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法,从"什么运动方式可有效提高绝经后妇女BMD"、"多大运动剂量可有效提高绝经后妇女BMD"、"运动提高绝经后妇女BMD部位差异"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认为各种形式抗体重运动、休闲运动、抗阻运动都可有效维持绝经后妇女BMD,抗阻运动相结合复合运动方式对改善绝经后妇女BMD更有效果。不同运动方式改善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所需要剂量有所不同,持续时间高于7个月、频率大于2次/周是有效改善绝经后妇女BMD最低剂量,持续运动对绝经后妇女BMD保持作用会随着运动停止而消失。绝经后妇女腰椎是受运动影响最敏感部位。不同运动方式所需要精确剂量,以及如何有效改善绝经后妇女腰椎以外其他部位BMD是未来研究主要方向。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休闲运动 运动剂量 腰椎
  • 简介:胸腰椎由于椎间盘存在,屈伸、侧曲时,椎间盘受力一侧高度减少,对侧高度增加,成楔形,介导脊柱形变,同时髓核向对侧移位,压迫纤维环增加其张力,通过髓核-纤维环协同作用防止过度牵拉,但是这一结构限制胸腰椎旋转运动。寰枢椎之间没有椎间盘协助运动,以旋转功能为主,头颈部约47°旋转功能及10°屈伸功能均由寰枢关节完成[1],胸腰椎区别较大,脊柱三柱理论对其不适用。且寰枢关节骨结构相对纤细,前、后纵韧带节段性韧带均较胸腰段薄弱,稳定性较差,儿童头部旋转时寰枢关节分离度可达85%[2],是脊柱中较脆弱和易损伤部位[3]。

  • 标签: 寰椎 枢椎 生物力学 综述文献
  • 简介:力学刺激下骨骼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对骨重塑构建产生影响.回顾近年来有关力学刺激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s,OB)分化细胞形态结构影响研究,充分揭示力学刺激可以使骨产生适应性改变作用.大量研究证实力学刺激能使MSC向OB分化OB信号通路产生适应性变化.本文主要综述力学刺激可能影响骨量骨细胞形态适应性变化细胞分子机制,提出运动产生力学刺激可能使MSC向OB分化OB产生适应性变化,运动健骨防治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骼 力学刺激 运动 成骨细胞 骨质疏松
  • 简介:研究目的在于对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运动力学变化进行前瞻性研究。目前邻椎病越来越被临床医师重视。现在争论在于邻椎病是融合手术以后发生加速退变,还是邻椎病就是易感人群本身自然发展结果。因此,目前对颈椎手术后保留颈部运动节段动机就在于保护患者免受邻椎病困扰。

  • 标签: 颈椎前路融合术 节段运动 动力学变化 邻近节段 临床医师 加速退变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加强踝泵运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bosis,DVT)作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科20031月至20109月138例髋部骨折采取手术治疗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术后早期进行踝泵运动59例患者作为预防组,术后未进行踝泵运动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DVT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本组138例患者均获得满意治疗护理效果,对照组发生DVT23例,发生率29.11%,预防组发生DVT9例,发生率15.3%。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导患者术后早期加强踝泵运动并协助医师做好预防性抗凝治疗,更能有效减少DVT发生。

  • 标签: 老年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本文通过体外生物力学研究,定量研究钩椎关节切除对颈椎全椎间盘置换(TDR)后颈椎运动影响。方法采用7具人颈椎标本(C3-7)(年龄63.4±6.9岁),先对完整标本进行测试,然后C5/C6问隙植入金属/聚乙烯球臼型半限制型假体,然后按下面的顺序逐渐增加切除钩椎关节范围:

  • 标签: 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运动 钩椎关节 颈椎标本 生物力学 聚乙烯球
  • 简介:糖尿病主要是以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以高血糖为主代谢性疾病。大量临床研究及动物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易紊乱,多发骨质疏松等疾病。胰岛素分泌对骨代谢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高血糖环境、胰岛素及高血脂环境对糖尿病患者骨代谢影响进行详细综述,探讨其影响骨代谢、造成骨质疏松相关机制。此外,通过分析运动改善糖尿病患者骨代谢,体育锻炼防治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等疾病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骨质疏松 高血糖 胰岛素 瘦素 脂联素
  • 简介:作者提到年龄、创伤或退变能改变椎体间运动模式。虽然体内研究能确定运动存在,但是却不易对运动进行量化。以前体内研究对象大多数是老年患者,伴有不同节段退变,侧屈状态下旋转运动方式不同脊柱节段没有明显变化。因此,本次体内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是确定在侧屈状态下未退变、正常、完整的人类尸体颈胸段脊柱冠状面轴向上旋转运动模式。

