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传统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一大特点即是以农为本,一年之中人们总是以农事节律为基本轴心展开各相关活动。就传统上海县而言,以棉花种植周期为基础,在年度时间生活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忙闲交替节奏,即夏秋棉忙、冬春农闲。而在农忙与农闲期内,人们分别会有不同的活动要从事,从而使各项活动以农事活动为核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年度时间轴上。

  • 标签: 乡村民众 年度时间生活 以农为本 上海县
  • 简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拳种之一,过去曾广泛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一带的乡村。清末义和团运动期间,梅花拳一度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在河北省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属于名副其实的"庄稼拳"。近百年来,当地村民不仅注重和热衷于梅花拳的文场、武场修炼,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也借助乡村梅花拳独特的组织管理和运作机制,使其在推行基层村落社区的公益观念、净化社区道德秩序、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梅花拳 北杨庄 文场 公益
  • 简介:婺源其实是个综合之地,很多人弄不清,以为就是太过商业化的李坑,已没有安静气息的地方。很多常规的旅行方式就是住在景德镇,在李坑和晓起“到此一游”打转,什么也没看着,基本节假日就是人挤人。可是,江西的风景真是天然,比起云南毫不逊色,但不知为何,显得零乱和无规划,但因此,倒是多了一些原始的特色。我特别喜欢晓起村。晓起村的结构其实就是个八褂图,依山傍水,风景清丽得脱俗,真的有世外祧源的感觉。晓起的商业氛围还没那么浓,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基本不用去,因为那里最美的是清晨、黄昏还有夜晚。

  • 标签: 婺源 夜场 乡村 旅行方式 商业氛围 商业化
  • 简介: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 标签: 乡村认知 乡村价值 乡村政策 乡村复兴 比较研究
  • 简介:近年来,结论先行、文件梳理、自上而下的党史诉说,渐被史学界中一些中青年学者自觉地疏离甚至摒弃。这些"非主流"学人坚信,史学的魅力乃至使命不是发现和证明人类社会有一条亘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而是呈现和揭示历史的偶然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 标签: 乡村研究 叙事模式 中央决策 中国 记事 批评
  • 简介:从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体验和其他相关研究来看,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是工作条件艰苦,工作繁难,待遇低下;同时还遭受到乡村民众的抵触和乡村士绅的排挤,事实上沦为乡村社会的边缘人;乡村教师普遍心情苦闷,状态低迷,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不高,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定位比较游移。这种生存状况反映出,在国家教育体制、专家精英和乡村社会等外在规约中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其在乡村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是薄弱的,并没有发挥社会所期待的"中心"或"导师"的作用。

  • 标签: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 生存状况
  • 简介:现代历史学研究不单纯是网罗并运用古来的文献材料,更多的是综合前辈研究者们辛苦努力的成果,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回顾相关领域、相关主题的研究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关于宋代乡村研究,篇目浩繁,以笔者之浅薄,实无法遍览论尽.

  • 标签: 乡村研究 宋代 历史学研究 现场 文本 文献材料
  • 简介:青海作为多民族多族群移居地区,多民族历史记忆常常隐含于民间信仰仪式或相关传说当中。许多民族常常以修建神庙、修撰家谱和祭祀仪式等来强化记忆和社群认同。

  • 标签: 青海 乡村社会 民间信仰 历史记忆
  • 简介:一年一度秋风爽,又是红叶烂漫时。金秋是乡村风景最美的季节,大自然在这时呈现出最五彩斑斓的色彩,浓烈地铺陈在齐鲁大地,织就了一幅幅五彩画卷。

  • 标签: 乡村风景 旅游节 山东省 石门 大自然 齐鲁
  • 简介:与黄金邮轮的相遇,犹如与恋人的邂逅,某次偶然,一张绝美的照片,怦然心动的感觉油然而生,此后的念念不忘一直驱使我前往。当飞机跨过湛蓝的天空,登上邮轮,痴迷的程度越发深,原来除了船上舒适美好的环境外,沿途的美景也令人着迷。

  • 标签: 邮轮 黄金 慢生活 境外 美景
  • 简介:如果说不同地区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因地制宜的选择,那么越南下龙湾海上人家的生活方式一定是上帝的恩泽,他们沐浴并享受着海上的日出与日落,与大海朝夕相处,看似漂泊,实则与大海融为了一体。日日夜夜远离世俗的渔家生活,使得他们成为了海的儿女。

  • 标签: 生活方式 下龙湾 海上 民族 大海
  • 简介:社会变革的加速、文化思潮的演进和大众需求的转向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同呈现为当前迫切的问题。本文吸收文化记忆等理论,建立起乡村遗产的"文化记忆-展示-凝视"模型,认为,乡村文化记忆是文化展示的基础,乡村遗产的主题化展示为凝视确立了具体的视觉焦点,文化凝视又以获取文化记忆为旨归。继而,在城市与乡村的结构张力下,本文从主人与客人、实践与表征、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考察了乡村遗产的主体、性质和构成。本文并以鲁西南3个典型村落为例,从记忆符号梳理、展示主题定位和凝视目标强化等方面,构建起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实现路径,提出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型、乡村地方感培育、乡村文化记忆载体化及遗产"展示-凝视"模式等建议。

