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在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对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安溪县医院收治的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观察组开展临床护理路,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的平均时间、总医疗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泌尿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在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护理 应用效果 睡眠
  • 简介:目的研究两种神经梅毒检测方法[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关联性,进一步探讨两者对神经梅毒诊断和判断疗效的价值.方法采用TRUST和TPPA检测255例HIV阴性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对确诊为神经梅毒的患者运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半年后复查血液和脑脊液TRUST和TPPA.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关联性以及半年后两种检测方法的转阴率.结果255例患者中有103例确诊为神经梅毒.脑脊液TRUST检测神经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4%、99.34%,脑脊液TPPA检测神经梅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两种检测方法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92例患者复查血液TRUST和血液TPPA,76例患者复查脑脊液TRUST和脑脊液TPP,发现脑脊液TRUST、脑脊液TPPA、血液TRUST、血液TPPA的转阴率分别为25%(15/60)、0(0/76)、1.87%(1/92)、0(0/92),脑脊液TRUST转阴率较血液TRUST转阴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TPPA应作为神经梅毒的确诊病例标准,脑脊液TRUST可作为其疗效参考指标.

  • 标签: 神经梅毒 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职业价值观认知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护士职业价值观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自设护士相关资料问卷对手术室141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手术室护士职业价值观认知水平中等偏上(3.28±0.56)。信任维度单项均分最高(3.59±0.71),行动主义维度单项均分最低(2.93±0.6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有无子女、居住方式、社会支持主观维度护士自我认同是护士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应重点提高手术室护士行动主义维度的认知水平,改进护士评价机制,以及根据个体差异,在有无子女、居住方式、社会支持主观维度以及护士自我认同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从而有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

  • 标签: 手术室 护士职业价值观
  • 简介:目的探讨不完全性脊髓缺血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不完全性脊髓缺血损伤机制研究提供理想的载体。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根组、4根组,每组8只。对照组用于排除麻醉和手术对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3根组、4根组分别结扎3根、4根腰动脉。各组麻醉后记录基线诱发电位,手术/结扎后30min、2d、7d记录诱发电位;麻醉清醒后、手术/结扎后2d、7d进行运动功能评分;手术/结扎后7d后取缺血中心区标本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结果3根组动物结扎后30min诱发电位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后2d、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根组动物结扎后30min、2d、7d3个时间点诱发电位波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动物手术/结扎后30min、2d、7d3个时间点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物运动功能评分结果与诱发电位波幅变化一致。结论结扎3根腰动脉可以造成可逆性不完全性脊髓缺血损伤,结扎4根腰动脉可以造成不可逆性不完全性脊髓缺血损伤。

  • 标签: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腰动脉
  • 简介: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以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行综合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PSQI)、自护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2周、4周的PSQ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以及自护技能等各项评分与对照组呈现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睡眠质量起到改善作用,提升患者自护能力,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 睡眠质量 自护能力
  • 简介:目的:在肺结核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分析探讨对其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的影响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结果:在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结核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的生活,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

  • 标签: 肺结核 护理干预 心理状态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研究翼点入路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显微解剖,探讨经此间隙处理鞍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在30例成人尸头的随机一侧模拟改良翼点入路开颅,观察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的形态、边界,并测量有关数据.将一枚乳胶球囊从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中放入视交叉后下方,注入10mL紫红色乳胶用以模拟肿瘤.再于对侧开颅,从各个间隙观察"肿瘤"的显露情况,并再次测量有关数据.结果87%的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呈三角形,A1为其前内侧边,M1为其前外侧边,前穿质为其后边,面积为(49.28±26.46)mm2,有5~10支穿通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和一些小静脉穿过.模拟肿瘤从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显露最佳,并使该间隙的面积扩大至(65.23±30.42)mm2,与原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7,P<0.05).结论颈内动脉分叉上间隙一般由A1、M1和前穿质围成,其中有较多的穿通动脉,鞍区后上方的肿瘤会使其扩大,在某些合适的病例可以经此间隙处理肿瘤.

