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数字与双能量两种减影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行头颅CTA检查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检查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8例,对照组行双能量减影CTA技术,观察组行常规数字减影CTA技术,比较两组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减影成功率为17例(94.44%),对照组减影成功率为18例(100%),两组减影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图像质量低于观察组,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随着双源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图像质量优于数字减影CTA技术,双能量减影CTA技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双能量减影 数字减影 CTA 脑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血管超声是在介入技术基础上开展的一项实时血管成像技术,可展现血管的截面图像,分辨管壁的结构、识别斑块、动脉夹层等。血管超声可以实现虚拟组织学成像、彩色血流成像、三维重建等成像效果,不仅可以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还可以对斑块成分进行定量。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血管超声可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实现更精确的管径测量,优化支架的类型选择及植入定位,评估支架植入的满意度,减少及预防支架的并发症,在脑血管介入领域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 血管内介入
  • 简介: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从1974年Serbinenko首先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开始。随着介入材料不断更新和技术进步,血管栓塞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l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血管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结果9例患者均在首次治疗中成功植入支架或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均保留通畅,无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4~39个月临床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表现。6例患者获3~18个月造影随访,其中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随访发现动脉瘤再通或增大,再次行血管孤立术及椎动脉近端闭塞术;2例行单纯支架植人术者随访造影示动脉瘤闭塞;另1例不全闭塞。结论血管支架技术能保存患侧椎动脉畅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严密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脑膜瘤切除术前血管栓塞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12例脑膜瘤,切除术前行血管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包括PVA颗粒、ONYX胶、明胶海绵颗粒等。结果所有病例均在颈外动脉系统进行栓塞,未出现与栓塞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切除术中发现肿瘤血运减少,均在显微镜下全切肿瘤。结论按Manalfe分型Ⅰ、Ⅱ型脑膜瘤病人适合栓塞,尤其是肿瘤直径〉4.5cm,或者是有颈外动脉参与供血的颅中窝底及鞍旁脑膜瘤;对于Ⅲ、Ⅳ型,要特别慎重。另外,术中也要注意避免栓塞并发症。

  • 标签: 脑膜瘤 血管内栓塞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71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应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应用Onyx液态胶栓塞治疗。结果4例病人手术效果满意,随访1年,3例行造影复查动脉瘤均无复发,2例恢复良好,1例遗留共济失调症状。余1例持续植物生存状态。结论应用微弹簧栓塞载瘤动脉的方法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是可行的,Onyx液态胶栓塞载瘤动脉可引起继发小脑梗死。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小脑后下动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118例颅内动脉瘤用可控弹簧圈行血管栓塞治疗,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108例痊愈,3例长期昏迷,7例死亡.72例术后2~36个月期间影像随访,无变化者63例,复发8例,1例栓塞后再出血.结论弹簧圈栓塞疗效肯定,但定期随访是必要的,尤其对部分栓塞者.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疗效
  • 简介:目的总结使用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症、存在问题、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中,19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置入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结果以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10例完全闭塞,8例闭塞90%以上,1例闭塞90%以下。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中,3例完全闭塞,3例闭塞90%以上。结论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瘤颈重塑与电解可脱弹簧圈结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宽颈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neuroform支架或球囊辅助进行栓塞。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 球囊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椎动脉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09年收治的5例椎动脉动静脉瘘病人均给予血管栓塞治疗,其中1例表现搏动洼包块者另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病人均达到即刻全部栓塞,临床症状好转,没有发生并发症。5例病人中仅1例瘘口被闭塞而保持椎动脉通畅,其余4例均需要牺牲椎动脉才能闭塞异常血流。结论血管栓塞治疗椎动脉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椎动脉动静脉瘘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球囊 弹簧圈
  • 简介:目的回顾近十年来收治的15例假性动脉瘤,分析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5例病人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43.9岁(9~57岁).外伤性9例,夹层所致者4例,手术所致者2例.颈内动脉11例,椎动脉3例,颈外动脉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4例.影像学特点表现为不位于血管分叉处,形状不规则,瘤底部常有"小壶"影.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颈动脉Seldinger's穿刺,在系统抗凝情况下栓塞动脉瘤.结果15例假性动脉瘤中栓塞动脉瘤而保持载瘤动脉通畅4例,闭塞载瘤动脉7例,球囊及微弹簧圈闭塞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而保留载瘤动脉4例.全部病例栓塞后动脉瘤均消失.半年后血管造影随访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血管栓塞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而首选的方法.

