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基于变量调查(或测量)的共时性、统计学关联及幸存者偏倚等原因,横断研究被认为不能进行因果推断,这是当前的"共识"。本文基于因果思维,借助因果图,首先明确定义真实截面和测量截面,并识别截面概念仅存在于理论的特性。实际横断研究中,测量变量的共时性并不存在,而是无一例外地表现为非共时性时序,其实质上相当于测量变量间互为独立性假设,或不存在有差别错分偏倚。类似于累积病例对照研究和历史性队列研究横断研究均为暴露和结局已存在或发生后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相当于对变量值的历史重建或"考古"。这类研究进行因果推断的共性前提条件之一是,测量变量与其历史变量间必须存在着因果律。测量变量均为真实变量的替代者,测量变量间的时序在因果推断上并不重要。应加强对横断研究分析性角色的认识。

  • 标签: 因果思维 截面 测量时序 因果推断 流行病学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院静脉输液治疗情况进行横断调查,以了解我院当前静脉治疗情况,为持续改进静脉输液治疗质量、规范静脉输液治疗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岳池县人民医院静脉治疗横断调研表》对我院23个临床护理单元床号为单号的患者进行抽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静脉治疗工具的选择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情况。结果 调查当日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481例,采用不同静脉输液工具,其中一次性钢针83例、外周静脉留置针383例、PICC13例、CVC2例;选择不同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其中上肢静脉399例、下肢静脉14例、关节部位30例、小儿头皮静脉17例、其他部位2例。结论 一次性钢针使用情况与钢针零容忍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心静脉导管等普及太慢,应用范围较窄;关节部位穿刺所占比例较高,易造成脱管、外渗/渗出等静脉输液并发症。因此正确合理选择静脉输液工具及穿刺部位还有待通过培训等方式进行提高。

  • 标签: 静脉输液 工具 穿刺部位 横断面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本地区衰弱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干预治疗衰弱提供途径和靶点。方法横断调查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市隆福医院老年科≥60岁住院患者218例。根据衰弱状态将患者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比较两组患者老年综合征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校正t检验及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向后逐步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或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18例患者年龄(73.3±7.5)岁,其中男性92例,女性126例。根据衰弱状态将患者分为衰弱组58例和非衰弱组160例,衰弱发生率26.6%(58/218)。年龄≥75岁衰弱占45.3%(43/95)。与非衰弱患者比较,衰弱组患者年龄大,且合并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躯体活动功能受限、跌倒史、便失禁、尿失禁、营养不良、视听口腔疾病、实体肿瘤、贫血、痴呆、抑郁和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例显著增加,但其血清白蛋白、步速、握力、体质量指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营养不良(OR=20.103,95%CI5.467~73.930,P<0.001)和躯体活动功能受限(躯体功能很差OR=98.149,95%CI19.400~496.557,P<0.001,躯体功能中等差OR=11.974,95%CI2.525~56.775,P=0.002)是衰弱的危险因素。优势握力是衰弱的保护因素(OR=0.903,95%CI0.831~0.981,P=0.016)。结论躯体活动功能受限和营养不良是衰弱的危险因素,改善平衡障碍、步速和5次起坐测试可能是衰弱康复治疗的途径。

  • 标签: 老年人 衰弱 营养不良 躯体活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重度痴呆患者护理依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87例确诊为中重度痴呆患者,记录每例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评估每例患者的中文版护理依赖量表(CDS),记录每例患者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严重认知功能损伤系列量表(SIB-S)、6 min步行试验(6MWT)、功能移动性测试(TUG)、美国康奈尔抑郁量表(CSDD)、淡漠评分(AES-10),以人口变量、MMSE评分、6MWT、TUG评分、CSDD评分、AES-10评分、SIB-S评分作为自变量,以CDS评分作为因变量,做多元线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合并症中位数是2种,6MWT、TUG、MMSE、SIB-S、CSDD、AES-10评分分别为(208.54 ± 74.02) m、(24.56 ± 11.83)分、(12.67 ± 5.47)分、(40.85 ± 7.54)分、(7.92 ± 4.48)分、(25.28 ± 7.23)分,为对CDS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影响因素(B值为-0.67~0.67,P<0.05或0.01)。结论中重度痴呆患者合并症多、身体耐力低下以及抑郁情绪对护理的依赖增加。

