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脊髓的假瘤脱髓鞘病变(TDLs)与肿瘤之间的鉴别非常困难。由于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对于脊髓TDLs的误诊往往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方法对5例收治的脊髓TDLs的患者进行了总结,从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肌力下降、疼痛及麻木等;脊柱所有节段均可能受累及;影像学表现包括:占位效应、病灶周边水肿、不规则环形强化等;1例接受病灶活检,另外4例接受病灶手术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无法正确判断病理类型;在病理结果证实为TDLs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激素治疗;所有患者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随访中未见病灶复发及症状加重。结论由于不同的诊断会直接导致不同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脊髓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需要谨慎处理:术前应尽量完善各种辅助检查;At中以保留正常脊髓功能为主,不追求病灶全切除,并可进行活检;在病理分析遇到困难时应寻求神经病理学帮助;对于术前高度怀疑为脊髓TDLs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诊断性激素治疗,但需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密切动态观察。

  • 标签: 瘤样脱髓鞘病变 脊髓 活检 激素治疗 肿瘤
  • 简介:目的介绍大脑实质转移性胃肝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对2006年4月20日收治的1例大脑实质转移性胃肝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既往史以及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左侧颞顶部阵发性胀痛伴双眼视物不清,短暂性失语1月余;MRI检查显示左侧颞后叶肿物,拟诊为转移性脑肿瘤。3年前因胃贲门部、胃小弯侧溃疡型低分化腺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手术后8个月B超和CT检查发现肝内多发性转移癌,施行肝动脉血管栓塞术。对左侧颞叶转移灶和胃癌手术切除标本存档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呈实性结节状生长、多角形上皮,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细胞核圆,核仁明显,结节间有血窦裂隙似肝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胎蛋白阳性,肝细胞石蜡1单克隆抗体阴性,证实二者均为胃肝腺癌。结论首次报告胃肝腺癌大脑实质转移病例。提示,对于脑转移癌的组织病理学鉴别诊断需应用成组抗体.避免与肝细胞癌脑转移相混淆;尤其有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侵袭或转移至其他脏器的患者,应密切注意监测脑转移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胃肿瘤 肝肿瘤 腺癌 肿瘤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几种外科手术径路曾用于治疗胶囊肿,但对这些手术径路仍存有争议。最近期的技术是应用内窥镜。比之显微外科技术,由于内窥镜的性质,不能完全切除囊肿,但比之穿刺则能做更多的工作。为了评价内窥镜在胶囊肿外科手术中的作用,作者对1994年以来15例在内窥镜控制下行手术治疗的胶囊肿病人进行了复习。

  • 标签: 内窥镜 外科手术 治疗 胶样囊肿
  • 简介:掌握颅内病变的定位技术,是神经外科医师手术的基础,也是影响神经外科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骨瓣开颅手术,还是立体定向、神经内窥镜、'锁孔'(keyhole)技术等,都需依靠颅内结构或病变的精确定位的个性化选择手术方法,以利引导手术入路[1].在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医师是根据颅内病变的影像学资料,凭借解剖学基础和经验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了避免定位的偏差,常常需要做一个较大的头皮切口和骨窗,并减慢手术操作速度以利寻找病变、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这种操作远远不能达到当代微侵袭神经外科的标准.因此,寻找一种既精确、可靠,又简单、快捷的定位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领域需要探索的课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立体定向技术以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神经外科疾病定位诊断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手段,是当代神经外科医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 标签: 颅内病变 定位技术 立体定向仪 MRI定位法 超声定位法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干病变手术治疗及其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5例脑干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1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颞下入路1例,枕下小脑幕上入路1例。所有病人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超声技术,5例病人应用荧光引导技术,2例应用3D打印技术。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贯穿所有病人临床诊疗始终。结果病变镜下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及活检6例。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7例,保持不变4例,加重3例,死亡1例。随访14例,时间3个月-6年,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3例。结论脑干病变手术治疗极具挑战性,严格把控手术指征,合理制定手术策略,加上个体化诊疗、MDT以及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质量,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脑干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多学科协作 神经导航 电生理监测 3D打印
  • 简介:患者女性,14岁,发现头皮包块14年并进行性增大.出生时即发现头额部一绿豆大小肿块,以后逐渐长大,无痛、痒等不适症状.查体:神志清,回答切题,额顶相当于前囱门处可见一球形包块似蕈突出,大小约12cm×10cm×10cm,质软、无压痛、头皮变薄,颅骨未扪及缺损,透光试验阴性,体位改变时包块体积与质地无变化,未闻及血管杂音.

