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k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下颌骨自动旋转后颏前点的变化上颌骨上抬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5例单纯采用LeF0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治垂直向发育过度的患者.测量手术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下颌骨颏前点前移量和上抬量进行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5例样本中.ANS点平均上抬(5.04_+1.20)mm.PNS点平均上抬(3.36+1.24)mm。颏前点平均前移(5.12+2.64)mm,颏前点平均上抬(4.04+2.38)mm。下颌骨颏前点前移量A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41,P=0.001)。P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02,P=0.001)。下颌骨颏前点上抬量A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393,P=0.052),PNS点的上抬量呈正相关关系(r=0.627,P=0.001)。结论:下颌骨颏前点的位置变化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 标签: 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 LE FORT I型截骨术 上颌骨上抬 下颌骨自动旋转
  • 简介:自体牙移植术从20世纪中叶开始有文献记载(PubMed)至今仅有50年的历史,此间其经过不断地发展进步,现已成为一种安全和具有可预测性的操作。虽然目前自体牙移植术尚未被列入缺牙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中,但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其必将对保持牙列完整,恢复牙槽突高度,并提供可接受的美学和生理学结果做出更大的贡献。

  • 标签: 自体移植 牙移植 颌面创伤 牙槽突
  • 简介:目的:回顾上颌窦根治术后患者的长期并发症情况,归纳该术式不足,并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1年1月间行上颌窦根治术的住院病例,随访其长期并发症,包括面部麻木、面部感觉异常、肿胀(感)、鼻塞、面部疼痛、眼部不适、开口受限及复发,评价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53例患者的诊断以上颌窦慢性炎症和上颌窦瘘为主,42例(男22,女20)接受随访的患者,年龄为13。79岁f平均43岁),随访期为16~75个月,18例02.86%)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长期并发症,其中5例(11.90%)术后复发、9例(21.43%1对手术效果不满意。结论:上颌窦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复发率高。随着微创观念和功能性外科理念的发展.以及内镜、超声骨刀等新技术的应用.应以保存上颌窦功能及外形的术式替代传统的根治术。

  • 标签: 上颌窦根治术 长期并发症 手术满意度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咽造瘘术在头颈部肿瘤切除和重建手术后提供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一2012年7月.20例行头颈部手术的患者存我科接受经皮咽造瘘术,由经皮咽造瘘胃管提供肠内营养支持。收集每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信息、诊断、治疗方法、安放胃管时间及出现的并发症,对治疗效果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经皮咽造瘘口留置的胃管,无营养不良表现。留置胃管时间最短6d,最长84d,平均43.8d。在随访期内.1例患者的胃管意外脱山,2例患者的造瘘口渗出物较多,1例患者诉说胃管异物感比较明显,1例患者因反流性食管炎于术后第6天拔除胃管,其余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拔管后造瘘口可白行愈合,瘢痕小,不影响美观,、结论:经皮咽造瘘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美观、舒适的优点,简便、经济,容易推广,并发症少,是一项值得推荐的肠内营养方法。

  • 标签: 经皮咽造瘘术 头颈部肿瘤 肠内营养
  • 简介:目的:探讨阻生上颌尖牙合适的临床处理策略,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0-2012年期间在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治疗的35例阻生上颌尖牙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尖牙阻生状况及相应的治疗措施和疗效。临床处理方法包括拔除、助萌和导萌。结果拔除2例;只做正畸治疗的助萌法16例,留出足够间隙后等待阻生尖牙自行萌出,观察时间5~24个月,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矫治后阻生尖牙牙龈形态及牙根状况良好;正畸附加外科手术牵引的导萌法17例,除1例21岁男性患者外,其余16例均牵引到位,但矫治后部分阻生尖牙牙龈形态不如助萌法矫治后。结论当阻生上颌尖牙牙体严重畸形、根弯曲短小及高位近远中向横位阻生时考虑拔除;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不严重,扩弓或减数拔牙即可为阻生尖牙留出足够萌出间隙,判断其能自然萌出时首选助萌法;阻生上颌尖牙近远中向错位严重或阻生尖牙已伤及邻牙牙根、仅用正畸治疗无法去除阻生尖牙萌出障碍时采用导萌法,导萌术后的牵引需注意控制牵引方向及大小,要避免伤及邻牙牙根,尽量使阻生牙从附着龈萌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牙龈形态。