  • 标签: 运动轨迹 脊柱节段 冠状面 退变 状态 轴向
  • 简介:目的研究阿霉素(doxorubicin,DOX)醋酸戈舍瑞林(goserelinacetate,GA)联合作用对大鼠骨密度骨代谢影响,以及跑台运动对DOX联合GA诱导大鼠骨质疏松防治效果。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64只,被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安静对照组(SED)、DOX干预组(SED+DOX)、GA干预组(SED+GA)、DOXGA联合干预组(SED+DOX+GA)、跑台运动对照组(EX)、跑台运动结合DOX干预组(EX+DOX)、跑台运动结合GA干预组(EX+GA)、跑台运动结合DOXGA联合干预组(EX+DOX+GA)。药物跑台运动干预周期均为8周,8周后测试所有大鼠左侧股骨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指标。结果与其相对应非药物干预各组相比较,药物干预各组大鼠骨密度显著降低、骨形成指标ALPBGP显著降低而骨吸收指标Ca2+TRACP5b显著升高;DOX单独干预组及GA单独干预组相比较,DOXGA联合干预组大鼠骨密度显著降低、骨形成指标ALPBGP显著降低而骨吸收指标Ca2+TRACP5b显著升高;与其相对应安静组相比较,跑台运动各组大鼠骨密度显著升高、骨形成指标ALPBGP显著升高而骨吸收指标Ca2+TRACP5b显著降低。结论DOXGA单独或联合作用均可导致大鼠骨质疏松症发生,且DOXGA联合作用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程度显著大于DOX或GA单独作用结果;跑台运动可以有效降低DOXGA单独或联合作用诱导大鼠骨质疏松。

  • 标签: 跑台运动 阿霉素 醋酸戈舍瑞林 骨质疏松
  • 简介: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腰背肌力影响,进一步对POP综合康复方案进行优化奠定基础。方法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太极拳组)进行每次1h,每日1次,每周6次,周期6个月“陈式太极拳运动训练,另外3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健步走组)进行每次1h,每日1次,每周6次,周期6个月普通健步走运动,对两组患者进行训练前后腰屈伸等速肌力测试,对腰屈伸AROM、PT、PT/BW、TW、TPT及F/E等数值进行分析。结果太极拳组干预后AROM、60°角速度时腰屈曲及腰伸展PT、PT/BW均明显高于健步走组,90°角速度时腰伸展TW高于健步走组、TPT及F/E低于健步走组;而健步走组90°角速度时腰屈曲TPT略低于太极拳组(P<0.05);结论健步走运动相比,使用太极拳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以使患者腰背屈伸肌力得到更明显提高。

  • 标签: 太极拳 健步走 骨质疏松 腰屈伸 等速肌力
  • 简介:目的比较同级别不同运动等级女子举重运动员骨密度(BMD)差异,探讨相同训练方案不同力量负荷强度对运动员骨密度影响。方法测试48kg级别健将组(n=15)一级组(n=16)下肢链等速蹬伸肌力,腰椎L2-4下肢主要部位BMD,分析下肢等速肌力骨密度相关性。结果健将组腰椎L2-4、股骨远端、髌骨BMD下肢链收缩力峰力矩、拉长力峰力矩均显著大于一级组(P〈0.05);下肢收缩力矩拉长力矩腰椎L2-4(r=0.507,r=0.519)、髌骨(r=0.482,r=0.456)胫骨近端(r=0.613,r=0.580)BMD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奥林匹克举重运动"对女子运动员BMD有促进作用,随着力量负荷强度增加,BMD呈增加趋势。

  • 标签: 举重 训练负荷 肌力 骨密度
  • 简介:以往文献已经报道腰椎间盘置换术能保留腰椎活动节段以及尽可能减少手术后腰椎邻近节段过度负荷。虽然尸体实验已经提供这方面宝贵资料,但这些体外实验无法揭示躯干肌肉收缩开始并维持稳定作用下腰椎生理活动范围。本文将研究病例分为3组,其中腰椎间盘置换术8例,

  • 标签: 腰椎间盘置换术 运动力学 融合术 环形 透视 X线
  • 简介:由于经颅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应用已经日益增多,尤其是颈椎病手术中更是被推荐使用,但关于假阳性警报发生率危险因素还不明确,本文研究颈椎病手术中经颅运动诱发电位(TcMEP)监测假阳性警报潜在危险因素。通过对52例相继进行颈椎手术患者术中神经监测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对所有TcMEP报警进行鉴别分析。