  • 标签: 皮样囊肿 头皮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板障表皮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板障表皮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治方法。结果病变位于额部2例,顶部1例,颞顶部1例。头颅X-线示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界清楚,有或无边缘硬化。CT平扫示颅骨局部破坏,内外板变薄、中断,囊肿呈不均匀低密度。MRI检查均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FLAIR成像显示不均匀高信号。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1例。随访1-44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板障表皮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FLAIR像有助于与蛛网膜囊肿或囊性坏死性脑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预后良好。

  • 标签: 表皮囊肿 颅骨肿瘤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1病历摘要男,43岁。因反复头痛、头晕10年余入院。皮肤细腻,性功能下降,无泌乳、肢端肥大等,双侧视力、视野正常。内分泌检查:皮质醇1.07μg/dl(正常5~20μg/d1),促黄体生成素2.46IU/L(正常5.20IU/L),睾酮151.15ng/ml(正常260~1250ng/ml),余激素水平正常。外院头颅CT提示:鞍区类圆形实质性占位影.周围呈蛋壳钙化,大小2.4cm×2.7cm,考虑颅咽管瘤(图1)。因病人体内有金属异物未行MRI检查。

  • 标签: 垂体肿瘤 钙化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随着对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核磁共振成像各项检测功能的开发和利用,脑小血管病变(SVD)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SVD是隐匿性渐进发展的,所以以往人们对它往往认识不足。血管性认知损害和痴呆与SVD有着密切的关系,SVD的后期可对患者造成不可逆性损害。本文就SVD的病理生理变化、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临床治疗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作一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病变 血管性认知损害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评价圆锥髓内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圆锥髓内病变的治疗情况。最常见症状为腰背部及下肢疼痛,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55例,Ⅱ级32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0例(73.8%),近全切除32例(26.2%),最常见病理学类型是室管膜瘤和畸胎瘤。术后症状好转91例。结论应该在保留病人圆锥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治疗,最佳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检查、完备的术中电生理学监测及精良的手术器械对保留病人神经功能的同时达到治疗目的至关重要。

  • 标签: 脊髓圆锥 髓内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美国密歇根大学凯洛格眼科中心的Cornblath在2007年美国眼科学会年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卒中风险的患者往往有普通眼科检查即可发现的眼部警示征象,并可作为劝告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的依据。这些征象可能表明,患者存在其他全身性健康问题,而且可能是其他严重医学事件的高危对象。

  • 标签: 视网膜病变 风险 卒中 美国密歇根大学 预示 眼科中心
  • 简介: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岛叶病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岛叶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胶质瘤10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上皮囊肿1例,结核瘤1例。肿瘤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3例,结核瘤1例予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失语,1例偏瘫。结论经翼点-岛叶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岛叶病变的有效手段。