  • 标签: 上颌尖牙 阻生 临床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单侧颧骨骨折在手术治疗中既保持面部美观,又能达到良好复位固定的方法。方法对17例患者行上颌前庭沟切口+颧骨颞骨头钢丝牵引复位固定后,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行临床检查,3个月时加作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检查及定位X线片头影测量双侧外侧缘高度、眶下缘宽度、双侧颧骨长度,并对计量资料作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软组织均I期愈合,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未见明显复发,复位颧骨无移位、变形现象.3个月时CT示颧骨对位对线良好,头影X线片测量分析:双侧眶外侧缘高度、双侧眶下缘宽度、双侧颧弓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简单颧骨骨折手术进路固定术式改进方法.是一种在术后面部不留瘢痕、手术复位固定效果稳定、功能修复良好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颧骨骨折 手术进路 术式改进 面部美观外科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医院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的住院患者在性别、年龄、年份、病种上的分布及感染者的肝功能状况。方法:收集2008-2012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过丙肝抗体检测的住院病人的数据,按性别、年龄及检测年份的不同分组比较丙肝抗体的阳性率,并观察丙肝抗体阳性病人的病种情况。分析丙肝抗体阳性病人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数据,以期了解感染者的肝功能状况。结果:口腔医院住院患者抗-HCV阳性率为0.25%,低于文献中所述的一般人群3.2%的抗.HCV阳性率流行率;住院患者抗-HCV阳性病人的肝功能异常率为53.33%,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患者17.77%肝功能异常率有显著性提高(X^2=9.11,P〈0.01)。结论:对口腔患者术前和创伤性治疗前的抗。HCV的检测能及早发现HCV感染者;同时口腔医院的医护员工需加强对病人和自身的保护,严格消毒操作器械,防止HCV的医院内传播;HCV感染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防止肝脏的损伤。

  • 标签: 口腔医院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目的:上颌快速扩弓(rapidmaxiIlaryexpansion,RME)通过打开腭中缝来矫正上颌宽度不足以及增大牙弓周长。本研究的目的是使用CBCT来评价牙槽骨结构在用Hyrax扩弓器快速扩弓后的即刻变化。方法:28位(女性19位.男性9位)需要进行上颌扩弓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141岁.范围13~20岁).在T1(扩弓前)和T2(扩弓后即刻)拍摄cBCT作为临床记录。测量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处的上牙弓宽度、后牙段倾斜度、颊侧骨厚度。使用配对t检验检测统计学差异(P〈O05)。结果:上牙弓扩宽量在第一前磨牙处为4.7788±28474mm.第一磨牙处为46943±3.2198mm。上颌左右第一前磨牙和左上第一磨牙的腭根均发生了明显倾斜。片子上能显示颊侧骨板的所有牙根在扩弓后其颊侧骨质厚度均减小。结论:RME后.前磨牙间和磨牙间宽度均明显增加。牙根倾斜角度增大说明牙齿的移动是一种倾斜移动而非平行移动。颊侧骨板厚度在扩弓后即刻测量时减小。因此.我们应严格监测炎症水平以避免牙周破坏。有必要建立一个标准参考平面和有可比性的测量方法以使不同研究的结果大体一致。

  • 标签: CBCT 牙槽骨 上颌扩弓
  • 简介: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骨性Ⅲ类错(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牙弓宽度 基骨弓宽度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进行单侧下颌骨牵张,速率:0.4mm/d,牵张期为10d,术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于下颌骨牵张成骨牵张期第10d及下颌骨牵张成骨固定期第14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新生骨组织成功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质共567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207个,其中上调≥1.5倍的47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筛选出多种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形成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为进一步验证新骨形成相关的蛋白质奠定基础。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牵张成骨 iTRAQ技术 蛋白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特征安全手术边界,为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选择5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连续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肿瘤包膜情况,对肿瘤包膜内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的深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包膜特征与其术后复发密切相关,肿瘤包膜内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包膜侵袭的最大及平均距离分别为0.846mm、(0.399±0.1501mm,1.692mm、(0.737±0.3651mm.2.369mm、(1.448±0.635)mm;肿瘤包膜不完整、包膜浸润、伪足及卫星结节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性吟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包膜外5mm以上范围为手术安全切除边界.可达到根治效果.

  • 标签: 腮腺 多形性腺瘤 腺体部分切除术 包膜特征 安全手术边界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实验大鼠再植牙牙根吸收及愈合过程,辅助临床治疗及预防再植牙牙根吸收。方法:30只6周龄SPF级Wistar雄性大鼠,分为6组,每组5只,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脱位后再植,每只大鼠随机选取一侧脱位牙齿即刻再植,对侧同名牙则于体外干燥保存30min后再植回牙槽窝。分别于术后1、3、7、14、21d处死,分离上颌骨,拍摄x线片,应用IPP软件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根周透影面积。标本脱钙后制作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再植牙根尖周透影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干燥组表现尤其明显;组织学上表现为初期炎症反应较明显,随着炎症发展,牙根表面吸收陷窝逐渐增多、增大,后期即刻组牙髓及牙周膜修复反应明显,干燥组牙槽骨修复反应强烈,牙根、牙周膜逐渐被类骨质样组织替代。结论:再植牙初期以炎症反应为主,后期主要表现为修复反应,即刻延迟再植导致牙周膜细胞活性不同决定了再植牙根吸收的进展。