  • 标签: 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型颈椎病 潜在危险因素 监测预警 外科手术 假阳性
  •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discectomy,PTED)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laminectomy,FL)对腰椎手术节段影响。方法20083月~20123月本院收治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行PTED或FL患者82例,并获得完整随访,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及关节突关节间隙差、小关节角度差变化情况,评估2种术式对脊柱运动单位影响。结果PTED组FL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5.9个月24.5个月。2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降低,PTED组丢失量均小于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增加,FL组活动度增加大于PTE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D组关节突关节间隙差小关节角度差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组则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PTED对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影响程度较FL小;FL对关节突关节间隙小关节角度影响程度较PTED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 简介:目的:比较研究单节段L4/L5椎间盘突出引起单纯单侧感觉或运动异常时突出髓核MRI上分布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2例单节段L4/L5椎间盘突出并单侧单纯感觉或运动异常患者MRI影像资料,分为运动异常组(A组)感觉异常组(B组),分别将2组突出髓核外侧缘、内侧缘、突出最顶点在横向位上赋值,将突出最顶点在矢状位上赋值,比较2组间赋值差异。结果B组突出髓核外侧缘及突出最顶点,突出髓核最内侧缘较A组更偏向有症状侧,2组之间有明显差异,B组突出最顶点矢状位赋值较A组大。结论感觉异常患者较运动异常患者突出髓核更偏向受压迫神经根,且突出髓核矢状位上更大。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 椎间盘移位 运动障碍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本文对河北农村7~19岁青少年人群5485人用单光子骨矿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密度,同时测量身高、体重。结果男、女性别间7~14岁身高、7~15岁体重骨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其后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显著(p<0.05);两性骨密度年龄、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均为P<0.001).性别间相关系数比较.男性大于女性,差别显著(p<0.01):两性在青春前期青春中期身高、体重骨密度增长率均高于学龄期青春后期;生活在不同地区男、女性骨密度比较.沿海区高于平原区,平原区高于山区,差别均有显著意义(均为p<0.001)。由于青少年生长发育较快,特别在青春前期青春中期身高、体重骨密度增长率最快.因此应对此期青少年注意补充足蟛营养物质矿物质,尤其对经济、生活条件较差地区更应加以关照,保障健康发育防止骨畸形骨折发生。本调查对青少年医疗保健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骨密度 身高 人群 体重 女性 青春前期
  • 简介:“2013第十中国血栓论坛”将于20133~8月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召开。会议通过文献摘要、相关指南、学术文章、病例分享等形式,将最新、最实用血栓知识呈现给内、外、妇、儿等多学科参会人员。

  • 标签: 血栓 论坛 中国 文献摘要
  • 简介:寰枢椎是脊柱结构最复杂、运动方式最独特、治疗困难争议最多部位。主要特点:①寰枢椎运动是三维大幅度弹性运动,其承担头颈部50%旋转及12%屈伸侧曲运动,最灵活最不稳定,最脆弱最容易受伤,因其骨结构相对纤细,多依靠软组织稳定。②特殊结构造就特殊生物力学性能。寰枢椎间没有椎间盘,不适用三柱理论。寰枢关节以枢椎2个侧块关节支撑,将来自头部两股力量传递到三柱下颈椎,是力量转换中心。

  • 标签: 寰椎 枢椎 脊柱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了解中国男性大学东南亚地区男性大学体力活动水平和骨密度差异,并探讨体力活动水平骨密度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校442名男性大学,其中中国男性大学294名,东南亚地区男性大学148名,采用国际体力问卷(中文版)收集其近1周内体力活动情况,超声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右跟骨骨密度,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以外,中国男性大学步行活动水平、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及总体力活动水平均高于东南亚地区男性大学(P〈0.05);中国男性大学骨密度明显高于东南亚地区男性大学(P〈0.05);pearson相关分析,步行活动水平、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水平均与骨密度无相关性(P〈0.05),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骨密度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157,P=0.000)。结论中国男性大学体力活动水平及骨密度均高于东南亚地区男性学生,可能与民族、遗传基因等有关;高强度体力活动能增加骨密度含量。

  • 标签: 中国 东南亚、男性 大学生 体力活动水平 骨密度
  • 简介:表彰中国骨质疏松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专家学者,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在2012第十二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暨第十国际骨矿研究学术会议期问特设立以下奖项:

  • 标签: 骨质疏松 委员会 老年学 国际 中国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