  • 标签: 日常生活活动 护理依赖 痴呆 中至重度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1~12月,采用现况调查的研究设计,对某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93份,回收问卷939份,问卷回收率78.7%,其中有效问卷891份,有效回收率为94.9%。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社会支持程度,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GS)评估职业倦怠情况,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探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平均年龄为(27.47±4.22)岁,女性占71.5%(637/891)。职业倦怠总体检出率为46.6%,情绪耗竭、玩世不恭、成就感降低的得分分别为(10.10±3.75)、(6.14±3.43)、(17.91±4.13)分。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未检出职业倦怠为对照,年龄小、工作1~3年、平均睡眠≤6 h、社会支持程度差者更易出现轻度职业倦怠(OR=0.91、0.40、2.25、2.38,P<0.05);女性、过去一年值夜班频率高、平均睡眠≤6 h、社会支持程度差者更易出现中重度职业倦怠(OR=1.59、2.94、4.01、2.40、3.66,P<0.05)。结论应针对不同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职业倦怠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对自贡地区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发病率及特点。研究方法:选取 2018-09-01至 2018-12-31期间于我院体检的 1404人(年龄 18-80岁),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病率及结节性质差异。结果:本次研究中男性 740人,女性 664人,不同年龄段调查对象( <30岁组 225、 31-45岁组 390人、 46-60岁组 496人、 >60岁组 293人),发现女性研究对象中甲状腺结节发病率为 56.7%,男性发病率为 34.6%,女性发病率较男性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 0.05)。且发现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随年龄升高发病率升高。研究同时发现各年龄段甲状腺结节中 TI-RADS分级 4a级以上级别结节所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年龄是甲状腺结节发病的高危因素,各年龄段甲状腺结节中可能恶性结节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自贡地区 甲状腺结节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为未来乳腺癌的诊疗规范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7月到2018年9月对110家乳腺癌年手术量超过200例的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新辅助治疗患者的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治疗方案、疗效评估及相关手术操作的开展等。结果110家医院均已开展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2017年共行新辅助治疗14 550例,占手术治疗乳腺癌患者的17.0%。行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Ⅱ期患者占比<30%的医院有81家;Ⅲ期患者占比>50%的医院有84家。新辅助治疗患者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3 550例(24.4%),HER-2阳性6 024例(41.4%),三阴性4 991例(34.3%)。影响新辅助治疗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延迟手术存在顾虑"和"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后的保乳意愿不强"。53.6%的医院最常用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为蒽环类药物续贯紫杉类药物,42.7%的医院首选蒽环类药物联合紫杉类药物。对于HER-2阳性患者,80.9%的医院会推荐含靶向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案。37.3%的医院将MRI用于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的使用率在20%以下,而42.7%的医院在50%以上。将反复划线、纹身及金属夹植入分别作为新辅助治疗患者肿瘤原发灶及淋巴结首选标记方法的医院分别占60.0%、29.1%和10.9%。87.3%的医院新辅助治疗后患者保乳率低于20%。结论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已在中国大部分医院开展,然而新辅助治疗在可手术乳腺癌中的占比仍然偏低。乳腺癌通过新辅助治疗以完成手术降阶梯的观念未得到广泛推广,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价手段有待进一步规范。

  • 标签: 乳腺肿瘤 新辅助治疗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从个人相关因素、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了解江苏省内居住于社区的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就业情况,从而确定影响其伤后就业的因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脊髓损伤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的潜在方法。方法本研究横断观察性研究,基于国际脊髓损伤(InSCI)社区调查—中国江苏项目,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框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社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总体健康和幸福感评价等方面。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就业相关基本情况,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区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2018年1月至12月,共收集问卷726份,其中541份通过电话访谈、152份通过网络链接以及33份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完成。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在家/外出时是否有人照顾(OR=0.405)、损伤时年龄(OR=0.949)、个人因素(OR=1.068)、活动和参与(OR=1.034)以及环境因素(OR=1.043)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从事带薪职业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居住在社区的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率较低(22.80%),活动受限和环境障碍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全面的康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足够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患者重回工作岗位。