  • 标签: 岛叶病变 经翼点-岛叶入路 显微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类型、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35例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3例低钠血症患者经过3~10d治疗血钠恢复正常,并维持正常血钠水平,痊愈出院;2例由于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正确鉴别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是治疗鞍区病变术后低钠血症的关键。试验性补液治疗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鞍区病变 低钠血症 脑性盐耗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 简介: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脊索形态特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42例脊索瘤、6例脊索脑膜瘤及2例第三脑室脊索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脊索瘤好发于颅底及骶尾部;镜下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结构,瘤细胞以条索状、簇状或单细胞结构漂浮在淡蓝色粘液基质中,胞浆内可见空泡,瘤内可见液滴细胞;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表达阳性。脊索脑膜瘤好发于幕上,与脑膜关系密切;组织学大部分类似于脊索瘤,但可找到典型的脑膜瘤结构;瘤细胞EMA、的和波形蛋白(Vim)表达阳性,CK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阴性。第三脑室脊索胶质瘤几乎只发生于第三脑室和下丘脑,组织学特点为条索状或簇状排列的上皮细胞漂浮于粘液基质中,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胶质细胞增生;肿瘤细胞GFAP、Vim和CD34表达阳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脊索”改变是脊索瘤、脊索脑膜瘤及第三脑室脊索胶质瘤共同的组织学特征,但三者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发病部位又各有特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需对临床、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标签: 脊索瘤 脊索样脑膜瘤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 简介:自1981年世界上发现首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以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逐年增多.其中神经系统受累者仅次于呼吸系统而高居第2位,10%~20%的AIDS患者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首发表现,30%~40%的患者有神经功能障碍,而尸检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高达70%~90%,故目前HIV性神经病变已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神经病变 临床表现 磺胺嘧啶 乙嘧啶 类固醇激素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砷化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和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饮用砷超标水引起急性砷化物中毒中25例并发周围神经病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恢复情况。结果经综合治疗,23例肌力、肌张力、感觉及腱反射均恢复正常,19例神经传导速度完全恢复正常,14例失神经电位的患者肌电图正常;追踪观察6个月,病情无反复。结论急性砷化物中毒可致明显的周围神经病变,及时驱砷和神经营养等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砷化物中毒 周围神经病
  • 简介:目的探讨脑深部病变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在BrainLabVV2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指导下显微手术切除脑深部直径为8~25mm大小病变46例。其中脑脓肿4例,脑囊虫病2例,脑膜瘤2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1例,胶质瘤22例,海绵状血管瘤7例,血管畸形4例和炎性肉芽肿4例。除脑膜瘤外,其余病灶平均距脑皮质约30mm。分别利用神经导航系统定出手术切口、骨窗大小,指示手术入路。结果40例病变全切(87%),6例次全切(13%)。骨窗平均30mm×40mm大小;平均导航误差小于1.2m。术后39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7例无变化,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在神经外科导航系统指导下手术切除脑深部直径为8~25mm大小病变定位准确可靠,切口和骨窗大小适当,术中合理采用导航与手术分离的方法,利用自然沟裂,加之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可最大限度切除病变,减少副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导航 显微外科手术 颅内深部病灶
  • 简介:目的探讨鞍区病变相关解剖结构的形态变化规律.方法运用高场强的MR扫描机,连续观测41例鞍区病变的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4例垂体微腺瘤、13例大型和巨型腺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1例颅咽管瘤和11例空蝶鞍.结果垂体柄的形态变异大,既可以偏斜,也可以折曲.垂体腺瘤、Rathke囊肿和颅咽管瘤大致呈膨胀性生长,推压周围结构;而生殖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周围结构很早即可出现信号改变.空蝶鞍可以发生在鞍膈下,也可以出现在鞍膈上,可分别称为Ⅰ型和Ⅱ型.结论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不能依赖于垂体柄的偏斜及垂体腺的局部高起与否.多数垂体大腺瘤周围可以识别垂体腺组织,一般呈薄片状位于肿瘤的上面、后面和两侧.Ⅱ型空蝶鞍的鞍膈薄弱,其病因与Ⅰ型不同.

  • 标签: 蝶鞍区 垂体肿瘤 空蝶鞍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 简介:长久以来,文献中对脊髓血管性病变的分类及命名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而且现有的分类方法复杂,有时不能反映病变的特点[1-4].Spetzler等[5]基于130例脊髓血管性病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根据病变的病理生理学、神经影像学、神经解剖学特征和手术中的观察,对脊髓血管性病变的分类提出一种新的修订方案,共分为3类(表1).

  • 标签: 脊髓血管性疾病 修订分类 脊髓动静脉病变 脊髓动脉瘤 肿瘤性血管疾病
  • 简介:动脉粥硬化和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病因仍不清楚。1948年开始的Framingtamn心脏研究致力于发现动脉粥硬化的危险因素,希望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减少或延缓其发生。50多年来,全世界展开了各种相关研究,总结了大量相关危险因素,并将之划分为不可干预(如年龄、种族)、传统(如血脂、血压)以及新型(如同型半胱氨酸)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 心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