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技术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临床疗效仍然无法令医生和患者满意,恶性原发和继发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复发、转移仍是巨大的挑战。在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中,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最有效的措施,但通常会在术区残留肿瘤细胞,可能导致术后复发。

  • 标签: 冷冻外科手术 软组织肿瘤 肿瘤 消融技术
  • 简介:我科自1990年以来曾收治眼睑部新生物患者9例,经病理检查均诊断为眼睑基底细胞癌,经冷冻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4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55岁,最大者年龄82岁;右眼睑5例,左眼睑4例,上睑1例,下险8例;病程1~5年。1.2治疗方法局订下将较大肿瘤组织切除部分,使其创面与皮肤平行(较小肿瘤不必切除),根据病变大小,选择浸以液氮的棉签,迅速置于病变部位使其组织变白、结冻,冷冻范围至病变外围2mm的正常组织,经2~3分钟自然复温后,再反复行3~4次。冷冻治疗后1~2天,局部可发生大泡并有渗液,待其自然吸收,约1~2周可干燥、结痂,约3~4周脱痂后可行再次冷冻。一般根据病灶大小冷冻2~3次。

  • 标签: 眼睑基底细胞癌 冷冻疗法 疗效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率居第2位的恶性肿瘤,其中以肝细胞癌(HCC)为主,占95%以上。肝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发展迅速,在肝癌综合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在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 标签: 肝肿瘤 射频消融治疗 疗效
  • 简介:背景和目的目前研究已表明索拉非尼、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与射频消融(RFA)联用对不可切除的肝癌患者有效。由此,本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比较联用索拉非尼和RFA及单用RFA对BCLC0-B1期肝癌的疗效,为临床联用索拉非尼及RFA提供证据。方法研究最终纳入了来自中国多个地区12个中心的128名肝癌患者,其中64名患者接受索拉非尼+RFA治疗,与之配对的余下64名患者仅接受RFA治疗。入选标准包括:18~75岁、病理确诊或至少两项影像学研究同时证实诊断、肿瘤数目≤3个、最大肿瘤直径≤7cm、肿瘤为BCLC0-B1期、不愿行肝切除或肝移植术、肝功能储备良好、ECOG状态评分≤2分。剔除标准为:主要血管癌栓形成和/或肝外转移、既往或现在有难以控制的腹水、肝性脑病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其他恶性肿瘤史、心、肾或其他器官严重功能不全、除外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活动期。索拉非尼的剂量为400mgBid,并在RFA治疗前后60天内开始应用。在毒副反应较大的患者中,减少索拉非尼剂量至200mgBid,如还无缓解则停药。研究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包括临床评估、肝功能、AFP、超声检查、动态CT扫描等。随访至2013年10月31日。结果两组的主要治疗并发症均包括消化道出血、胸腔积液、发热等。索拉非尼+RF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38%,RFA组为4.69%,无统计学差异。RFA组中位肿瘤复发时间为41.1周,1年、2年、3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2.8%、85.4%和92.7%。索拉非尼+RFA组患者中位肿瘤复发时间为65.1周,1年、2年、3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40.5%、62.9%和74.5%。RF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8.6周,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0.7%、47.2%、30.9%和30.9%。索拉非尼+RF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61.8周,1年、2年、3年、4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6%、64.0%、58.7%和50.3%。统计学分析�

  • 标签: 索拉非尼 BCLC 0-B1 射频消融 肿瘤数目 复发率
  • 简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日本学者Sugiura(杉浦)首次报告超声引导下行肝癌化学消融术有效后,该方法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化学消融术确是一种简便易行、疗效较好的治疗肝癌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在具体操作时,由于病灶注药后的超声显像多表现为强回声,对于药物弥散的程度和对个体应该给予的剂量均难以判定,影响治疗效果。近年来,人们开始利用CT、MRI等断层影像设备进行化学消融治疗。CT的优势在于断层图像清晰,可提供完整的给药后肿瘤局部及周围的影像,医生可根据图像的提示,决定消融针的操作方向、药量的多少等,这对于提高疗效起关键作用。我科自2004年4月引进该项技术,在改进了定位与穿刺方法后,在2年多的时间里,完成该项手术50例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CT 化学消融术
  • 简介:目的: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cancerlivermetastases,CRLM)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6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了RFA治疗。根据实施RFA治疗的方法将患者分成3组:经皮穿刺RFA(第1组)、开腹RFA(第2组)或经皮RFA与手术相结合的方法(第3组)。结果:RFA后90天,3组的死亡率均为零。一半的患者(34/67)出现手术后轻度发热。1/4的患者(17/67)有右肩部与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1例并发结肠瘘。随访显示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34.3%和4.5%。结论:对CRLM的患者,RFA或结合肝切除手术是相对微创、安全可行的方法,而且致死率低。