  • 标签: 脊髓损伤 社区调查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就业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可显著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调查全国范围内腹部手术后SSI的发生率,分析其风险因素,为腹部手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研究方法,收集全国68家医院2020年6月1—30日期间所有接受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数据以及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腹部手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30 d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 56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有163例(2.9%)发生SSI,其中器官(腔隙)感染98例(60.1%)、深部切口感染19例(11.7%)、浅部切口感染46例(28.2%)。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为SSI的主要病原菌(22.7%,37/16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792,95% CI:1.194~2.687,P=0.005)、手术部位为小肠(OR=6.911,95% CI:1.846~25.878,P=0.004)、手术时间延长(OR=1.002,95% CI:1.001~1.003,P<0.001)、手术切口等级(污染切口:OR=3.212,95% CI:1.495~6.903,P=0.003;感染切口:OR=11.562,95% CI:3.777~35.391,P<0.001)为S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564,95% CI:0.376~0.846,P=0.006)以及术前白蛋白水平每升高1 g/L(OR=0.920,95% CI:0.888~0.952,P<0.001)为SSI发生的保护因素。与非SSI患者相比,SSI患者术后ICU入住率[26.4%(43/163)比9.5%(514/5 397),χ2 =54.999]和术后30 d病死率[1.84%(3/163)比0.01%(5/5 397),χ2 =33.642]更高,ICU住院时间(中位数:0比0,U=518 414)、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7 d比7 d,U=656 386)和总住院时间(中位数:25 d比12 d,U=648 129)均显著延长,住院费用亦明显增加(中位数:7.1万元比3.9万元,U=557 9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腹部手术后SSI发生率为2.9%。为降低术后SSI的发生,术前应纠正低蛋白血症,选择微创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在围手术期内对高血压、小肠手术以及切口污染较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并加强护理。

  • 标签: 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横断面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山西省三级医院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水平进行调查,为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8月15—21日选取山西省11个市46所三级综合医院及13所专科医院的2 913名新入职护士及其实时带教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自我评价调查问卷对新入职护士进行调查。采用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他人评价调查问卷由新入职护士实时带教老师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最终回收自评有效问卷为2 575份,他评有效问卷2 400份。2 575名新入职护士自评核心能力总分为(154.22±17.15)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素质修养、个人特质、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专业发展;2 400名新入职护士实时带教老师核心能力他评问卷总分为(155.60±20.71)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素质修养、个人特质、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总分自我评价与带教老师评价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西省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专业发展能力亟需加强培养。新入职护士核心能力自我评价与带教老师他评之间存在差异,需重视新入职护士带教老师的选拔与培训工作。

