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介绍单纯应用扩大背阔皮瓣进行乳房再造的方法.方法将背阔周围脂肪组织分为5个区,切取背阔及周围脂肪组织,不应用乳房假体,进行即时或延期乳房再造.结果应用该方法再造乳房261例,其中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后即时再造124例,保留皮肤改良根治术后即时再造43例,改良根治术后即时再造56例,延期再造38例;再造乳房均形态良好.术后16例出现乳头部分坏死;14例胸部皮肤表皮脱落,自行愈合;2例背部供区部分坏死;3例发生背部顽固性血肿,再次手术后愈合.结论扩大背阔皮瓣乳房再造安全、有效,再造乳房形态良好,尤其适用于中、小乳房的乳房再造.

  • 标签: 乳腺癌 新辅助治疗 病理活检
  • 简介:目的探讨产后行盆底锻炼对产妇盆底康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2月在武汉市第五医院自然分娩92例产妇资料,行常规产褥期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45例产妇纳入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盆底生理功能锻炼运动47例产妇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42d、90d时盆底张力变化、性生活满意度、有无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42d、90d的盆底张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盆腔器官脱垂、性生活满意度、尿失禁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功能锻炼可明显改善产妇的性生活满意度,并降低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等发生率。

  • 标签: 盆底肌锻炼 康复 盆底肌张力
  • 简介:目的探讨射频热凝固微创治疗子宫腺瘤和腺病的疗效和临床特点.方法应用热凝固器,将射频定点介入到子宫病灶内,使病变组织热凝固坏死吸收,治疗直径小于5.0cm的子宫腺瘤122例、子宫腺病56例.结果经妇科检查和B超诊断,本组子宫腺瘤平均直径3.9cm、子宫腺病病变层平均厚度为4.0cm,2~3个月后病灶直径不同程度的缩小,痛经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18个月,对子宫腺瘤总有效率为93.3%,子宫腺病为96.4%.结论B超介入射频热凝固器微创治疗腺瘤和腺病等子宫良性疾病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切除子宫带来的痛苦,对月经无明显不良影响.与其他非手术方法比较具有治疗时间短、见效快、疗效高、住院时间短和费用低等特点,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子宫肌腺瘤 子宫腺肌病 微创技术 射频治疗
  • 简介:女人一生都离不开梳子。其实梳子的功能远不只梳理头发,它还可以在你的手中充当一件小小的保健用品.发挥养生健美作用。

  • 标签: 木梳 健美作用 保健用品 梳子
  • 简介:目的保乳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疗,但在切除足够的范围后如不进行修复,常可出现局部凹陷畸形,影响美感。采用背阔瓣转移的方法进行乳房整形,修复缺损。方法2003年7月至2006年4月,32例新诊断为T1~2N0~1M0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在局部扩大切除、冰冻病理切片证实边缘无癌残留、腋淋巴结清扫后,行背阔带蒂微瓣转移修补缺损,美容效果按Harris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第5~8天拔出引流管,住院时间为10~14d。评价效果:12例为优秀,16例良好,6例尚可,无外形差的病例。结论带蒂的背阔瓣转移乳房整形对外上、近外下和内上象限的缺损效果满意。可耐受放疗,不影响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 标签: 保乳术 背阔肌微肌瓣转移 乳房整形 乳腺癌
  • 简介:目的通过改良差速贴壁法分离纯化绵羊MDSC,探索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诱导绵羊源性干细胞分化为平滑的可能性。方法取成年绵羊股四头肌细胞采用改良差速贴壁法(modifiedpreplatetechnique)进行优化、分离、纯化获得绵羊级源性干细胞(MDSC)。利用流式细胞仪鉴定CD44、CD34、CD31、CD45、CD14的表达;westernbloting法检测干细胞标志物desmin表达情况鉴定MDSC。然后利用10ng/mlTGF-β1诱导MDSC向平滑方向分化;随后利用Westernbloting法检测诱导培养基处理的MDSC中平滑肌蛋白标志物a-SMA和calponin的表达;结果通过对改良差速贴壁法成功分离出成年绵羊的源性干细胞(MDSC)。流式细胞仪鉴定其干细胞标志物CD44、CD34阳性表达,同时CD31、CD45、CD14表达阴性。Westernblotting检测MDSC中Desmin呈阳性表达。利用10ng/mlTGF-β1成功诱导MDSC向平滑方向分化。诱导过程中,平滑特异蛋白a-SMA和calponin在诱导细胞中的表达逐步上升。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差速贴壁法成功分离出成年雌性绵羊的源性干细胞(MDSC)。并首次利用TGF-β1诱导羊源性干细胞(MDSC)成功向平滑方向分化。

