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睡眠时合适枕头高度的测量方法。方法对43例健康成人进行自然站立位和卧2种状态下的枕头高度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在自然站立位立正姿式和双手抱肩姿式下测得的肩-面距明显大于侧高,自然站立位测得的-背距明显大于仰高度;在卧状态下,侧高度明显高于仰高度;在合适高下,卧的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曲线良好,且与自然站立位没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在卧下,采用合适的高,颈椎可以保持良好的生理弧度,与自然站立位状态下颈椎的生理弧度比较没有显著的差别;睡眠时仰高度应该低于侧高度.

  • 标签: 人体 体位 人体测量术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寰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螺钉、进钉点植入角度、钉角度和螺钉长度.探讨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手术指征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在20例含有完整寰关节的干燥骨标本上,直视下进行后路寰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在头尾侧和侧X线片上测量理想的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30例正常成年人的寰关节进行三维CT重建,同时测量后路寰椎关节经关节螺钉钉道角度的可调范围.12例新鲜颈部标本进行后路颈部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行正、侧X线片和三维CT重建,以验证螺钉位置.结果干燥标本模拟X线片测量,寰关节螺钉的钉道在矢状面上呈上倾,在冠状面上呈内倾,钉道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内倾角为20.0°±2.6°.螺钉钉道长度为(29.28±2.46)mm.依据三维CT重建测量,钉道方向与矢状面上倾角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9.6°±2.0°,与冠状面的内倾角也存在一个可调范围,一般为40.4°±3.4°.齿突与髁前方最高点间距为9.80~17.7mm,平均(13.43±1.93)mm.寰关节关节螺钉内固定,影像学检查显示,螺钉钉道均经过寰关节,未进入神经管.结论寰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钉道长度和钉道角度允许有一定的可调范围.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视为一种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理想颈融合内固定术式.在具体临床应用时,强调掌握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并配以较高的手术技能.

  • 标签: 钉道 关节 后路 螺钉内固定 三维CT重建 矢状面
  • 简介:目的明确后路寰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探讨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30例含完整寰关节干燥骨标本,直视下行后路寰关节经关节克氏针植入后行X线摄片,在X线胶片上测量寰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寰关节经关节螺钉固定的钉道理想角度为:螺钉方向在矢状面的上倾角为53.3°±3.4°,在冠状面的内倾角为20.0°±2.6°.钉道长度为:(29.28±2.46)mm.结论寰关节后路经关节螺钉植入存在一定的方向性和钉道长度问题,结合后路C12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可视为能满足当前临床需要的一种相对理想的颈融合内固定术式.

  • 标签: 关节 后路 钉道 螺钉固定 螺钉内固定 植入
  •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发育畸形及脊髓压迫症应用颈后路手术减压和植骨融合术的远期疗效及评价.方法对114例颈部畸形及其不稳实施寰椎弓和/或枕骨大孔后缘切除扩大减压,并采用自体髂骨作枕骨与第二颈椎棘突基底部间植骨融合固定,并进行10年以上随访.结果114例中,102例获得骨愈合,4例因移植骨骨折致畸形愈合,8例移植骨吸收并形成假关节;脊髓功能95例明显恢复,14例无明显改善,5例手术后病情继续加重.结论颈部扩大减压和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颈部畸形及不稳,经10年以上临床观察,对颈稳定和功能恢复以及头颈运动功能保存有良好作用,本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上颈椎 畸形 外科治疗 远期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过伸体位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新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35例41椎,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60~92岁,平均(75.7±7.3)岁。过伸体位复位后行PVP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情况、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5例41椎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0~85min,平均(35.0±14.1)min。椎体骨水泥注入量为1.8~9mL,平均为(4.6±1.6)mL。患者PVP术后VAS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体位复位结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安全可行,实用强。

