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生殖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IL-33及IL-6水平变化,探讨在生殖疱疹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治疗前后流式细胞检测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ELISA检测IL-33、IL-6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生殖疱疹患者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14例(46.7%),显效13例(43.3%),有效3例(10%),无效0例,总显效率90%,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生殖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t=29.83,P<0.01),IL-33、IL-6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70.88、25.03,P值均<0.01)。生殖疱疹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17.10,P<0.01),IL-3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36、15.61,P值均<0.01)。结论:肥大细胞发挥天然免疫应答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33、IL-6参与HSV-2感染所致生殖疱疹发病机制。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肥大细胞 IL-33 IL-6 HSV-2
  • 简介:16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瘀斑、瘀点20d,伴腹痛、关节痛1周。皮肤科检查:双上、下眼睑可见片状瘀斑,压之不退色;躯干、四肢可见散分布瘀点、瘀斑,部分融合,稍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诊断:过敏紫癜(混合型)。

  • 标签: 过敏性紫癜 眼睑
  • 简介:创整形美容技术操作需要精细面部解剖知识,本文通过实际标本解剖,结合相关论文和书籍,对于上面部常用额部、眶周、颞区三个操作部位危险区域,进行仔细解剖观察总结,注射美容、线技术提升、激光光电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支持。

  • 标签: 微创 整形美容 面部解剖 血管栓塞 危险区域
  • 简介:皮肤附属肿瘤形态上分化起源于单或多个皮肤附属结构良、恶性皮肤肿瘤。大多数皮肤附属肿瘤临床上并不多见,容易误诊,皮肤镜可以帮助提高诊断正确率。目前,有关皮肤附属肿瘤皮肤镜下表现文献报道不多,本文通过综述文献报道皮肤附属肿瘤皮肤镜下特征,探讨与组织病理关系。

  • 标签: 皮肤 附属器肿瘤 皮肤镜
  • 简介:为了提高皮肤科临床诊断技能实战,需要提高广大皮肤科医师对伍德灯认识,根据切身临床工作体会并结合文献,探讨总结了伍德灯色素性感染皮肤病中应用。伍德灯临床应用价值在于对某些皮损进行快速无创诊断鉴别诊断,皮肤科医师需要掌握门简单、方便、实用临床诊断技能。

  • 标签: 伍德灯 色素性皮肤病 感染性皮肤病 诊断
  • 简介:脱发皮肤科临床常见症状,脱发病因复杂、病繁多,治疗也不尽相同。脱发疾病诊断,除了需要对毛发生理、疾病分类各脱发疾病临床表现有深入理解,还要结合相关检查所获得辅助诊断信息,尤其毛发镜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毛发镜和头皮组织病理应用在国内还在起步阶段,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重视。本文将常见脱发疾病临床特征、毛发镜以及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结合,探讨脱发疾病准确诊断。

  • 标签: 脱发 诊断 毛发镜 组织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异常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就诊136例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分析并比较两组受试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或抗体指标异常影响因素。结果:女性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发病年龄以50岁以上居多,平均病史(6.83±1.28)年,皮损部位常位于大小阴唇及阴道口,且皮损形态多呈现色素脱失或减退并伴有定程度萎缩,临床症状多以瘙痒为主。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发生率16.91%(23/136),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2)。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病程(OR=4.27)、复发(OR=3.56)及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OR=8.11)发生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影响因素。结论: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甲状腺功能或抗体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临床医生应对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行甲状腺激素抗体水平检查,对继发性甲状腺疾病进行提早干预,以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藓 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自身抗体 影响因素
  • 简介:24岁女性患者,腰腹部出现红褐色斑疹斑片6个月。皮肤科情况:腰腹部散分布直径0.5~2cm红褐色斑疹及斑片,触诊浸润感明显。组织病理检查见皮肤内成熟浆细胞呈团块状浸润;免疫组化显示浆细胞多克隆增殖。诊断:皮肤浆细胞增多症。治疗:口服雷公藤多苷、外用复方曲安奈德乳膏3个月效果不佳;调整治疗醋酸泼尼松15mg每日1次、沙利度胺50mg每日2次口服,治疗2个月后,皮损变平,触诊浸润感减轻。