  • 标签: 肌源性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平滑肌 盆腔器官脱垂
  • 简介:1病案举例患者李X,20岁,因"停经32天,下腹痛半天,伴头晕"为主诉于2010年7月27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5天/27~28天,经量中,无痛经史,末次月经2010年6月26日,行经5天,量同平素,一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下腹坠痛伴肛门下坠感,就诊于我科,行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诊断为"急性盆腔炎",抗生素治疗一周,腹痛缓解。

  • 标签: 子宫肌壁妊娠 手术治疗 医案
  • 简介:目的探讨改善乳腺癌保乳手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的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本科对12例年龄为34~55岁(平均39岁)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病灶局部扩大切除后即刻背阔皮瓣转移整形。然后对乳腺组织切除量、乳房的美容效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乳腺组织切除量为110~215g(平均150g)。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优3例,良好6例,尚可3例,无外形差的病例。术后所有患者对乳房形态均满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背阔皮瓣转移即刻修补乳房缺损,是改善保乳手术后乳房美容效果的一个好方法。

  • 标签: 乳腺癌 保乳手术 整形 背阔肌肌皮瓣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扩展型背阔皮瓣即时乳房再造的常见失误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41例行保留皮肤或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扩展型背阔皮瓣乳房再造病例,分析手术失误和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结果41例乳房再造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情况:7例美容效果欠佳,18例血清肿,7例皮瓣坏死,3例干性皮肤坏死,2例翼状肩,2例乳头部分坏死,1例发生感染。结论乳腺癌术后应用扩展型背阔皮瓣即时乳房再造形态良好,并发症虽然较高,但严重并发症相对少,且可以有效预防或减少,适合中国女性.作为目前我国乳腺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扩展型背阔肌肌皮瓣 乳腺切除术 乳房重建 并发症
  • 简介:子宫腺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层达一个高倍视野以上。以往认为它是内在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现在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子宫腺病发病率较高,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子宫腺病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及腺体侵入子宫层。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位于层内的内膜类似基底层子宫内膜,对孕激素缺乏反应,常处于增殖期。本病约20%~50%合并EM,约30%合并子宫肌瘤(leiomyoma),合并盆腔粘连也很常见。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 诊断 正常子宫内膜 子宫肌层
  • 简介:乳腺癌作为恶性肿瘤在新疆地区属于多发病,近几年有增长趋势,术后复发及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收集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本院诊治的汉族和维吾尔族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且无远处转移的11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维吾尔族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乳腺癌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新疆维吾尔族 乳腺癌 复发
  • 简介:目的对杜氏营养不良症(duchennemusculardystrophy,DMD)家族史的胎儿进行dystro-phin基因缺失型的产前诊断,并探讨其产前诊断流程。方法对3例有DMD家族史的胎儿。利用羊水细胞培养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B超检查确定胎儿性别;利用脐带血穿刺标本,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polymerasechainreaction。mPCR)技术。结合生化检测指标,进行DMD基因缺失型的产前诊断。结果3例高危胎儿确诊为男性胎儿。存在基因缺失。相应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诊断为DMD患儿。结论在结合多种临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mPCR是可应用于DMD的产前诊断。该技术也存在局限性。如只能检测男性胎儿基因缺失型突变。

  • 标签: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 产前诊断
  • 简介:笔者以局部轻刺激(叩刺后闪罐),远端重刺激(巨刺)对48例面痉挛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总有效率达93.75%,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标签: 面肌痉挛 针灸疗法 叩刺 巨刺 闪罐
  • 简介:误解一:食辣对胃有害事实上,正好相反。辣食,例如辣椒和芥菜,不仅能够杀死病菌,不可以促进肝脏和胆囊的正常工作。

  • 标签: 中的误解 生活中的
  • 简介:如今,各种新奇滋补食品横空出世。时下流行的雪莲子、黑松露、珊瑚草到底是什么?它们与雪莲、虫草、燕窝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 标签: 滋补食品 雪莲子 中医 虫草
  • 简介:减肥。每人心中都有一本“宝典”,是多年实战加道听途说的积累。遵循宝典对脂肪精打细算。屡战屡败仍然乐此不疲,我们好像得了“瘦痴”,不论战绩。不计成本,只是不停地做着那些减肥的事儿,甚至是傻事儿。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妇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8月在恩施州中心医院产科分娩的284例产妇资料,将产后实施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142例产妇纳入观察组,产后实施常规指导的142例产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观察组盆底肌纤维(Ⅰ类、ⅡA类和ⅡB类)持续收缩压、持续收缩时间、平均力、电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盆底力分布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可显著提高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改善产妇盆底功能。

  • 标签: 盆底肌 康复治疗 盆底功能 近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