  • 标签: 护士 新入职 核心能力 多中心 调查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进行颈部超声检查的某单位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采集血压等生理、生化指标。将血压指标按连续变量(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和分类变量(是否高血压、血压分级和脉压差四分类)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该人群血压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16名,其中男性321名(44.8%),女性395名(55.2%),高血压和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分别为40.9%(293例)和40.4%(289例)。≥60岁、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腰围增加、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更高(P<0.05)。随着血压分级和脉压差四分类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患病风险呈现增高趋势(Ptrend<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 mmHg使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增加了1.4%(95%CI:1.005~1.024);以非高血压人群为对照组,高血压人群的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增加了62.9%(95%CI:1.146~2.316),其中,女性高血压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患病风险增加106.3%(95%CI:1.242~3.427);以正常血压人群为对照组,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和3级高血压的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了86.8%(95%CI:1.175~2.946)和84.8%(95%CI:1.098~3.110)和119.6%(95%CI:1.165~4.142);以脉压差<60 mmHg(1 mmHg=0.133 kPa)人群为对照组,脉压差≥60 mmHg组的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增加56.2%(95%CI:1.049~2.326),其中女性脉压差≥60 mmHg人群的颈动脉斑块风险增加了73.3%(95%CI:1.007~2.983);以脉压差四分类Q1(≤42 mmHg)人群为对照组,Q3(50~61 mmHg)和Q4(≥62 mmHg)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了92.2%(95%CI:1.173~3.149)和95.0%(95%CI:1.147~3.316)。结论血压和脉压差水平升高与颈动脉斑块患病风险升高相关联,防控血压和脉压差升高可能是防控颈动脉斑块的有效措施之一。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 关联研究 横断面研究
  • 作者: 江秋红 黄欣怡 束礼明 肖素 陈秀慧 洪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东省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广州 510080;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 518107,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 518107,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长沙 41001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广东省重大神经疾病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的触发因素及其与卒中严重程度和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发病2周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触发因素问卷调查将其分为有和无触发因素组,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低NIHSS评分组(≤8分)和高NIHSS评分组(>8分),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触发因素的独立相关因素以及存在触发因素与卒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年龄(63.4±12.8)岁,男性148例(68.2%)。109例患者至少有1个触发因素,常见触发因素为睡眠障碍(46.8%)、感染(18.4%)和漏服药物(1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糖尿病[优势比(odds ratio, OR)2.49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47~4.626;P=0.047]、大动脉粥样硬化(以小血管闭塞作为参照:OR 2.168,95% CI 1.060~4.343;P=0.034)和基线NIHSS评分(以第1四分位数组作为参考,第4四分位数组:OR 2.320,95% CI 1.043~5.162;P=0.039)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触发因素独立相关,存在任何一个触发因素与卒中严重程度独立相关(OR 2.042,95% CI 1.106~3.770;P=0.023)。结论糖尿病及卒中严重程度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触发因素有关,存在触发因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严重程度更重。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调查问卷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灾难应急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152所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在线匿名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一般资料及护士灾难应急知识量表两部分,其中护士灾难应急知识量表包括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职能以及你所需承担的角色、检伤分类、沟通和联络、特殊护理及隔离去污、报告和获取重要资源、生物制剂6个维度,因各维度条目数不一,采用指标值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950份,护士灾难应急知识得分(147.5 ± 33.8)分(指标值73.75%),高于国内常模,处于中等水平;6个维度中,检伤分类知识得分(21.25 ± 5.55)分,指标值(85.00%)最高,生物制剂知识得分(10.21 ± 3.00)分,指标值(68.07%)最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学历、职称、工作岗位、是否参加过大型紧急事件救治、所获应急准备继续教育学分、身份是灾难应急知识得分的重要影响因素(t值为-4.107~12.376,P<0.01)。结论我国部分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对于灾难应急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总体知识水平不高,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不断完善灾难护理核心胜任力框架,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推行在理论教育基础上的模拟培训,鼓励参加大型救灾活动,提高护士灾难应急知识水平。

  • 标签: 灾难护理 应急知识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民营医院静脉治疗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提升静脉治疗水平。方法 根据中国静脉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调查,通过自行设计调查表、拍摄输液导管状况照片,对输液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输液工具选择头皮钢针占 8%,穿刺部位选择合格率 89%,输液连接合格率 45%,导管固定与维护符合率 75% ,输液并发症 11.8% 。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院在输液工具的选择、输液穿刺部位的选择、敷料固定与维护、导管固定与维护、输液连接、输液并发症等方面还需提高,护理管理者应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整改,落实 «静脉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和 «2016版静脉治疗实践标准 »,不断提高民营医院的静脉治疗水平,迅速缩少与公立医院静疗水平差距。

