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生理学课程线上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偏好,以期为线上教学资源的提供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20年3月至4月,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2018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4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生理学课程授课第一周和第五周分别对学生的线上学习体验和学习偏好进行调查,通过配对秩和检验、配对卡方检验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有140名学生参加了2次调查。学生对线上翻转课堂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3,4)和4(4,4),喜爱度评分均为4(3,4),同一学生的2次调查结果显示,第二次调查的满意度和喜爱度评分比第一次调查的评分均有提高,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513,P=0.012;Z=-2.704,P=0.007)。2次调查中分别有56.4%(79/140)和50.0%(70/140)的学生偏好15分钟短视频,43.6%(61/140)和50.0%(70/140)的学生偏好45分钟长视频,同一学生在2次调查中对不同时长录播课程视频偏好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1,P=0.200);55.7%(78/140)和60.0%(84/140)的学生偏好直播课程,44.3%(62/140)和40.0%(56/140)的学生偏好录播课程,同一学生在2次调查中对不同授课形式偏好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P=0.480)。结论学生对生理学课程线上翻转课堂学习体验良好,对不同时长的录播课程视频、录播课程与直播课程有着不同的学习偏好,线上教学资源的提供和教学方式设计应当兼顾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 标签: 翻转课堂 生理学 在线教学 学习偏好 学习体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BL结合翻转课堂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70名医学本科生,随机分为实验组(34人)和对照组(36人)。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实验组采用TBL结合翻转课堂,即学生以团队形式组内学习、研讨问题,在课堂上汇报、分享答案。期末对两组学生实施统一的闭卷考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实验组学生对TBL结合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和主观感受。组间数据比较采用SPSS 17.0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学生消化生理平均成绩为(5.47±1.02)分,高于对照组的(4.42±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针对实验组共发放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为100%。约82%的学生接受和认可TBL结合翻转课堂,认为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协作精神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结论TBL结合翻转课堂能提高生理学教学效果,该类教学可在医学类专业课程中推广。

  • 标签: 团队学习 翻转课堂 生理学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科教学应用微课堂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我院放射科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在院实习生6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取不同教学模式展开对比观察,以微课堂教学法用于观察组学生,常规教学法用于对照组学生,对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观察。结果:采用微课堂教学法的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结果与阅片成绩考核结果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 标签: 微课堂教学法 影像科教学 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心内科护生护理技能及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实习的护生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6月在实习的32名对护生设为对照组,将2019年6月实习的34名护生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行常规临床带教,观察组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培训。比较两组的护理技能、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及护生对教学培训的满意度。结果培训后观察组护生静脉输液、心电监测、静脉采血、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测、氧气筒吸氧技术、心肺复苏等方面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培训后观察组护生学习意识、学习行为、学习策略、学习评价、人际关系及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总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生对培训安排、培训效果、教学质量、临床知识接受程度等方面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提高心内科护生护理技能及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提高心内科护生学习积极性及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

  • 标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心内科护生 护理技能 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 简介:摘要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专科医师的学习主动性,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逐步开展。本研究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接受规范化培训的18名专科医师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放射科专科医师培训中的设计和实施,采用理论和病例读片出科考试、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结果显示,专科医师理论考试成绩为(86.69±3.20)分、病例读片考试成绩(85.63±2.29)分。专科医师对课程内容的评分为(94.50±2.23)分,对授课教师的评分为(93.11±1.78)分。专科医师对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观感受评分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评分[(17.17±1.43)分]、实际读片能力评分[(17.11±1.37)分](满分均为每项20分)与其理论和病例读片考试成绩均呈正相关(均P<0.05)。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专科医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专科医师的认可,培训效果良好。

  • 标签: 网络学习平台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专科培训医师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青少年学习能力的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西省抽取的767名6~18岁学生(其父母、老师等)进行不同学龄期学习能力等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T检验来分析学龄期儿童学习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767例,发现学习能力和年龄相关,年龄和时间空间知觉、运动能力相关,可能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逐渐发育成熟。同时,研究提示不同性别,对于听觉的理解,会话用语,时间空间知觉,运动能力,社会行为是有显著差异的,可能提示相关大脑区域发育的具有性别的差异性。同时,研究发现BMI对学龄期儿童学习能力的影响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MI青少年的学习能力无明显影响,性别和年龄对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影响。