  • 标签: 皮肤浆细胞增多症
  • 简介:34岁男性患者,右大腿出现无痛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侧大腿前方可见约绿豆大小红色圆顶丘疹,上及其周边可见薄层细小鳞屑附着,无触痛。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延长,增生细胞胞质淡染,与周围细胞分界清楚。诊断:透明细胞棘皮瘤。手术完整切除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 标签: 透明细胞棘皮瘤
  • 简介:甲真菌病约占所有甲病病例50%。糖尿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免疫抑制、肥胖、吸烟年龄增长感染诱发因素。真菌镜检培养仍是诊断甲真菌病标准,但新实验诊断技术发展很快。激光和光动力疗法可以选择替代治疗方案,还需要更进一深入研究

  • 标签: 甲真菌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31岁男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结节伴肢端麻木感8年。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散直径1~5cm淡红至紫红色斑片结节。双侧颈部及腹股沟可触及数个直径<1cm淋巴结。双手尺侧及双足深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四肢肌电图检查示:获得多灶性感觉运动神经病。PET-CT提示淋巴瘤。右肘尺神经组织病理示:弥漫增生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CD3、CD5、TIA-1均阳性,Ki-67约40%~70%阳性。TCR克隆基因重排阳性。左小腿皮肤结节组织病理:表皮真皮浅层、皮肤附属及部分血管周围较多异形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CD3、CD5、GrB、TIA-1均阳性,Ki-67约40%阳性。诊断:(1)非霍奇金淋巴瘤IVB期;(2)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神经淋巴瘤病。治疗:先后采取吉西他滨+培门冬酶、DICE、CHOP、EPOCH+来那度胺、BECOP+西达苯胺等化疗方案,目前口服西达苯胺治疗,原皮损逐渐消退,但双小腿仍有新发结节,总体病程缓慢进展。

  • 标签: 淋巴瘤 非霍奇金 T细胞 神经淋巴瘤病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人们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红利同时,也追求容颜美的幸福感,使得整形美容业应运而生。内窥镜技术介入治疗这些微创外科代表也逐渐进入了美容整形领域,内窥镜下创除皱、介入治疗血管瘤等,创美容雏形开始显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材料学进步,以注射透明质酸肉毒毒素标志注射整形时代正式开启。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审美观发生了变化,抗衰老需求剧增,传统开放美容整形手术已不能接受。注射美容埋线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等优点而广大求美者医生所青睐,创美容逐渐成为个新兴分支学科。

  • 标签: 整形美容业 微创外科 注射 美容整形手术 内窥镜技术 介入治疗
  • 简介:皮肤病摄影通过各种摄影技术与摄影器材拍摄并保存皮肤病原始形态学表现,真实记录不同断面疾病静态或动态皮损特点临床特征专业摄影过程,属医学摄影个分支,目的获取皮肤病大体摄影、皮肤镜摄影、显微摄影等皮肤病影像学资料,具有真实直观特点,原始影像资料记录存档、记录疾病现状转归、评价疗效、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发表论文、期刊建设出版专著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皮肤病专业领域宝贵资源财富。

  • 标签: 皮肤病摄影 记录 现状 转归
  • 简介:目的:探讨间歇应用免疫调节剂对带毒阳性生殖疱疹(herpesgenitalis,HG)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及复发频率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攀枝花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带毒阳性HG患者108例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4)对照组(n=54)。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免疫调节剂间歇治疗,口服胸腺肽肠溶胶囊+肌肉注射甘露聚糖肽。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机体免疫功能、治疗结束后6个月复发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74%,显著高于对照组7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NK水平分别为(62.73±8.14)%、(37.48±8.46)%、(1.56±0.64)、(17.93±7.21)%,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CD8+水平(24.03±7.38)%,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总复发率24.07%,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9%(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毒阳性HG患者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间歇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治疗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免疫调节剂 间歇性治疗 生殖器疱疹 免疫功能 复发频率
  • 简介: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者(MSM)、女性性工作者(FSWs)性病知晓情况及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现况,并分析感染因素方法:经知情同意后,2017年4-8月对广州地区MSMFSWs两类高危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梅毒及HIV抗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14例MSM性病相关疾病知晓率、性病传播途径知晓率、性病防止感染方式知晓率分别为62.10%、44.59%、41.08%,408例FSWs以上知晓率分别为49.02%、22.06%、31.13%。264例MSM参与梅毒及HIV抗体检测,梅毒感染率1.52%,HIV感染率10.2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历高中及以上(OR=0.360,95%CI:0.131-0.989),知晓性病相关疾病(OR=0.373,95%CI:0.157-0.881)感染HIV保护因素,认为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OR=3.440,95%CI:1.401-8.443)梅毒检测结果阳性(OR=14.151,95%CI:1.745-114.736)危险因素。FSWs梅毒感染率3.92%,HIV感染率0.25%;场所为中高档感染梅毒保护因素(OR=0.166,95%CI:0.052-0.526)。结论:广州地区MSMFSWs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性病知识知晓率低,应扩大高危人群梅毒、艾滋病病毒筛查范围,并加强性病知识宣教。