  • 标签: 乡村文化遗产 文化记忆 文化展示 旅游凝视
  • 简介:城镇化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改变了壮族乡村的社会结构。城镇化一方面带来壮族乡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失衡,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壮族乡村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壮族乡村地区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及教育等手段,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城镇化 壮族乡村 社会结构 变迁 治理
  • 简介:1934年农历新年元宵节(2月19日),蒋介石在江西南昌乐群电影院"总理纪念周集会"上发表演讲《新生活运动之要义》,他倡导的"新生活运动"由此拉开序幕。他说:"我们要改革社会,要复兴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是用武力能成功的,如何才可以成功呢?简单地讲,第一就是要使一般国民具备国民道德,第二就是要使一般国民具备国民知识。

  • 标签: 新生活运动 国民道德 纪念周 宋美龄 生产化 三化
  • 简介:梅花拳作为民间社会的一种武术传统与信仰组织,在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有着长期稳定的传承。梅花拳文场组织形态的自秘性与社会实践的灵活性,是其在乡村社会中的立身之本。作为一种乡村自治方式,它是对中国社会礼治传统的承接与活用,并试图以"在野之礼"的角色对国家政治有所助益,因而能够不断地焕发生机。深描其文化形态与实践运作机制,对于如何在当代国家治理与地方民俗发展之间建立良性的共生互动关系,促进中国礼治传统的合理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间武术 礼治 冀南 梅花拳 文场
  • 简介:晚清时期,由于战乱频发、连年灾荒,广州府官方赈济功能日渐式微。与此同时,该府民间义赈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乡绅、宗族、善堂善会通过设义仓、捐谷、施医赠药、平粜等救助形式,予以自救能力较差的乡民不时之需,构成乡村救济事业中的有力支柱。本文通过考察乡绅、宗族、善堂善会三个主体的赈济活动,对晚清广州府的乡村社会救济进行初探。

  • 标签: 广州府 乡村救济 士绅 宗族善堂善会
  • 简介:长泰置县前,其地名为武安。武安有八景,延续后朝。八景则首推“花县春风”,明教谕方定作诗题《花县春风》,赞道:“桃李花开白间红,山城无处不春风。吹嘘万物均沾化,都在熙熙和气中。”(载清乾隆庚午版《长泰县志》)中国有给各邑选“八景”的文化传统,但一般来说每景都是邑中一处具体所在的景观。长泰把全邑之气象称为一景,有它独到的创意,也说明长泰自古以来,即是一方令邑人自傲的“钟灵毓秀,宜居宜游”之佳域。

  • 标签: 山城 慢生活 感受 文化传统 八景 武安
  • 简介:营村三山国王信仰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民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此时三山国王信仰是宗族整合的中心,族老是信仰和乡村的主导者。改革开放之后,营村三山国王有过三次重修。第一次发生在1988年,是“超自然能力者”(童身)主导下完成的。第二次发生于1997年,在营村干部主导下完成。第三次发生在2006年,由个体富商温贤倡导完成。改革开放后庙宇的三次重修与时局的变化存在着契合关系,表明乡村庙宇(民间信仰)与传统权力格局可能没有大关系,但却与新时期权力格局有着密切联系。

  • 标签: 民间信仰 乡村精英 三山国王 营村
  • 简介:清末以来,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近代康区的城镇空间布局发生较大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本土政治力量与国家力量的消长,汉式民间信仰空间被挤占和挪用,以及藏人传统宗教空间的保留。随着城镇空间布局的变化,以社会教育为主要渠道,面向城镇藏汉民众的社会生活改良举措开展起来。在官府、本土力量和各类民间组织之间关系的调和下,近代康区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的特色通过公共生活中的汉藏关系充分地展现出来。

  • 标签: 康区 公共生活 汉藏关系
  • 简介:邓之诚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著述包含大量关于国计民生、风俗习尚等涉及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对历代社会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展示。他的这一学术取向,深受近代重视研究社会生活的风尚、"新史学"观念、燕京大学的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他从生活方式中寻找时代变迁的轨迹,特别重视从民众的实际生存状况来考察各朝代的盛衰得失。他对社会生活史的编撰,以问题为中心,搜集排比史料,突出所记载的社会事项;他重视考据又不轻视对历史的解读,主张论从史出,不轻下断语,文辞上贵真贵简。他的社会生活史著述,在运用史料、编撰体例和评价史实上都独具一格,为社会生活史研究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邓之诚 社会生活史 历史编撰 新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