  • 标签: 牙再植 牙根吸收
  • 简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是人体内的还原酶蛋白质或脂质发生不可逆反应所形成的,在糖尿病(diabeticmellitus,DM)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炎症性骨破坏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但AGEs糖尿病骨破坏之间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AGEs糖尿病炎症性骨破坏的发生发展和对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炎症性骨破坏 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 简介:本回顾性影像学研究用于评估具有Laser-Lok颈部细微结构(8μm和12μm凹槽)的种植体临床疗效。结缔组织纤维对位于种植体颈部的Laser—Lok显微结构会产生物理附着.这种物理附着已被人体组织学、偏振光显微镜测试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法所证实。本文对49颗种植体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种植修复后2年.颈部将会有0.44mm的骨吸收.修复后3年,骨吸收则达到046mm。所有的骨吸收仅限于种植体颈部领口.没有累及到种植体体部的螺纹处。研究者采用影像学评估这种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先前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说明了在牙种植体周围建立起结缔组织纤维的生物封闭在临床上是有益的。

  • 标签: 牙种植体 影像学分析 牙槽嵴 影像学评估 顶骨 显微镜检查法
  • 简介:近年来无牙颌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但是由于受到上颌骨的解剖形态、上颌骨吸收形式、种植区牙槽骨的质量、上颌骨在发音中的重要作用、上前牙在面部美学中的重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医生在进行上颌无牙颌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的诊断和设计时需要非常谨慎。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上颌无牙颌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牙颌面部美学诊断、设计的文章,通过对牙颌面部进行垂直向美学分析,为需要进行上颌无牙颌种植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的患者提供美学设计基础。

  • 标签: 无牙颌 种植 美学
  • 简介: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医疗安全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将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近年来,医疗纠纷逐渐增多,并成为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预防及正确处理医疗纠纷是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一大挑战。本文对近四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医院牙周病科临床实习中发生的纠纷进行总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

  • 标签: 牙周病科 临床实习 医疗纠纷
  • 简介:目的调查前突患者上切牙内收前的牙根吸收状况,并且对该阶段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选择上颌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且需要强支抗的前突患者50名,分别于正畸治疗前(T1)和上切牙内收前(T2)拍摄上颌切牙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头颅侧位片,通过测量和评价,得到每颗切牙的牙根吸收量、治疗前牙根形态及上中切牙的角度位置及变化量,并记录其他诊断和治疗因素.对牙根吸收量作描述性统计,对各因素作多因素分析.结果①前突患者上切牙内收前,中切牙的牙根吸收平均为(0.73±0.53)mm,侧切牙为(0.84±0.70)mm.②有3%的中切牙和6%的侧切牙牙根吸收大于2mm.③多元线性回归表明T1期牙根形态异常、内收前疗程长、上中切牙根尖距唇侧骨皮质的距离减小量大、T1期U1/PP角小、上颌前部拥挤为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T1期牙根形态异常、上颌前部拥挤、内收前疗程长、T1期牙齿长度长为侧切牙牙根吸收的危险因素.结论前突患者上切牙内收前有一定量的牙根吸收,个别高危患者其牙根吸收状况较严重.我们的研究因素中存在此阶段上切牙牙根吸收相关的因素,但这些因素对于牙根吸收的解释仅为30%左右.

  • 标签: 牙根吸收 上切牙 内收前阶段 危险因素 前突
  • 简介:“粘结牙科学”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窝洞制备的指导原则。现行的窝洞制备的设计方案范围扩展主要是基于龋病病损的范围形状.在可能的情况下会稍稍扩展制成洞缘斜面从而符合微创牙科学的现代理念。各种新型去龋技术不断涌现.比如使用塑料和陶瓷的车针、改良的龋坏显示染色剂、酶促龋坏溶解剂、龋坏选择性的声磨技术、气磨技术和激光消融技术。这些技术都旨在尽可能选择性地去除或帮助去除龋坏感染的组织.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龋坏累及的组织(累及层).从而做到微创治疗。每一种技术都需要一个特定的去龋终点.并会形成不同性质的剩余牙本质基底,因而对粘结方法的接受力也不同。本文综述了去龋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对剩余牙本质组织粘结能力的影响。

  • 标签: 微创牙科学 牙本质龋 去龋 复合体 牙本质界面的粘结力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青少年和成人均角、深覆(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在机理上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治疗前后资料完整的Ⅱ度以上深覆(牙合)均角患者55例,其中25例治疗前平均年龄(14.06±1.26)岁,纳入青少年组;30例平均年龄(28.08±7.21)岁,纳入成人组.样本均减数四颗前磨牙直丝弓技术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定点测量,分析牙齿唇倾度L1-NB,LI-MP,磨牙的伸长TUM-PP,TLM-MP,骨面型ANB,SN-MP,下颌体长度Ar-Gn,下颌升支高度Ar-Go等,探讨两组在矫治机理上的不同.结果青少年组和成人组治疗前后的ANB角和下颌平面角(SN-MP),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青少年组治疗后下颌体长度增大,下颌磨牙伸长,成人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青少年组下前牙唇倾度减小,成人组增加,两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青少年和成人均角深覆(牙合)矫治前后骨面型保持不变,青少年组磨牙升高明显,成人组下前牙唇倾明显.

  • 标签: 深覆(牙合) 均角 拔牙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