  • 标签: MSM FSWs 性病知晓 HIV 感染
  • 简介: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血管瘤与脉管畸形临床治疗进展迅速。外用药、全身用药、激光、血管内硬化、介入等治疗手段日渐成熟,治疗方案也逐渐规范化综合化。很多非手术治疗日渐成熟,并取代手术治疗成为首选治疗方式。但在很多情况下,手术治疗作为其他治疗方案补救措施仍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明确手术治疗适应症,恰当地选择手术介入时机,将手术治疗作为脉管性疾病多学科、序列化综合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亟待解决问题。

  • 标签: 血管瘤 脉管畸形 手术 适应症
  • 简介:目的探讨脾氨肽联合激光对尖锐湿疣患者临床效果及对患因子水平影响者淋巴细胞细胞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皮肤性病门诊收治98例尖锐湿疣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对照组各49例,联合组采用脾氨肽联合激光治疗,对照组仅采取激光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效果、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值、白介素细胞(IL)-2、IL-1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D3~+、CD4~+、CD4~+/CD8~+值、IL-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联合组CD8~+值、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2组患者CD3~+、CD4~+、CD4~+/CD8~+值、IL-2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CD8~+、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痊愈率89.80%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P〈0.05);联合组远期复发率6.12%显著低于对照组20.41%(P〈0.05)。结论脾氨肽联合激光对尖锐湿疣患者具有较好临床效果,作用机制与改善患者免疫水平有关。

  • 标签: 脾氨肽 激光 尖锐湿疣 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先天性血管瘤(congenitalhemangiomas,CH)罕见良性血管肿瘤,出生时即存在并完全长成。根据自然病程,分为两主要亚型即快速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RICH)、非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NICH)个中间亚型即部分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PICH)。RICHNICH临床特点相似,无性别差异。皮损好发于头颈、四肢躯干,常表现为单发紫红色或紫蓝色皮肤肿,周边可见白色晕圈,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NICH皮损较RICH平坦。RICH通常在出生后数日至数周开始消退,大多在6—14个月时全部消退。NICH不会自行消退,与儿童成长成比例生长。PICH则表现出RICHNICH重叠特征。CH主要依据临床诊断,未能确诊或疑为其他肿瘤,则需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动脉造影/或组织病理学检查。RICH可自行消退,般无需治疗,除非有并发症,皮损完全消退前应定期临床监测。NICH不会消退,皮损保持无症状且不影响患者,则没有必要治疗,较大、明显增厚或有症状皮损,首选手术切除并建议在学龄期前进行。

  • 标签: 先天性血管瘤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42岁女性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及脓疱,伴瘙痒3年,加重1个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4.83×10~9/L,分类28.4%。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并可见胶原变形,形成"火焰征"。诊断:嗜酸性蜂窝织炎(Wells综合征)。给予甲泼尼龙等治疗后皮损消退。

  • 标签: 蜂窝织炎 嗜酸性
  • 简介:自体脂肪因获取容易、组织相容好、移植入受区后自然无异物感,成为理想填充材料,近年来广泛应用面部年轻化或修复重建中,并取得了满意效果,也符合目前提倡创治疗方向。自体脂肪移植术主要包括脂肪获取、分离、移植及术后处理等环节,每个环节均可影响脂肪颗粒活性/或移植后脂肪留存率。本文就每个环节及自体脂肪面部年轻化或修复重建中应用进行详细分述。

  • 标签: 脂肪移植 面部年轻化 面部瘢痕 半面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