  • 标签: 学习能力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理论课堂-床边教学一体化"模式,探讨该模式下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方法自2019年7~12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2017级学生86人,采用"理论课堂-床边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评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及结构访谈。结果自主学习能力总分(122.93±18.02)分,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268.97±43.81)分,表明评判性思维精神气质为中性。结论"理论课堂-床边教学一体化"模式可以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实践,激发学生临床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 标签: 理论课堂-床边教学一体化 评判性思维 自主学习能力 护理本科生
  • 作者: 舒晖 吴修铭 冷言冰 毛昂 陈卫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成都医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610500,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 610500,成都医学院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室 610500,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19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 610500,成都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 610500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学习学习效果的视角,构建在线学习资源评价体系对在线课程资源进行评估,为提升在线学习资源的应用成效和建设水平提供合理化建议。方法以成都某医学院在线学习平台中的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在线课程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设计和评分标准,收集课程资源提供、课程资源利用及其学习学习效果相关信息,并按照标准形成评分。结果课程资源学习效果评价的分值为(7.5±0.9)分。不同课程类型在学习效果评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12,P<0.01),其中省级精品网络课程、校级优秀网络课程、校级一般网络课程评分分别为[20(10,23)]分、[17(14,21)]分和[14(5,20)]分。结论提高在线课程资源质量、优化资源利用是推进精品在线学习资源建设和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在线学习资源 成效评价 建设策略 医学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在护士在线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分析揭示自我效能水平与深度学习行为基本现状,同时揭示相关性的影响作用因素。方法:2020年8月-2021年3月期间,将来源于某城市三级甲等医院的480名参与在线学习活动的护士选作为调查对象,借由对成人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评价量表,以及网络深度学习评价量表的运用,针对所有入选护士的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评分指标和网络深度学习评分指标展开定量测定。结果:本组入选护士的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评分指标为(88.56±12.24)分,网络深度学习评分指标为(48.46±6.18)分,学历水平因素、上网技能水平因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因素,是影响制约护士在线学习活动参与过程自我效能感状态,以及网络深度学习行为状态的主要因素。结论:临床护士在参与在线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状态,以及深度学习行为表现状态都留待提升,值得引起广泛关切。

  • 标签: 护士在线学习 自我效能 深度学习 现状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教学组开展了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学习平台在内分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认为采用移动学习模式,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知识记忆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移动教学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问题能及时反馈解决。本院通过内分泌教学组对内分泌课程采用超星学习通APP,期望对未来医学课程移动教育模式的开展提供积极参考。

  • 标签: 内分泌课程教学 学习通APP 移动教学 全程管理
  • 简介:摘 要:目的 就本科实习生学习倦怠与元认知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展开调查,旨在为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护理教育的前沿性发展,打造高质量的护理专业人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在某三甲医院实习的80名2021届本科护理学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具体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大学生元认知能力量表;结果 学习倦怠总分为3.3±0.8分,元认知能力得分为3.6±0.8分,护理本科实习生学习倦怠与元认知能力呈负相关(P

  • 标签: 本科 实习生 学习倦怠 与元认知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运用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法界定学习准备度的概念。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 Pubmed、CINAL、PsycINFO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最终纳入了36篇文献从概念的起源及演变、定义性特征、先决条件、影响因素、结局、同义词与近义词、测评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学习准备度包括三个定义性特征:自我导向性、学习独立性、时间管理性。其先决条件和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年级、教师的支持、职业认同感和自我效能,结局关注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兴趣及效率、自我控制能力。结论 学习准备度逐渐成为护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学习准备度在护理教育学学习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增加,但对学习准备度的概念界定及其影响因素还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明确学习准备度概念有助于学生自我准备性学习,编制有效评价学习准备度的测评工具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 标签: 学习准备度 自主学习
  • 简介:摘要视知觉学习是指通过特定的视知觉任务训练使视觉系统对外界信息感知能力显著提高的方法。视知觉学习具有相对特异性、相对迁移性以及时间属性,在弱视、斜视等眼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视功能检查和改善方面也有新的应用。同时,随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运用,关于视知觉学习的脑区探索也已取得新的进展。现笔者对视知觉学习的发展历程、神经机制、学习方法、功能应用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视知觉学习 发展过程 神经机制 学习方法 功能应用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思想教育对提高学生成绩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影响。方法 对40名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观察其学习成绩变化及学习习惯改变情况。结果 思想教育前后学生学习成绩及格率由52.5%提高到80%(P

  • 标签: 思想教育 学习成绩 学习习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线性回归模型与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行为的预测效能,探讨不同预测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方法以全国6 922名临床医学研究生的调查数据为例,通过自评学习行为量表获得综合得分;在训练集中,分别利用Lasso线性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Bootstrap随机森林、提升树四种监督式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对验证集数据进行预测并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学习行为综合得分为(3.31±0.54),总体达标率为74.02%。在线性回归模型中,年龄、学校级别、学位类型、学习兴趣、压力和满意度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验证集的预测中,线性回归模型的敏感度为0.484,特异度为0.914,准确率为0.801。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各项指标均高于线性回归模型,其中随机森林的提升度最高。结论线性回归模型对研究生学习行为的预测效果良好,机器学习在预测准确性上优于线性回归模型,但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计算效率和可解读性上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学习行为 预测模型 线性回归 机器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学生课堂沉默的现状及其与课堂环境感知的关系,为促进学生发挥课堂主体性作用、实现参与式教学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2020年10月,选择黑龙江省4所医学院校的7 202名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重线性阶层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课堂沉默与课堂环境感知的关系。结果医学院校学生课堂沉默评分为(2.95±0.66)分。课堂沉默与课堂环境感知各维度评分[教师期望(3.77±0.72)分、班级规模(3.05±0.89)分、课堂气氛(2.71±0.80)分、课堂发言(3.06±0.73)分、教学方式(3.14±0.86)分、课程设置(2.23±0.66)分]均呈负相关(r=-0.413~-0.042,P<0.01)。控制人口学变量后,课堂环境感知中的教师期望对课堂沉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034,P<0.01),课堂环境感知的其他维度对医学院校学生课堂沉默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14~-0.043,P<0.01)。结论医学院校学生课堂沉默处于中等水平,课堂沉默水平会受到其感知到的课堂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当营造具有活力的课堂环境,降低课堂沉默水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标签: 医学生 课堂沉默 课堂环境感知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