  • 标签: 静脉治疗 横断面调研 护理管理 民营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长沙市3~6岁学龄前儿童足姿指数(foot posture index,FPI)随生长发育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城区(5个区)按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挑选10所幼儿园(每个区抽取2所幼儿园),选取500位年龄在3~6岁的儿童。排除外观行走步态异常、有足部畸形;神经、骨骼、肌肉系统疾病;近半年内有下肢或脊柱骨折、手术史,踝部急、慢性损伤病史及有难产史的儿童。最终453名3~6岁学龄前儿童(男童260名和女童193名)纳入研究,年龄中位数为4.7岁。采用足姿指数操作者使用手册(foot posture index-6 items operator's manual,FPI-6)对受试儿童足部进行FPI测量。FPI由6项评分指标的评分代数相加所得,其中单侧足FPI值为2次测量平均值,记左足FPI平均值为LFPI,右足FPI平均值为RFPI,双侧足FPI平均值为TFPI。LFPI、RFPI、TFPI的取值范围均在(-12~+12)之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LFPI、RFPI分型间的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及多重比较进行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体重、BMI与LFPI、RFPI的相关性。结果TFPI中位值为3(2,5),LFPI中位值为3(2,4.5),RFPI中位值为4(2,5)。最多见的足姿类型是正常足型(366例)和扁平或有旋前倾向的足型(71例)。RFPI分型与性别间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6,P=0.039)。年龄与LFPI (H=4.787,P=0.568)、RFPI (H=3.988,P=0.670)分型之间的总体分布位置相同。体重与LFPI、RFPI之间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76、0.078)。BMI分级与LFPI分型之间总体分布位置不全相同(H=9.841,P=0.020)。就左足而言,对BMI进行多重比较发现,消瘦组LFPI与正常组、超重组之间的总体分布位置不同(α'值分别为0.002和0.005)。结论FPI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趋势,RFPI分型受性别影响,LFPI分型受BMI分级的影响。

  • 标签: 学龄前期 体重指数 足姿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厦门市梧村社区小学生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免疫接种情况,为本地区乙型肝炎综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厦门梧村社区三小学共2 722名小学生进行普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6个月后统计免疫接种情况。结果HBsAg阳性率为2.8%,HBsAb阳性率为28.4%,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年龄6~7岁组明显高于≥10岁组。三小学中梧村小学乙型肝炎感染率最高,实验二小感染率最低。共发现HBV"小三阳"51例,梧村小学共23例(45%),HBV"大三阳"0例。所有小学生于出生后0、1、6个月全部接种三针次乙型肝炎疫苗,目前高抗体梯度7人(0.3%),低抗体滴度766人(28.1%)。6月后梧村、实验、东埔三小学实际免疫接种率分别为28.67%、62.33%、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9,P<0.01)。结论厦门梧村社区小学生具有HBsAg阳性率低,但保护性抗体HBsAb阳性率、抗体滴度及总体免疫接种率低等特点,且HBsAb的血浆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所有HbsAg阴性及HBsAb抗体滴度低的小学生应再次免疫接种,尤其是大年龄组小学生,对提高厦门市地区对小学生乙型肝炎防控意义重大。

  • 标签: HBV感染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小学生 社区 免疫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辽宁省大连市与沈阳市两所三甲医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诊疗情况,为大连及沈阳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选2015年1—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辽宁省人民医院6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人群基本特征、骨折发生部位、发生骨折部位数目、骨折次数、骨质疏松诊疗以及骨质疏松骨折二级预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两所医院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P = 0.00)。骨折好发部位顺次为髋部、脊柱、尺桡骨远端、肱骨近端,依次为38.26%(295/771)、34.63%(267/771)、9.34%(72/771)、5.71%(44/771)。发生再次骨折为10.89%(84/77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院诊断骨质疏松症为13.88%(107/771);在院期间针对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为24.64%(190/771);出院医嘱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为18.81%(145/771)。仅0.65%(5/771)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院期间及出院医嘱中既诊断骨质疏松症又给予基础治疗(维生素D3及钙剂)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结论大连及沈阳地区两所三甲医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构成比、药物治疗构成比及出院医嘱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构成比普遍偏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二级预防工作普遍没有被重视,防治形势严峻。