  • 标签: 颈内动脉 肿瘤 显微解剖 翼点入路 开颅 观察
  • 简介:  近年来,随着国内神经科医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认识的不断深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ly,TCD)检查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 标签: 经颅多普勒 颈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颅内动脉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产科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选取该院产科实施临床路径前后两组住院患者进行对比,使用自行设计的产科临床路径表作为标准方案,并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施临床路径后,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实施临床路径前;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临床路径的实施均有积极的反应。结论: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全新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可以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医疗护理工作和患者自身都有积极的作用,需要管理层进一步重视和开展。

  • 标签: 临床路径 产科 护理
  • 简介:建立康复专科特色护理门诊,由专科护士轮流出诊,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与筛查、制定康复护理计划、辅助医生治疗师进行康复科专业检查治疗等。康复专科护理门诊开诊以来共进行康复护理评估220人次,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198人次,进行健康指导425人次,配合医生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109人次,配合医生进行肉毒素注射45人次,配合治疗师进行吞咽筛查232人次,配合医生进行吞咽造影45人次,随访患者163人次,参与压力性损伤会诊68例。康复专科特色护理门诊满足患者、医生、护士、治疗师的多元化需求,提高综合满意度,为专科护士提供了职业发展平台,促进了康复专科护理的发展。

  • 标签: 康复 护理 门诊 构建 管理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其患病率高,病残、病死率高,病程比较长,医疗和照料负担重,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都很高,系高负担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阿尔茨海默病通常起病潜隐,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可分为认知功能、精神行为和社会生活功能障碍三个方面的症状.迄今,尚没有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非常特异的生物学标志,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确诊则有赖于脑神经病理检查.在各种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中,均包括症状学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除病程标准外,都可能需要心理测验和量表检查的客观量化指标来帮助诊断,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评价也离不开这类测评.本文介绍常用的比较成熟的几个心理测验和量表并作简要评论.

  • 标签: 神经心理测验 评定量表 阿尔茨海默病 AD 老年期
  • 简介: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白质纤维束示踪(DTT)技术定量分析颞叶癫痫患者双侧颢叶内侧结构弥散参数值局部纤维束变化特点,评价DTI技术对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临床诊断为颞叶癫痫的16例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MRIDTI扫描,测量双侧颞叶杏仁体、海马颞叶皮质的部分各向异性(FA)、相对各向异性(RA)、表观弥散系数(ADC)等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应用DTT技术观察癫痫患者局部纤维束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者双侧颞叶内侧各结构FA、RA、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伊〉0.05)。颞叶癫痫患侧、对侧与正常对照者颞叶内侧各结构FA、RA、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C值呈颞叶癫痫患侧〉颞叶癫痫对侧〉正常对照者的变化趋势,以海马尾部变化最为显著;而FA、RA值呈颞叶癫痫患侧〈颞叶癫痫对侧〈正常对照者的变化趋势,并且杏仁体、海马体部变化较海马尾部更显著。结论DTI技术能充分了解癫痫患者颞叶内侧结构的弥散参数值纤维束变化特点,有助于癫痫病灶定位的准确诊断,同时加深对颞叶内侧结构整体变化的了解亦有助于术前的整体评估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颞叶癫痫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 海马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1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感染患者70例,非颅内感染患者251例。分析颅内感染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时间、有无输血、有无外引流;归纳所有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乳酸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脑脊液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术后保留外引流是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糖含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鉴别神经外科术后是否出现颅内感染具有指导意义;血清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脑脊液糖含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6.4%和75.7%。结论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含量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中均有意义;未发现血清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对颅内感染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 标签: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血清和脑脊液 降钙素原 乳酸 白细胞计数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的手术路径的改进方法。方法对56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手术路径不同,分成两组。实验组22例,采用经侧脑室额角穿刺、经耳前路径的方法。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侧脑室枕角穿刺、耳后路径。分析比较两组手术的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早期CT检查,发现实验组脑室明显缩小者占86.4%,脑室内导管位置满意者占9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内发现,实验组导管阻塞1例(4.5%),对照组导管阻塞9例(2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侧脑室额角穿刺、经耳前路径的手术方法可能优于传统分流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室-腹腔分流 手术路径 脑积水 额角穿刺 耳前路径
  • 简介:脑电图(EEG)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癫痫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产生动作电位(A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等局部电活动。脑电图检查是利用固定于体表或体内的金属电极记录神经元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的技术。脑电图检查记录到的是上述电活动的综合结果,以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为核心成分。