  • 标签: 过伸体位复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对预测绝经骨质疏松患者合并腰椎骨折风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和速率法对70例绝经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和70例绝经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折患者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腰椎骨折之间的相关。结果绝经骨质疏松腰椎骨折的发生风险与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骨密度等一般指标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osteocalcin,N-MID)、骨碱性磷酸酶(bonealkalinephospha,BAP)、钙离子(calciumionic,Ca~(2+))、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telopeptideoftypeIcollagen,β-CTx)等生化指标之间无关联,而与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oftypeIprocollagen,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和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25-(OH)D)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02、0.007、0.001),其中与PINP、TRAP-5b呈正相关,与25-(OH)D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女性血清PINP、TRAP-5b和25-(OH)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联合检测对预测绝经骨质疏松腰椎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绝经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穿刺失败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病例共473例,男182例,女291例;年龄67~95岁,平均76.9岁,共手术577个椎体,术中使用C型臂机透视手术节段正侧X线片,术后1个月复查手术节段正侧X线片及CT,记录穿刺失败的解剖位置。分析穿刺失败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73例患者一共577个椎体,穿刺失败42例,42个椎体,穿刺失败率7.3%,其中椎弓根型8例,终板型8例,椎体外侧壁型16例,椎体前壁型10例。结论预防穿刺失败出现的关键是熟悉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像学变化,规范透视,手术操作标准熟练,术中C型臂机多方位检测,能减少穿刺失败的发生率。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穿刺失败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急性创伤髌骨外侧脱位内侧髌股韧带(medialpatellofemoralligament,MPFL)损伤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符合入选条件的42例青少年急性创伤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资料,对内侧髌股韧带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等情况进行评估并统计分析。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42例青少年急性创伤髌骨脱位MPFL损伤发生率为92.86%(39/42),其中Ⅰ度损伤为7例(17.95%),IT度损伤为22例(56.41%),11I度损伤10例(25.64%);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MPFL损伤部位发生在股骨侧有13例(30.95%),髌骨侧有20例(47.62%),韧带体部损伤有4例(9.52%),联合损伤有5例(11.91%)。结论青少年急性创伤髌骨脱位MPFL损伤发生率较高,其中MPFL损伤以Ⅱ度损伤最常见,其次为Ⅲ度损伤和Ⅰ度损伤;MPFL损伤部位以髌骨侧最常见,其次为股骨侧。

  • 标签: 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 青少年 创伤
  • 简介:目的传统手术切口显露股骨髁困难、复位固定不理想,探讨应用腘窝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治疗股骨内外侧后髁骨折的显露优势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8例股骨髁骨折患者采用腘窝正中切口入路,用2枚拉力螺钉垂直关节面固定。男6例,女2例;年龄20~68岁,平均44.6岁;右侧5例,左侧3例。术后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全部病例跟踪随访3~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3个月,平均2.2个月。根据膝关节损伤的功能评定方法评定结果,优秀3例,良好4例,尚可1例,优良率87.5%。未发生因关节疼痛影响行走,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及股骨髁坏死引起膝内外翻或关节不稳现象。结论腘窝正中入路是治疗股骨内外髁骨折的理想入路。腘窝正中入路具有切口隐蔽,出血少,术中对股骨内外侧后髁及骨折端显露充分,有利于直视下从多个平面解剖复位骨折端和拉力螺钉垂直于骨折平面的加压固定,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

  • 标签: 股骨后髁骨折 腘窝后正中入路 松质骨螺钉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指标(ICTP、PINP)与血脂水平的相关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测定122例绝经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症组)和122例绝经健康正常妇女(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CTP、PINP、TG、TC、LDL-C、HDL-C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结果两组相比较,骨质疏松症组TG、TC、LDL-C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PINP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质疏松症组ICT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INP与TG、TC、LDL-C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ICTP与TG、TC、LDL-C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因子PINP水平下降、破骨因子ICTP水平升高与TG、TC、LDL-C升高及HDL-C降低密切相关,高脂血症引起的代谢紊乱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ICTP PINP 血脂
  • 简介:目的:研究绝经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均比非骨折组低(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50组,其余各年龄段骨折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越大。结论绝经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呈明显负相关,应该注意预防。

  • 标签: 骨密度 股骨近端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绝经后女性
  • 简介:为评价特乐定(MFP-ca)治疗绝经骨质疏松妇女的有效和安全,北京协和医院和301医院分别进行了一个前瞻,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每个医院分别收集腰椎骨密度降低病人4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病人服用特乐定1片tid(15mgF^+-450mgCa^2+/天),另一组病人服用钙剂(450mgCa^2+/天)作为对照,治疗期限为6个月,协和医院特乐定组病人骨密度(BMD)6个月后平均增加2.6%,对照组下降1.7%。301医院特乐定组病人BMD增加2.5%.对照组病人BMD下降0.5%。两个医院的结果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和0.0099)。两个医院的前瞻、双盲试验说明,特乐定6个月的治疗对有骨质琥橙的中国妇女腰椎骨密度已有明显增加。该研究同时说明特乐定的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 标签: 治疗 病人 医院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对照组 谷酰胺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绝经妇女骨密度与血红蛋白、血小板的相关。方法随机选择319例福州常住汉族绝经妇女,分为骨质疏松组147例,非骨质疏松组172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区骨密度,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血红蛋白、血小板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关系。结果(1)与非骨质疏松组相比,骨质疏松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更高(z=-3.099,P=0.002),血小板计数更多(z=-3.436,P=0.001)。(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绝经年限,血小板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r1=-0.189,P1=0.001;r2=-0.146,P2=0.009);血红蛋白与腰椎、大转子骨密度也呈负相关(r1=-0.133,P1=0.018;r2=-0.200,P2=0.000)。(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与大转子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3,P=0.000);血小板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β=-0.182,P=0.001)。结论绝经妇女低骨量的发生与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存在负相关,鉴于与当前部分结果并不一致,故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 标签: 绝经后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纵韧带骨化症(mutiple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tiudinalligament,MOPLL)患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轴痛发生特征、病理机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单开门椎板成形和连续节段Centerpiece开门侧钉板系统固定,治疗颈椎管MOPLL患者共计79例,其中术后轴痛发生者12例,减压范围均不低于4个节段,比较术后轴痛和非轴痛患者C(2-7)节段整体、C(3-4)和C(5-6)椎间屈伸术前活动度和术后矫正值,评估术后轴痛和非轴痛者间C(2-7)椎体中心间距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差异。结果颈肩轴痛发作者,术后C(2-7)屈伸运动范围下降幅度大于非轴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轴痛者C(5-6)术前屈伸度大于非轴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轴痛者术后C(3-4)椎间活动度矫正值大于非轴痛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体中心和侧块关节最大间距术后矫正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如合并颈椎失稳,易致减压范围内各椎间屈伸度变化程度失衡和周围软组织应力动态失衡,继发术后轴痛发生。