  • 标签: 结直肠癌肝转移 射频消融术 可行性
  • 简介:目的探讨TACE和微波固化消融联合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治疗组:TACE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PMCT)联合治疗肝细胞癌46例;对照组:TACE治疗肝细胞癌40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1a、2a、3a生存率分别是65%、30%、15%和30%、10%、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两组的局部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0%、85%和25%、70%,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0.013,P=0.6,x^2=1.35,P=0.25)。结论TACE和微波固化消融联合治疗可望成为肝细胞癌的治疗途径之一。

  • 标签: 肝细胞癌 TACE 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
  • 简介:目的探讨肝门阻断(Pringle法)能否提高肝脏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的效果。方法将24只正常家兔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A组)、射频消融组(B组)和肝门阻断射频消融组(C组),每组各8只兔。将消融电极垂直刺入肝左外叶的肝实质内1.5cm,展开子针1.0cm。治疗温度90℃,消融时间4分钟。各组距射频消融中心1.0cm,1.5cm及2.0cm范围内放射状取材,行HE染色和NADH细胞活力染色。术后第1、3、5天采集静脉血检测肝功能。结果A组肝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B组和C组距射频消融中心1.0cm、1.5cm和2.0cm范围内,肝细胞完全凝固坏死的例数分别为8、2、0和8、7、0(P<0.05)。术后各组肝功能有轻度且可逆的损害。结论肝门阻断可有效扩大肝脏消融范围,但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肝脏 病理学 肝功能
  • 简介:射频消融术(RFA)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研究已证实RFA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价值,常用于伴有症状或影响颈部美观的甲状腺良性结节、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复发性甲状腺癌、原发性甲状腺癌、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等,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共识。文章介绍了RFA的原理、基本技术,临床应用现况及手术适应证等进行了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射频消融 适应证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比较射频消融和常规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生存质量、生存期影响,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结果两组间主因素构成均衡,具有可比性。常规组与治疗组经干预治疗后总生存质量及EORQLQ-LCl3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EORQLQ-LCl3评分及总生存质量、生存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其与放化疗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射频消融 肺癌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在骨转移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应用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7(41~76)岁,原发病灶分别是:肺癌11例,肾癌2例,乳腺癌、甲状腺癌、直肠癌、胃癌、肝癌各1例,原发不明1例。19例共消融21处病灶,病灶分别位于股骨(9处)、骨盆(6处)、肱骨(5处)、胫骨(1处)。手术方法:16处病灶行射频消融后肿瘤刮除,重建骨连续性;另外5处病灶只行经皮射频消融,其中3处股骨干病灶行髓内针固定。术后进行随访,并用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检查有无复发及手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1)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数字分级法)对比;(2)长期(>6个月)存活患者的功能评定(MST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10(1~32)个月。死亡15例,平均存活9.7(1~32)个月,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1分,术后1周平均2.2分,术后3个月平均2.7分,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2例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83.3%。1例术后6个月消融处再次疼痛,口服止疼药物治疗,11个月后原发病进展死亡。1例术中在止血带处发生热损伤。1例术后皮缘坏死。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骨转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局部病灶可以缓解疼痛,控制肿瘤进展。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骨肿瘤 肿瘤转移 微波
  • 简介:肝癌的现代治疗仍然是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尤其是诸如冷冻、微波、激光及射频等微创手术的介入,使得肝癌的治疗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射频消融技术(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由于设备及方法上的改进,已成为比较效的有肿瘤局部治疗手段之一。该项技术于1999年获得FAD