  • 标签: 脑电图检查 癫痫灶定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手术前 神经元活动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对卒中复发高风险患者辨别能力差。目的为将ESRS评分改良成新的卒中风险评分(SRS)以提高ESRS评分区别能力,并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验证。方法SRS评分由ESRS评分增加心房颤动、高血糖、入院时血压≥140/90mmHg、颈动脉成像、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变量改良而成。C-统计值(C—statistics)代表各评分预测价值。Kaplan-Meier曲线计算各评分不同危险组患者1年卒中复发率。结果SRS评分对30d、90d、180d和1年内卒中复发均能适度预测(C—statistics分别为0.638,0.619,0.626,0.615)。虽然ESRS评分对30d和1年内卒中复发能适度预测(C—statistics分别为0.617,0.608),但对90d和180d内卒中复发预测差(C—statistics分别为0.583,0.572)。由SRS和ESRS评估为危险组的患者有类似的1年卒中复发风险(分别为17.0%,15.5%)(P〉0.05),而低危组1年复发风险相同(8.2%)。结论SRS评分对缺血性卒中后早中期卒中复发风险有适度预测能力,SRS评分对有较高脑卒中复发风险患者区别能力较ESRS评分稍高。缺皿陛卒中后风险预测仍需进一步可靠研究。

  • 标签: 卒中 抑郁 谷氨酸
  • 简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最早报道于1857年,发病率较高,约占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然而有关CSDH产生和演变的机制至今不能诠释,临床上也缺乏统一的手术模式,再次手术率一直较高。

  • 标签: 临床路径 慢性硬膜下血肿 效果评价
  • 简介:参考文献是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1].在医学论文写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论文所报告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相关研究的背景资料,对于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选题和研究起点、制定研究方案、分析结果资料、评价结论观点,都是不可缺少的.

  • 标签: 医学论文 参考文献 引证价值 创新精神 作者
  • 简介:病例报告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属于描述性研究方法,是医学论文的一种常见体裁,是对新发疾病、稀有或罕见疾病、或某些常见疾病的不常见表现进行详细描述与记录。一篇好的病例报告会为临床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贴近临床实际、生动、直接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往往还能引发新的研究热点,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卒中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但病例报告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卒中的病例报道多见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探讨、合并的少见征象、新技术或新方法的临床应用等,为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广泛的思路。本文列举了大量案例,以阐明病例报告的临床价值与科研意义,并提出新的观念,即临床工作者应在临床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观察和认真演绎推理之上,撰写精妙的病例报告。并给出了《病例报告撰写指南》与《病例报告质量评估清单》,以帮助临床工作者完成高质量、有价值的病例报告,为医学研究积累大量的高质量初始证据。

  • 标签: 病例报告 写作方法 流行病学 临床工作
  • 简介:目的比较MR、CT和体格检查在脑干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颅脑损伤后出现意识障碍需排除脑干损伤的21例患者在保持气道通畅等情况下,进行体格检查、CT和MR检查,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21例颅脑损伤后意识昏迷患者中出现脑干损伤症状17例,行气管切开14例,行颅内血肿或脑挫伤减压手术7例。21例均行头颅CT检查示脑干区低密度影9例,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环池周围出血7例,轻度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或脑干周围变化不明显5例;头颅MRJ检查证实脑干损伤15例,另6例仅为纵裂、颅底、半球区脑挫伤。结论MRI对于脑干损伤的诊断优于CT体格检查,可起到确诊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脑干损伤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