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对免疫机理不断深入的认识,口腔与全身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关注.现就超敏反应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肿瘤等5类口腔与皮肤患的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进行简要阐述,并对这5类疾病的指导性诊疗建议进行论述,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 标签: 口腔 皮肤 免疫性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松动牙基牙时,固定桥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在POWERSHAPE及ANSYS软件的帮助下,建立右下第一磨牙缺失及局部固定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第一双尖牙Ⅱ度松动,观察并对照3个实验固定桥模型中基牙应力的变化,最大应力值的部位和大小。结果:模型一和模型二的最大应力均出现在第二双尖牙处,模型三最大应力出现在第一双尖牙处。结论:在松动基牙侧增加基牙数目,可以有效改善固定桥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

  • 标签: 义齿 局部 固定 基牙 松动牙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种植体植入后的修复,特别是牙间乳头形态的恢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当骨丧失量大及牙糟嵴粘膜菲薄时更是如此。本文描述在下颌游离缺牙部位制作具有牙龈乳头形态的种植义齿修复。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口腔美观得到恢复,并能保证义齿卫生得到维护。

  • 标签: 牙龈乳头形态 特殊处理 后牙区 种植单冠 美观 卫生
  • 简介:目的:研究牵张力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VECs)培养体系成骨分化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原代BMSCs与VECs。应用Flexcell5000加力系统,分别对BMSCs与VECs培养组、BMSCs单独培养组和VECs单独培养组施加6%等轴循环牵张力。加力6、12、24和48h后,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Runx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mRN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碱性磷酸酶(ALP)半定量检测ALP活性。通过加入VEGF受体抑制剂Tivozanib,观察VEGF的旁分泌作用。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加力6h时,培养体系Runx2mRNA的表达量上调4.3倍(P〈0.05);加力48h时,ALP活性升高1.5倍(P〈0.05)。2加力12h时,培养体系VEGFmRNA的表达量上调2倍(P〈0.05),上清液中VEGF的含量增加10倍(P〈0.05),BMSCs分泌大量VEGF,而VECs分泌极少量VEGF。3加入Tivozanib后,培养组Runx2的表达量下调90%(P〈0.05),ALP活性下调48%(P〈0.05);而BMSCs单独培养组Runx2的表达量和ALP活性分别下降30%和18%。结论:牵张力促进BMSCs与VECs培养体系中BMSCs的成骨分化,这种作用可能通过牵张应力诱导BMSCs分泌的VEGF以旁分泌方式由VECs作用于BMSCs来实现。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共培养 牵张应力 成骨分化 VEGF
  • 简介:目的:建立口腔癌细胞/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模型。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口腔黏膜正常成纤维细胞(NFs),与口腔癌细胞Cal27培养构建三维模型,通过HE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三维培养模型中Cal27和NFs的生长情况及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取NFs。三维培养悬浮培养4d,胶原凝胶收缩,Cal27细胞呈单层生长;胶原凝胶转移到支架上,气液相界面培养条件下,Cal27细胞呈多层生长,培养3d时癌细胞基底部出现类基底膜样结构,培养9d时基底膜样结构趋于完整。结论:三维气液相界面培养模型不同于二维细胞培养,其构建了类似于人体口腔组织的上皮层及其下面的间质细胞层,使口腔癌细胞在生长模式上更接近人体组织,从而为研究口腔癌的侵袭转移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 标签: 三维共培养 气液相界面培养 口腔癌细胞 成纤维细胞
  • 简介:目的:克隆人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tumornecrosisfactorsuperfamily,TNFSF)成员4—1BBL基因,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4—1BBL基因在Tca8113中的表达。方法:从淋巴细胞中提取RNA,用RT—PCR方法将4—1BBL的编码序列cDNA扩增。然后将该基因的编码序列插入真核荧光蛋白载体pEGFP—C1质粒中,构建成最终的表达载体DEGFP—C1—4—1BBL。运用脂质体方法将pEGFP—C1—4—1BBL转染Tca8113细胞,转染24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T—PCR和免疫印迹检测4—1BBL在该细胞中的表达。经G418筛选后。用有限稀释法建立稳定高表达的带有4—1BBL基因的Tca8113细胞系。结果:从淋巴细胞中提取的RNA经RT—PCR扩增出目的基因4—1BBL,其全长大小为768bD。测序鉴定该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相同。转染pEGFP—C1—4—1BBL载体的靶细胞Tca8113中.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RT—PCR方法检测到目的基因4—1BBL的768bp大小的cDNA扩增产物。裂解的4—1BBL/rca8113基因转染细胞膜蛋白中相对分子质量约27.5Kd的特异性条带。结论:转染4—1BBL基因细胞株的建立.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TCA8113 4—1BBL 共刺激分子 质粒构建 基因转染
  • 简介:目的:评价emdogain对直接与间接培养条件下成骨样细胞和内皮细胞成骨及成血管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成骨样细胞(MG63)按2∶1比例于12孔板内进行直接及间接培养,并使用不同浓度(0、0.1、1、10、50μg/mL)的emdogain培养细胞72h。采用细胞计数仪结合流式细胞仪评价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培养细胞。对分选后的成骨样细胞及内皮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蛋白(Col-1)及成血管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1(Flt-1)、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2(KDR)、vonWillebrand因子(vWF)、内皮细胞C蛋白受体(EPCR)、E选择素(E-Selectin)、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直接与间接培养条件下,Emdogain对MG63及HUVEC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emdogain浓度增加,细胞增殖率逐渐下降。50μg/mL浓度的emdogain对MG63及HUVE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随着emdogain浓度增加,MG63表面ALP和Col-1表达水平逐渐增加;50μg/mL浓度条件下,表达水平最高且与其他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1)。同一emdogain浓度条件下,直接培养MG63表面ALP及Col-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接培养(P<0.01)。除10μg/mL组外,直接培养条件下,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接培养(P<0.01)。50μg/mL组直接培养的HUVEC表面Flt-1、KDR、vWF、E-selecti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间接培养及直接培养的其他各组(P<0.01)。间接培养条件下,HUVEC表面EPCR及Ang-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直接培养(P<0.05)。结论:Emdogain对培养MG63和HUVEC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50μg/mL可能是emdogain作用的关键浓度。在直接培养条件下,50μg/mLemdogain抑制MG63及