  • 标签: 肝癌 治疗 射频消融 适应症 禁忌症 射频消融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行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护理。方法对2012年至2013年12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不能手术的74例原发性肺癌(其中鳞癌23例,腺癌48例,鳞腺癌2例,大细胞癌1例)和14例转移性肺癌患者共96个病灶(其中最大直径〈3cm31个,3~5cm56个,〉5cm9个)134次RFA治疗的术前准备、术中观察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8例共134次RFA治疗中除1例患者因术中癫痫发作而中断手术行二期射频消融治疗外,其余均顺利完成治疗。术中并发血气胸8例,咳嗽、痰中带血12例次,胸痛6例次;术后有24例次患者体温37.5℃~39.5℃。上述并发症经止血、控制感染、胸腔穿刺置管排气、排液等对症治疗以及加强护理,患者均在短时间内治愈。结论加强术前患者心理支持和围手术期护理,能保证RFA治疗的顺利实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 标签: 肺癌 射频消融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2006年9月至2010年6月应用微波消融治疗股骨及胫骨普通骨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组共15例,男9例、女6例,中位年龄16(5~52)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6例、股骨干5例、胫骨近端4例,Enneking分期均为IIB期。所有患者经活检确诊后,术前多药联合化疗1周期。手术按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原则显露肿瘤,对瘤段骨行多根微波天线矩阵式微波消融消融完成后清除坏死肿瘤组织,5例行自体或异体腓骨移植+钢板内固定、3例行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2例行自体或异体腓骨移植复合骨水泥填充+钢板内固定、3例单纯钢板内固定、2例单纯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同术前化疗方案行4周期辅助化疗。术后2年内每3个月,术后2年以上每6个月,术后5年以上每年复查1次,随访截至时间2013年12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51±20)个月的随访。术后复发并肺转移4例(复发时间术后平均10.2个月)、单纯肺部转移1例,该5例全部死亡;其余10例无瘤生存。复发率26.7%,3例为骨内复发,1例软组织复发;肺部转移率33.3%。2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和53%。6例出现病理骨折及内固定断裂,骨折率40%。术后半年评价患膝关节屈伸活动均接近正常,但长期随访出现病理骨折者的肢体功能明显恶化,术后3年病理骨折组评分明显低于无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波消融治疗下肢长骨骨肉瘤总体生存情况与国内目前整体治疗效果相当;由于灭活骨愈合过程漫长,行植骨及内固定重建后发生病理骨折风险较高;对下肢临关节骨肉瘤,瘤段骨扩大切除人工假体置换可能更为适宜。

  • 标签: 骨肉瘤 下肢骨 导管消融术 微波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冷冻切片的诊断指标及形态变化,加强对其形态学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甲状腺癌冷冻切片病例29例,对其浸润行为,生长方式、细胞核形态变化等辅助特点进行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HE染色多指标形态学和半定量分析。结果29例中,乳头状癌26例(89.7%),其他类型癌3例(10.3%)。主要指标为浸润局部组织、瘢痕样胶原、周围软组织、包膜或血管: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分别占86.2%/96.6%,100%/100%,37.9%/41.4%,13.8%/41.4%或0.0%/10.3%;辅助指标为沙砾体、坏死或细胞异型性: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分别占62.1%/58.6%,13.8%/10.3%或37.9%/24.1%。对26例乳头状癌,冷冻与石蜡切片在毛玻璃样核、核沟、假包含体、核内空泡、核密度及乳头分枝密度等多指标观察,并进行半定量分析。除浸润包膜冷冻切片与石蜡切片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与石蜡切片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甲状腺癌冷冻切片的诊断主要指标靠见到局部组织、胶原和周围软组织等的浸润;参考指标和进一步分型靠肿瘤生长方式、毛玻璃样细胞核等特点。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病理诊断 冷冻切片 形态学 甲状腺癌
  • 简介:骨肉瘤保肢治疗已成为骨肿瘤外科主要发展方向,骨肉瘤生物重建逐渐成为保肢治疗的首选方法。深低温冷冻灭活回植技术以其手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保留了骨诱导生成能力等诸多优点而成为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型保肢技术。本文就深低温冷冻灭活技术在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骨肿瘤 深低温冷冻灭活 肿瘤免疫 保肢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对早期喉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滨海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采用鼻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的12例早期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需行气管切开,出血3-8ml。术后4-7d出院。随访1-3年未见复发。结论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早期喉鳞状细胞癌操作简便,安全、微创。