  • 标签: 颅内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总结血管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与技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血管栓塞治疗25例(计29枚)颅内微小动脉瘤(瘤体最大长径:2-3mm15枚、1.6-1.9mm14枚),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球囊辅助栓塞10枚,支架辅助栓塞7枚,单纯支架覆盖瘤颈2枚。结果29枚动脉瘤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3枚,占44.8%。出院时按改良GOS评分评估预后,25例患者中恢复正常18例、良好2例、一般2例、差1例、死亡2例。23例患者随访6个月~4年,无再出血病例;19例(21枚动脉瘤)复查造影,其中2例(2枚)复发(给予补充致密栓塞),2例(2枚)行单纯支架覆盖瘤颈的患者见动脉瘤已闭塞。结论血管治疗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导管头端合理塑形与技术操作规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微小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治疗大型动脉瘤的方法、效果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我科经血管治疗的109例颅内人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恢复良好99例(90.8%),功能障碍8例(7.3%),死亡2例(1.8%)。101例(共105枚)大型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栓塞治疗,其中100%闭塞73枚,90%-95%闭塞21枚,80%闭塞11枚。8例患者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07例术后随访8~36个月无出血病例。58例患者经血管造影或MRA随访,9枚动脉瘤再通。结论血管栓塞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中期疗效肯定,长期随访结果尚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颅内大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随访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管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26例。结果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术后即刻造影示:Raymond分级Ⅰ级15例,Ⅱ级8例,Ⅲ级3例。术中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1例术中再次破裂,最后死亡。25例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5例复发,其中3例再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预后良好(0-2分)23例,预后差(3-6分)2例。结论血管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破裂动脉瘤仍存在挑战,常需使用支架辅助技术,尽管存在一定复发率,但近期仍可达到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颅内破裂动脉瘤 颈内动脉床突旁段 血管内治疗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开通治疗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3年1月血管开通治疗颈总动脉8例。结果8例血管开通均获得成功,术后即刻灌注明显改善,近期随访未再发生缺血性卒中。结论血管开通是治疗颈总动脉安全而有效的方法,短中期结果令人满意。

  • 标签: 血管内开通 颈总动脉闭塞 介入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栓寒方法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同顾性分析3例应用弹簧圈进行瘤腔内栓塞和27例应用载瘤动脉闭塞方法治疗的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2例瘤腔内栓塞动脉瘤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例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半年后随访动脉瘤再通。球囊闭塞载瘤动脉的患者1例出现迟发缺血性症状;1例吻合支开放,3个月后患者出血死亡;其余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颅内巨大动脉瘤是否进行瘤囊内弹簧圈栓塞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颈内动脉 巨大动脉瘤 栓塞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巨大动脉瘤(GAs)血管治疗的技术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2例GAs血管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载瘤动脉闭塞病人中,1例术后2月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缺血症状。9例弹簧圈栓塞和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的病人,1例完全栓塞,8例有不同程度的弹簧圈移位。4例覆膜支架病人,1例术后6小时GAs再次破裂导致死亡,3例GAs闭塞。结论血管治疗GAs是安全、有效的,首选载瘤动脉闭塞,弹簧圈部分栓塞能够减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能够增加动脉瘤致密栓塞的可能,降低复发率,随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优化,覆膜支架有希望成为最佳的治疗选择。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至2004年收治的24TCCF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9例经股动脉入路行可脱球囊栓塞瘘口,5例经股动脉入路用微弹簧圈(GDC)栓塞.结果18例患者一次可脱球囊填塞成功,1例第1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5例GDC栓塞患者中3例完全栓塞治愈,2例部分填塞,术后经Meta试验后痊愈.结论TCCF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技术,瘘口小的亦可用GDC栓塞.其特点为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是临床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股动脉入路 GDC栓塞 TCCF
  • 简介: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行微弹簧圈栓塞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33例,次全栓塞2例,动脉瘤颈部有残留2例。术后死亡1例。18例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显示:复发1例,行手术夹闭;余病人未见动脉瘤复发迹象。结论前交通动脉瘤,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针对性血管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 简介:血管治疗技术使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研究结果表明,就临床结局而言,血管治疗比静脉溶栓更具时间依赖性。因此如何减少血管治疗时间的延误,是未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治疗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化急救流程、使用快速有效的影像评估体系以及发展快速再通的取栓技术将有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治疗在临床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脑梗死 大血管闭塞 多模式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