  • 标签: 术后轴性痛 单开门扩大成形 椎间活动度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简介:目的应用经皮椎体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评价其安全和有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18例25椎严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国产球囊行PKP手术。其中男性6例9椎,女性12例16椎;年龄65~88岁,平均73.4岁;压缩椎体分布:T10椎体1椎,T11椎体5椎,T12椎体9椎,L1椎体7椎,L2椎体3椎。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线及后缘高度变化,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均采用单侧穿刺。本组患者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观察:术后椎体前缘和中线高度恢复明显(P〈0.05)。骨水泥充填满意。本组有5例6椎出现椎体前缘渗漏,4例4椎出现椎间隙少量渗漏,1例1椎出现椎旁少量渗漏,1例1椎椎前及椎间隙渗漏,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经皮椎体凸成形术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骨折复位断端紧密接触是骨折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股骨颈骨折穿三刃钉内固定后作断端嵌插也是常规的操作。本文报告陈旧股骨颈骨折403例穿三刃钉内固定虽经嵌插处理,仍有79例断端有分离,未作其它处理。79例中随访69例,骨折愈合64例(92.8%)。不愈合5例(7.2%),这是一种极不平常的现象。

  • 标签: 骨折愈合 断端分离 断端嵌插
  • 简介:目的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片观测颈椎椎弓根。在此基础之上不同角度的颈椎斜片上观察术前拟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患者颈椎椎弓根影象学表现。在这两个观测的基础上找到颈椎椎弓根及螺钉植入的最佳斜片角度。方法选用干燥的人颈椎(C3~7)标本在C形臂X线机辅助下通过透视不同的斜角度(40°、45°、50°、55°、60°)观测椎弓根。同时在颈椎标本观测的基础上,对拟行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患者术前摄不同角度的颈椎斜片(45°、50°、55°)观测颈椎椎弓根的显示。两次试验都是观测椎弓根的长度及对侧椎弓根在椎体上显影的位置(把椎体3等分)。结果通过测量发现55°颈椎双斜片对椎弓根长度的显示及对侧椎弓根位置显示与其他角度斜片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5°双斜片对术前颈椎椎弓根的判断及术中椎弓根钉植入准确的判断是斜片的最佳角度。

  • 标签: 颈椎 内固定器 放射摄影术 摄影测量法
  • 简介: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优秀稿件投往海外,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国骨科医生阅读外文文献,将最新的学术成果与国内同道一起分享,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介绍一些最新的外文文献,使中国骨科医生从中受益并及时了解国外的骨科动态,敬请关注。

  • 标签: 抗原表位 交叉韧带断裂 关节液 探索性分析 骨科医生 ARGS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椎体成形术对煤工尘肺合并骨质疏松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疼痛缓解及肺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本院自2003年10月~2007年6月共收治煤工尘肺合并骨质疏松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3例共42个椎体,均采用局麻下球囊扩张椎体凸成形术。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及术后数据差异的显著。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d、3个月疼痛缓解,肺功能改善。结论该术式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肺功能。且比较安全有效。

  • 标签: 球囊扩张椎体椎体成形术 煤工尘肺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28例67个病椎,均经单侧椎弓根置入可扩张球囊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然后使用骨水泥充填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骨折复位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顺利,疼痛于术后24h内均明显缓解,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X射线片复查,显示病椎高度明显恢复,凸畸形大部分矫正。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凸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安全有效。

  • 标签: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