胞和MG-63细胞中均有ERK5的表达;IL-6可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提高ERK5的磷酸化;与对照组相比,ERK5siRNA的成骨细胞IL-6刺激后增殖降低,骨钙素表达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成骨细胞ERK5信号通路的活性受IL-6调控,ERK5信号通路参与了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

  • 标签: 成骨细胞 ERK5 IL-6 RNA干扰 增殖 分化
  • 简介:目的对自行设计的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的测量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由A、B医师分别对30名健康受试者的颈椎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度进行2次重复测量,得出本组受试者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平均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得出A医师重复测量的组间相关系数(intraclasscorrelationcoefficient,ICC)和95%CI,得出A医师与B医师间重复测量的ICC和95%CI。结果本组受试者的颈椎活动度均值为:屈伸123.0°±8.3°,侧屈86.3°±8.9°,旋转135.1°±8.3°。观察者内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2),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4);观察者间屈伸活动度一致性非常好(ICC=0.87),侧屈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0),旋转活动度高度一致(ICC=0.91)。结论本实验证实颈椎三维活动度测定仪具有良好的观察者内信度和观察者间信度,是一种简单实用、稳定精确的颈椎活动度测量工具,适合临床和科研使用。

  • 标签: 颈椎 头部运动 活动范围 关节 可重复性 结果
  • 简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肾性骨病的重要原因,也是加速CKD病程进展和增加病死率的重要合并症。严重的SHPT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CKD导致SHPT的治疗新进展。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治疗 高血磷 钙敏感受体激动剂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11月由同一组术者施行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并获得随访的1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防方法分为物理预防组和分级预防组。物理预防组共71例,术后常规给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血栓;分级预防组共86例,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术前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等级给予分级预防,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VTE的发生率。结果物理预防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为(176.25±80.21)mL,分级预防组为(209.15±101.70)mL,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预防组术后VTE的发生率为8.5%(6/71),分级预防组为1.2%(1/86),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的腰椎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静脉血栓分级预防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椎滑脱 减压术 外科 内固定器
  • 简介:本文目的为了分析腰椎后外侧内固定及融合术后未作融合节段的长期影像学改变。由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可能系手术后生物力学改变及患者体质所致,多数研究只分析了紧邻融合区域上下节段的运动变化,未对紧邻内固定的运动节段与其他未作融合节段行对照研究。

  • 标签: 内固定融合术 腰椎节段 影像学评估 腰椎后路 邻近节段退变 融合节段
  • 简介: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术后ALP的动态变化特点,探索术后甲状旁腺激素(PTH)骤然降低对成骨、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为术后制定合理补钙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48例以代谢性骨病为主要表现的PHPT患者手术后ALP资料分别进行绘图分析,并统计曲线不同时段血尿钙、磷及PTH分布、变化。结果术后血清ALP的变化呈现出了3个典型时段,血尿钙磷、PTH在不同时段内变化趋势呈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术后PTH骤降所致血ALP规律性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成、破骨细胞功能状态的相应转变,揭示了ALP曲线不同时段内的骨钙沉积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术后动态观察ALP变化为预测血钙的变化及制定合理的补钙治疗计划提供了帮助。

  • 标签: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血清ALP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肥胖女性中骨密度(BMD)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然绝经1~5年的单纯肥胖者(体重指数≥25kg/m^2),年龄40~55岁,按照双能X线检测结果选择正常骨量组39例,骨量减少组37例和骨质疏松组19例。所有受试者测定体脂、BMD、骨矿含量(BMC)和血管内皮功能,包括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结果骨质疏松组平均年龄和平均绝经时间显著高于正常骨量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BMD和BMC均显著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或P〈0.01)。骨质疏松组ED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和骨量减少组(分别为5.45±2.99、7.76±3.70和7.32±3.41,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各部位的BMD、BMC均与EDD相关(P〈0.05和P〈0.01)。结论肥胖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有关,对绝经后肥胖女性低骨量人群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疾病。

  • 标签: 肥胖 骨密度 血管内皮功能 绝经后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以及影响因素。方法用DEXA骨密度仪测定120例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6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者、60例肾功能正常者)的腰椎及股骨端骨密度,并检测生化及骨代谢指标。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组的腰椎及股骨端各部位骨密度明显下降,骨代谢指标中血磷、甲状旁腺素、降钙素、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显著升高(P〈0.01),血钙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和骨钙素变化不大。血肌酐水平与甲状旁腺素、降钙素、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呈正相关,其中与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水平相关程度最高。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主要表现在骨吸收增加,骨密度下降,骨吸收活跃程度与血肌酐水平密切相关。

  • 标签: 慢性肾功能不全 骨质疏松 骨密度 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
  • 简介:胫骨平台C型骨折指胫骨双髁骨折合并胫骨干骺端骨折的严重骨折类型,治疗复杂,预后差[1].我院自1993年3月~1999年12月,用超长单侧外固定架与T型单侧外固定交替治疗胫骨平台C型骨折1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胫骨平台C型骨折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交替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脊柱转移瘤脊髓压迫症(MSCC)术后运动功能转归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56例肺癌M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脊髓功能评估采用Frankel分级,体力状态评估采用卡氏功能状态(KPS)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肺癌组织学类型、术前行走状态(Frankel分级)、责任椎体有无病理性骨折、脊柱转移灶数目、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压迫节段、手术方式与术后行走状态的相关性。结果VAS评分由术前(6.4±1.2)分降至术后1周(2.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PS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上升至术后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术前可行走率(Frankel分级D级及以上)为46%(26/56),术后可行走率为75%(42/56)。术后4周31例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22例Frankel分级维持不变,3例Frankel分级下降。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示术后行走状态与术前行走状态和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存在相关性。结论术前行走状态好、发生运动功能损伤与手术间隔期短的肺癌MSCC患者术后行走状态好,有症状的肺癌MSCC患者应当在减少并发症的前提下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 标签: 脊柱 肺肿瘤 肿瘤转移 预后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评价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1年6月治疗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94例,遵照知情同意原则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采用伊班膦酸钠治疗,观察组48例采用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明显上升,观察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对照组为8.7%,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班膦酸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明显升高患者的骨密度,是临床首选的药物治疗方案。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伊班膦酸钠 辛伐他汀
  • 简介:目的探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预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其骨折风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经确诊的7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76例的相关临床指标以及骨密度值;评估FRAX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折风险预测值以及FRAX与类风湿临床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类风湿组股骨颈、腰椎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对照组,而类风湿组中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和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均高于对照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FRAX评分与易激动、口味偏淡、体重指数、S-CTX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FRAX工具对临床评估RA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本文报告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生物力学上的测试情况;介绍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骨折中的载荷,强度,以及刚度,稳定性和固定螺钉的抗拔力等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支架及配套螺钉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抗拔力,稳定性好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骨折的先进器械。通过1990年8月至1993年1月的1000例各类骨折治疗实践证明,使用该支架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早,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骨折治疗器械。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生物力学 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