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固定治疗伴腰椎不稳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获随访57例患者,其中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固定治疗23例,开放椎间融合固定治疗34例,比较两组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与开放手术组相比,Quadrant手术组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在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及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固定组与开放椎间融合固定组具有相同临床疗效,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固定在手术创伤方面具有优势,近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固定器 椎间盘移位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脊柱外科杂志》和海军总医院骨科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经椎弓根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固定新理念研讨会"将于2015年4月在北京召开,届时将邀请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同时安排学员进行尸体标本(或模型)操作训练。

  • 标签: 经椎弓根内固定 脊柱固定 学习班 《中华骨科杂志》 脊柱外科专家 中华医学会
  • 简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脊柱外科杂志》和海军总医院骨科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经椎弓根固定学习班暨脊柱固定新理念研讨会"将于2015年4月在北京召开,届时将邀请国内著名脊柱外科专家作专题报告,同时安排学员进行尸体标本(或模型)操作训练。

  • 标签: 椎弓根内固定 脊柱外科 海军总医院骨科 中华医学会 尸体标本 北京市宣武区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metastaticepiduralspinalcordcompression,MESCC)后路减压固定的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固定的胸椎MESCC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cooperativeoncologygroup,ECOG)评分、Tokuhashi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Frankel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MESCC后路减压固定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死亡,55例(76%)术后2年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COG评分〈2分、Tokuhashi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MESCC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Tokuhashi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MESCC减压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评分能很好地反映MESCC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MESCC后路减压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骨肿瘤 胸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 标签: 腰椎 布氏杆菌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双Endobutton(带绊纽扣钢板)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对18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6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双Endobutton固定。术后参照Karlsson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肩部活动度、肌力及肩锁关节x线片表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3个月。根据评价标准,优20例,良3例,差1例。结论双Endobutton固定创伤小,固定稳定可靠,重建了喙锁韧带,符合生物力学要求,术后无明显不适感,可早期功能锻炼且无需2次手术,是目前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肩锁关节 脱位 锁骨 骨折 内固定器 韧带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加Luque氏棒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7年至1994年因脊柱不稳所致严重腰背痛32例转移性肿瘤手术病人进行临床追访观察,比较术后效果和存活时间。结果:本组平均存活8.7月,30例病人的病变脊椎得到稳定,术后91病人疼痛缓解,24例麻痹瘫痪者中58%得到至少FralIkell鳜以上功能恢复。结论:本手术方法安全并可有效维持中晚期病人近期脊柱稳定.提高病人存活期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后路减压 脊柱转移癌 病人 固定治疗 术后 脊椎
  • 简介:随着外科手术微创化时代的发展,经皮脊柱镜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走向成熟。经皮脊柱镜技术是在YESS(yeungendoscopicspinesystem)技术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YESS技术,即美籍华人Yeung[1]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了脊柱镜YESS系统,并应用该系统采用后外侧入路经皮经Kambin三角进入椎间盘行髓核摘除减压的技术。Hoogland等[2]又在YESS技术基础上进行扩展改进,提出了TESSY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技术,借助镜直视下直接到达椎管内突出的髓核,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颈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 简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脊柱镜学组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主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脊柱镜学术会议,将于2015年7月31日至8月2日在上海召开。1.时间:2015年7月31日报到,8月1日全天及8月2日上午会议,8月2日下午撤离:

  • 标签: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内镜学 会议 脊柱 学术 骨科疾病
  • 简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脊柱镜学组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主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脊柱镜学术会议,将于2015年7月31日至8月2日在上海召开。

  • 标签: 学术会议通知 喜来登酒店 骨科疾病 国际交流 医疗保健 会务组
  • 简介: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hipreplacement,HR)与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emoralfracture,IFF)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IFF患者,平均年龄(71.26±5.27)岁。按照入院顺序分为HR组和PFNA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手术、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和切口长度(其中PFNA组为主钉切口长度)、中出血量、并发症等,随访12个月,评估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1)并发症:皮下血肿、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褥疮等;(2)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评估,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85,效度系数为0.848,采用人工计分法,共9个条目合计100分,得分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良好。结果PFNA组下床、住院、负重锻炼时间高于HR组,PFNA组切口长度、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HR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HR组和PFNA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1)。结论HR有利于老年IFF患者早期活动和髋关节功能恢复,PFNA固定有利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并发症,但两种式均具有良好的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应按临床需求选择。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固定术 髋骨折 老年人 功能恢复
  • 简介: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微创脊柱外科学组、《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编辑部、卫计委镜与微创医师定期考核培训学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4Spinendos国际经皮脊柱镜学术研讨会”,定于2014年5月9~11日在北京举行。侯树勋教授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席,诚挚地邀请各位同仁前来参加本次研讨会。

  • 标签: 脊柱外科学 学术研讨会 内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国际 中国康复医学会
  • 简介:目的通过对患者在经椎间孔镜术后不同时期回归社会生活的随访分析,对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的时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68例于我院接受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患者,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28~53岁,平均38岁。其中7例(10.3%)4周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为A组;31例(45.6%)在4~8周恢复正常工作及生活,为B组;30例(44.1%)在术后8周后恢复日常工作及生活,为C组。随访三组术前、术后1.5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评分,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VAS评分5.78±0.14,术前ODI评分0.70±0.01,术后6个月VAS评分1.53±0.14,术后6个月ODI评分0.13±0.0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VAS评分A组2.43±0.53,B组1.42±0.85,C组1.20±0.89,A组与B、C两组的术后6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OD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实施经椎间孔脊柱镜手术的患者,4周后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及工作更有利于术后的恢复,并维持更好的生活质量及就医感受。

