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杜甫夔州诗中有大量的夔人风俗人情描写。他说过夔州“形胜有余风土恶”的话,于是有论者据此批评他“只爱四川的自然而不爱四川的人民”。本文对夔州的气候与环境,夔人的种族、好巫信祀的原始宗教崇拜,夔人的“器量窄”和“疏北客”等三个方面辩析了杜甫不喜欢夔州风土人情的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只爱四川的山川而不爱四川人民”的论点。

  • 标签: 夔州诗 杜甫 风俗人情 描写 风土人情 山川
  • 简介:<正>1958年9月,我与大学老师和同学去遥远的西双版纳调查傣族文学。南国的旖旎风光、神秘的原始森林、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傣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优美动人,这一切,对于我是那样的新鲜、有趣、具有无限的诱惑力。直至我回到昆明许久,还时不时回味。1959年4月,我回到大学,预备毕业论文,论题是《西双版纳傣族情歌初论》。那时关于傣族的资料少而难见,于是问道于方国瑜教授。方先生曾经同我在西双版纳相处过,彼此熟悉。他从书橱取出一册书,递给我,说:"它或许对你有帮助。"我见书上印着:水摆夷风土记,姚荷生著,上海大东书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一月初版。

  • 标签: 水摆夷风土记 民间文学作品 姚荷生 旖旎风光 奇风异俗 大学老师
  • 简介:每天早晨,季礼都到新村早餐店吃鼎边糊。这一天,他在店中遇到了熟人阿福。两人对座,边吃边聊,久疏的关系一时又温热起来了。阿福两下子就吃完了。他一边剔牙,一边起身丢给店主十元钱,用拇指往脑后一指,说:“喂!连同我那位老友一起结算。”季礼一听,连忙离桌上前,也递给店主

  • 标签: 店主 人情 拇指 结算 早餐 遇到
  • 简介:  青龙偃月刀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 标签: 乡土人物 人物题
  • 简介:走出“人情”误区──浅析话剧《血亲》李胜英话剧《血亲》故事其实很简单,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偿还人情债──还不清的人情债。不过千万不要以为作者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提醒人们,求人不如求己,千万莫欠人情!那未免太简单、太表面了。看了这个戏,感到起码有三方...

  • 标签: 家庭利益 中国传统道德 家族利益 道德观念 自我价值 商品社会
  • 简介:故乡的院墙大多是用秫秸、麻秆、细木棍夹成的篱笆墙。这篱笆墙的好处很多,夏天里,通风透气,院子里又有遮荫的大槐树,轻风拂过,令人非常惬意。冬天里,阳光穿墙而射,至今觉得家乡冬日里的阳光极灿

  • 标签: 篱笆 院子 大槐树 嫩玉米 人情味 阳光
  • 简介:<正>别林斯基在他著名的论普希金的一组论文里,很有见地地指出,宁静、柔和、深刻的情感是普希金作品的基础,它“富于人情味和人道性”;“人的内在的美和抚慰心灵的人情味”,构成了普希金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他的抒情诗的总色调。同样的亮色在《上尉的女儿》所展示的历史画幅上辉映着。普希金逝世前不久完成的这部中篇历史小说,从侧面描述了一个狼烟蜂起的动乱年

  • 标签: 人性美 农民起义 历史小说 别林斯基 非人性 抒情诗
  • 简介:鸟瞰色彩斑驳流向歧异的新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最为喧哗、最为睿智,因而也最有创新力度的莫过于新时期,创作、理论、批评三军骚动,潮汐滚滚涌来,后浪推前浪,形成最为壮观的电影现象景观。回眸辉煌历程,我们发现无论是战争题材影片还是由“伤痕文学”发端的暴露“文革...

  • 标签: 电影艺术 普遍人性 思想解放运动 人道主义 资产阶级 人性论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人情小说在经历了元明中篇传奇、《金瓶梅》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阶段之后,怎样才能取得突破,这是清代人情小说创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此后的发展状况来看,人情小说作家主要选择了三种途径:1、打破题材畛域,将人情小说题材与其他不同类型的题材交叉在一起使用。比如云封山人的《铁花仙史》,虽属才子佳人小说范围,但又掺入了神异、剑侠内容。2、以人情为依托,却不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见长,而旨在表现作家的思想、学问和才藻。这类小说虽由人情小说演化而来,却与人情小说面貌迥异,已发展成为另一个小说流派——才学小说。如李汝珍的《镜花缘》等。3、选择与《金瓶梅》及才子佳人小说主角品格不同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人物品格不同,必然带来叙述的差异和小说面貌的改变。《红楼梦》即属于这种情况。

  • 标签: 人物品格 《红楼梦》 人情小说 中国 文学评论 古代小说
  • 简介:中国文人虽有济世救民的宏愿,在现实社会却常常难以施展。现实生活的遭遇与心理期待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了中国文人心理的严重失衡,因而产生了浓厚的失意情绪——怀才不遇。这种情绪经历史的积淀,淤化成为一种“文人情结”。《红楼梦》开篇的石头偈“无才可去补苍天,...

  • 标签: 文人情结 林黛玉 曹雪芹 中国文人 《红楼梦》 集体无意识
  • 简介:1968年,王润华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学受业于周策纵先生门下,其时他已有诗集《患病的太阳》和散文集《夜夜在墓影下》行世,显露出不俗的创作天赋。周先生欣赏弟子写诗为文的才华,但又不免对其做学术研究的潜质暗自担忧。然而,他很快就发现其担忧是多余的;第二年,王润华教授仅用了两个学期就完成了《郁达夫在新马和印尼》的硕士论文,展示了他良好的学术研究的禀赋,并从此开始了他的诗人和学者的生涯。3年后,还是在这里,王润华教授从早晨到午夜,以图书馆为家,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司空图的生平及诗学理论》。1973年,他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任教,正式踏上了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不归之途,并以其诗人的才情,澹趣的心境,稳健扎实而不事夸饰的治学作风在唐代诗歌、明清小说、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及世界华人文学等诸多领域,广采博纳,阐幽发微,屡有新见。

  • 标签: 诗人 比较文学 华人文学 夸饰 唐代诗歌 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