  • 标签: 老年人 骨质疏松性骨折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Chiari畸形Ⅰ型(Chiari malformation typeⅠ, CMI)伴脊柱侧凸患者影像学特征的自然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CMI伴脊柱侧凸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 10岁)、青少年组(11~18岁)和成人组(≥19岁)。将脊柱侧凸弯型分为典型弯和非典型弯,记录各组患者的脊柱侧凸弯型分布情况;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以及在MRI上测量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及脊髓空洞的类型。三组间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组(10例)、青少年组(44例)和成人组(26例)典型弯发生率分别为70.0%、、84.1%和50.0%(χ2=14.766,P=0.141),非典型弯为30.0%、15.9%和50.0%(χ2=2.654,P=0.265),三组CMI患者脊柱侧凸弯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位参数中主弯Cobb角(F=16.751,P< 0.001)、主弯柔韧性(F=3.285,P=0.044)、次弯Cobb角(F=9.805,P<0.001)和冠状面平衡(F=5.249,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主弯和次弯Cobb角亦增加,主弯的柔韧性下降;三组间冠状面平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青少年组冠状面平衡数值低于其他两组。矢状位参数中胸椎后凸角(F=4.324,P=0.017)、腰椎前凸角(F=4.590,P=0.013)、骨盆入射角(F=5.501,P=0.006)和骨盆倾斜角(F=3.220,P=0.045)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矢状位参数均明显增加,侧凸畸形加重。MRI显示越年轻的患者,高级别的小脑扁桃体下疝(χ2=18.479,P< 0.001)和膨胀型脊髓空洞(χ2=23.074,,P=0.003)的比例越高。结论Chiari畸形Ⅰ型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主弯Cobb角明显进展而柔韧性降低,提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降低手术风险。年长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程度优于年轻患者,提示可能存在自发性缓解。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脊柱侧凸 脊髓空洞症 年龄因素 横断面研究
  • 作者: 詹淑华 杨智彬 苏慧勇 匡崇书 李国伦 申恩瑞 马万红 马世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01期
  • 机构:650223 昆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感染科;650500 昆明市,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院;624000 马尔康,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呼吸科,653100 玉溪市,玉溪市人民医院感染科,671000 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感染科,677000 临沧市,临沧市人民医院感染科,661600 开远,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六医院感染科,654300 建水县,建水县人民医院感染科,650223 昆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感染科;650500 昆明市,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云南省从事结核病诊疗的医务人员对结核病患者筛查和监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HBV/HCV)感染的认知。方法调查对象为云南省全部16个州、市综合医院中从事结核病诊疗的医务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他们对抗结核治疗或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对肝炎病毒筛查和管理的决定。结果共发出问卷1 000份,回收问卷942份,剔除无效问卷52份。合格的890份问卷分别来自21家三级综合医院和64家二级综合医院。在抗结核治疗前,医务人员对抗-HCV筛查的比例(48.8%,434/890)低于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筛查的比例(70.7%、629/890,χ2= 88.805、P <0.001)。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对抗-HCV筛查的比例(72.1%,642/890)也低于对HBsAg筛查的比例(75.6%,673/8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794、P= 0.094)。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提示: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医务人员所在的科室类别和职称是筛查抗HCV的独立的影响因素,其中来自感染科(OR = 1.834、95%CI:1.342~2.505、P = 0.001)及高级职称(OR= 1.745、95%CI:1.115~2.731、P = 0.015)医务人员的诊疗认知优于非感染科及非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在医院等级、科室类别和职称是筛查HBsAg的影响因素,其中来自三级医院(OR= 1.735、95%CI:1.233~2.441、P= 0.002)、感染科(OR= 1.567、95%CI:1.133~2.167、P = 0.007)及高级职称(OR= 1.786、95%CI:1.104~2.888、P= 0.018)医务人员的诊疗认知优于二级医院、非感染科及非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医院等级和科室类别是医务人员对结核合并HCV感染者监测HCV RNA的影响因素,其中三级医院(OR= 1.898、95%CI:1.285~2.802、P= 0.001)、感染科(OR= 2.039、95%CI:1.391~2.988、P <0.001)医务人员的诊疗认知优于二级医院及非感染科医务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院等级、科室类别和职称为医务人员对结核合并HBV感染监测HBV DNA的影响因素,其中三级医院(OR= 2.019、95%CI:1.385~2.943、P <0.001)、感染科(OR= 2.269、95%CI:1.573~3.275、P <0.001)和高级职称(OR= 2.435、95%CI:1.373~4.320、P = 0.002)医务人员的诊疗认知优于二级医院、非感染科和非高级职称医务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事结核病诊疗的医务人员对于结核病患者筛查和监测肝炎病毒认知差异较大,加强指导和培训将有益于提升医务人员对结核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认知,以降低肝功能损伤的发生。

  • 标签: 医务人员 结核病 肝炎病毒,乙型 肝炎病毒,丙型 认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