  • 标签: 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 内镜 喉鳞状细胞癌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肉瘤的中期疗效,探讨瘤段骨的病理学转归。方法对1例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进行了原位微波消融+内固定保肢治疗,术后随访43个月。末次随访时,拆除内固定,术中取股骨(原瘤段骨)中部、远端骨质及其周围软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该患者手术后53个月无瘤生存,肢体功能MTST评分30分。组织病理提示:瘤段骨中部见少量板层骨小梁、脂肪组织及再生的血管组织;瘤段骨远端骨质可见部分退变坏死及新生骨组织;股骨远端周围软组织镜下可见退变的横纹肌组织、胶原化的纤维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所有镜下均未见肿瘤细胞。结论该例接受微波消融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中期无瘤生存;术后43个月,原瘤段骨中仍有死骨存在,再血管化没有全部完成,仍有再骨折风险。

  • 标签: 微波 消融技术 骨肉瘤 病理学 外科 随访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治疗(PMCT)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83例资料完整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临床分期为Ⅱa~Ⅲa期,实验组(TACE联合PMCT治疗)28例,对照组55例(单纯TACE治疗)。两组均先行TACE治疗,常规每次治疗后3~4周行CT复查或肝动脉造影,根据碘油缺失、瘘口再通、癌灶残留及病灶进展等情况综合评定,再选择性行TACE或PMCT治疗,连续治疗3次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有效率、毒副反应、复发转移率和生存期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67.86%和40.0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0.5、1、1.5、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93%、79%、61%和95%、84%、65%、38%;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个月和24个月;0.5、1、2年累积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14%、14.29%、32.14%和9.09%、34.55%、65.45%。两组毒副反应相似,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照组8例合并有肝动-门脉瘘(HAPS)者经TACE术反复封堵后仍有3例发生瘘口再通,实验组5例经TACE+PMCT治疗后未出现瘘口再通。结论TACE联合PMCT治疗中晚期肝癌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转移率,不增加毒副反应。

  • 标签: 中晚期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经皮微波固化消融 肝动-门脉瘘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腔内双极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2012年3月至2016年1月27例经皮肝穿刺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9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射频消融联合内支架置入术(胆管射频消融组),18例行单纯内支架置入术(单纯胆管支架组)。观察手术安全性、并发症及近期疗效情况。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支架通畅率及患者生存时间。结果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胆管射频消融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58.6min(42.0~70.0min),较单纯胆管支架组平均手术操作时间45.0min(35.0~60.0min)有所增加(P=0.003)。两组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两组患者的胆管感染、腹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均明显改善。治疗后3个月胆管射频消融组胆管支架通畅率为100%(8/8),单纯胆管支架组为50%(7/14),P=0.022;6个月时分别为100%(6/6)和0,两组比较,P=0.036。胆管支架中位通畅时间,胆管射频消融组为189d(Q1,92d;Q3,279d),单纯胆管支架组为87d(Q1,82d;Q3,161d),两组比较,P=0.001。在治疗后6个月,胆管射频消融组生存率为66.7%(6/9),单纯胆管支架组为11.1%(2/18),两组比较,P=0.006。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33.3%(3/9)和0,两组比较,P=0.029。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胆管射频消融组189d(Q1,100d;Q3,279d),单纯胆管支架组118d(Q1,96d;Q3,171d),两组比较,P=0.028。结论经皮肝穿刺胆管腔内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管梗阻安全可行,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支架置入术,可延长支架的通畅期和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支架 恶性胆管梗阻 双极射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