  • 标签: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椎间盘移位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系统性评价微创与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骨折(displacedintraarticularcalcaneusfracture,DIA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andGoogleScholar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7年7月,纳入微创与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对RCT研究采用Cochrane手册针对纳入文献进行的偏倚风险评估,由2位作者独立提取及分析数据,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对Bohler’s角[MD=0.48,95%CI(-0.24,1.19),P=0.19]、Gissanes’s角[MD=1.51,95%CI(-1.6,3.18),P=0.08]的恢复和AOFAS评分[MD=1.59,95%CI(-0.67,3.85),P=0.17]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FS评分[RR=1.08,95%CI(1.01,1.17),P=0.03]、住院时间[MD=-2.13,95%CI(-2.25,-2.01),P〈0.00001]、手术时间[MD=-37.78,95%CI(-59.12,-16.43),P=0.0005]及术后并发症[RR=0.2,95%CI(0.15,0.41),P〈0.0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手术和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手术在治疗移位型跟骨骨折中具有相似的固定效果和功能恢复,但是微创组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优于切开复位固定组。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跟骨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atlantoaxialdislocation,IAAD)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7月,39例在我院接受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固定手术治疗的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5-65岁,平均(36.7±14.9)岁。合并寰枕融合8例,类风湿关节炎5例,原发性颅底凹陷症21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行颈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评分,测量寰齿前间距(anterioratlanto-odontoidinterval,AADI)和颈髓延髓角(cervicomedullaryangle,CMA),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0-79个月,平均(69.7±7.3)个月,颈痛VAS、JOA评分在术后3个月时和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和术后3个月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I、CMA值术后3个月和术前比较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的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11.6±3.3)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6.2±2.3)分,无固定失败、假关节等并发症发生,CT证实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镜辅助经颈前路松解后路固定治疗IAAD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并长期维持寰枢关节正常解剖结构。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颈椎 寰枢关节 脱位
  • 简介: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MasonⅡ型和Ⅲ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11年7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桡骨头患者,其中31例患者采用微型螺钉(23例)和钢板(8例)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同时进行疗效评估和分析。结果31例患者随访5~24个月,平均13.1个月。按照Meraizea等的肘关节功能后期标准评定:良好19例,较好8例,一般4例,不良0例,良好及较好比例为87.1%。结论切开复位螺钉或钢板固定治疗桡骨头MasonⅡ、Ⅲ型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钉 骨板
  • 简介:目的探讨牵引复位联合前路减压固定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22例低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第一步在局部麻醉下行颅骨牵引,第二步在牵引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固定。结果该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X线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恢复,植骨全部融合,无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tgkel分级,显效f降低2级)6例,有效(降低1级)13例,无效3例。结论在颈椎牵引复位的基础上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是治疗低位颈椎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低位颈椎 骨折脱位 牵引 复位 前路减压
  • 简介:腰椎管狭窄症(lumbarspinalstenosis,LSS)包括发育性椎管狭窄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继发性椎管狭窄原因包括退变性椎管狭窄、椎管内骨化所导致的狭窄、肿瘤性狭窄和外伤性狭窄等。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骨化 异位性 内窥镜
  • 简介:目的探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neutralizationsystem,Dynesys)用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7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单节段病变患者进行了后路椎板开窗减压,Dynesys系统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3~72岁,平均61.3岁。手术节段分布:L3/4间隙3例,L4/5间隙10例,L5/S1间隙4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通过术前及随访时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比及椎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固定失败。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5.4个月。VAS腰痛评分:术前5.9±2.7,末次随访1.8±1.2;VAS腿痛评分:术前3.1±2.4,末次随访1.2±0.9。ODI指数:术前(39.4±17.3)%,末次随访(14.8±11.2)%。术前及随访时所有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间高度比:术前2.5±1.2,随访时2.8±1.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活动度:术前(4.6±1.5)°,随访时(1.8±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esys系统固定是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一种早期疗效满意的治疗选择。

  • 标签: 椎间盘退行性变 椎间盘移位 腰椎 脊柱疾病 Dynesys系统
  • 简介:目的比较两种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固定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32例髌骨下极骨折(AO/OTA34-A1)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6例,观察组采取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how缝合法进行切开复位固定,对照组采用髌骨爪进行切开复位固定。本组获12~23个月,平均(16.2±0.30)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疼痛和屈伸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B?stman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6±0.43)个月,对照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79±0.52)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两组术后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均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为(129.4±0.43)°,对照组为(129.1±0.51)°;膝关节B?stman评分,观察组为(29.6±0.23)分,对照组(29.4±0.20)分。结论间断垂直钢丝缝合联合Krackow缝合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髌腱的完整性,以维持膝关节功能,操作方便,固定牢靠,有利于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对髌骨下极骨折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折切开复位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