  • 标签: EMDOGAIN 成骨细胞 内皮细胞 直接共培养 间接共培养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构建人舌鳞状细胞癌/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on,DRG)体外培养的实验模型,研究神经轴突导向因子Semaphorin3A(Sema3A)及其受体Neuropilin-1(NRP-1)在肿瘤排斥神经的现象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鉴定Sema3A在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SCC25中的表达以及NRP-1在大鼠DRG神经元中的表达,建立人舌鳞状细胞癌/大鼠DRG体外培养的实验模型,针对NRP-1靶点进行特异性拮抗,观察SCC25排斥DRG轴突生长的程度变化。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ema3A在SCC25中表达,而NRP-1在大鼠DRG神经元中也呈阳性表达;培养实验结果表明,DRG组织块中NRP-1被特异性拮抗后,SCC25对DRG轴突的排斥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结论:Sema3A及其受体NRP-1在SCC25排斥大鼠DRG轴突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舌鳞状细胞癌 Semaphorin-3A 背根神经节 NEUROPILIN-1 共培养
  • 简介:口腔门诊治疗中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因此要求口腔科医生必需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术。本文结合国外口腔医生急救培训项目和我们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门诊意外,介绍门诊意外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急救技术,为临床口腔医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 标签: 口腔门诊 意外 急救技术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拔牙技术和传统拔牙技术的不同。方法对677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一组采用传统拔牙术(342例),另一组采用微创拔牙技术(335例),比较拔牙用时断根率、牙槽窝完整率、牙龈撕裂率、干槽症发生率及患者的接受程度。结果微创技术用时长于传统技术,但在各项并发症指标均优于传统技术,除干槽症发生率外,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恐惧,一定程度达到舒适化拔牙。

  • 标签: 微创技术 拔牙 并发症
  • 简介:七十年代,随着成人正畸治疗工作的开展,某些成人患者由于职业或社交活动的原因,希望得到“美观正畸”方法的治疗,为此,一些正畸学者便开始尝试对方丝托槽进行改良并将其粘于牙齿舌面进行正畸治疗,以满足成人正畸患者“美观正畸”治疗的要求。日本学者藤田欣也(Fu...

  • 标签: 舌侧正畸 舌侧矫治器 舌侧矫治技术 正畸矫治器 正畸治疗 关闭间隙
  • 简介:拔牙的微创技术开启了拔牙的新时代,使拔牙这一古老的手术更加走向标准化、微创化、舒适化和个性化。目前。微创拔牙的理念和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推广亟待提高。本文对微创拔牙的发展、微创拔牙器械的进步、微创拔牙技术的应用等做一述评,为进一步在国内推广微创拔牙的理念和应用微创拔牙的技术抛砖引玉。

  • 标签: 拔牙 微创拔牙
  • 简介:Tweed-Merrifield技术是在Tweed理论的基础上对Tweed技术的改良,即保持矫治目标不变,又使整个矫治过程更精简,效果更显著。本文介绍该技术的诊治特点及临床初步运用探讨

  • 标签: Tweed-Merrifield矫治技术 固定矫治器
  • 简介:目的牙科麻醉针在组织穿透时的偏移与麻醉失败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是决定使用双向旋转插入技术是否可以在组织类似物中将针的偏移减少到最小。材料和方法建立了3个体外偏移试验模型,每个模型分别模拟不同密度的组织。每种组织分别试验3种不同型号的针头(30、27125号)。用特制的牙科测量器使进针深度保持在20mm。对两种进针方式,直线进针和双向旋转进针进行了研究。进针后进行了X线分析。结果双向旋转进针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减少针体的偏移,在3种不同的模拟组织和3种不同型号的针头试验中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针通过模拟组织路径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作用在针斜面上的向量。本研究中,双向旋转进针技术用3种型号针头在3种模拟组织上都能保持直线的进针路径。

  • 标签: 注射针偏移 双向旋转进针 直线进针 牙科麻醉
  • 简介:口腔比色是美学修复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关系到修复成败的关键问题。现有比色技术主要有比色板比色法,比色仪比色法和数码照相比色法,其相关研究众多。本文就以上比色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进展过程和临床效果等方面做一综述。

  • 标签: 比色 比色板 比色仪 数码照相
  • 简介:埋伏牙的矫治是正畸矫治中的难点,作者根据埋伏牙的萌出能力及埋伏位置的不同,对12例病例分别采用了通过获得有效间隙而有助于埋伏牙自然萌出的助萌矫治法(6例),及需口腔外科、口腔内科辅助治疗的导萌矫治法(6例)。本文就这两种矫治方法的适应是、注意事项及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 标签: 埋伏牙 EDGEWISE技术 助萌 导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