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后踝骨折固定手术中不同方式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81例后踝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后内侧治疗)与B组(40例,后外侧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踝关节功能、并发症。结果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显著短于B组(P<0.05),术中失血量、X线暴露次数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A组不良事件出现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相较于后外侧,后踝骨折固定手术中后内侧可缩短手术时间与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失血量与X线暴露次数、不良事件,在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上与后外侧方式效果相当。

  • 标签: 后踝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时采取不同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的3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接受手术,随机分为使用传统后外侧的对照组(n=16)和采用微创前外侧的观察组(n=1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前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干不同部位骨折的手术选择。方法回顾2003年5月~2010年8月间,对于肱骨干骨折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即肱骨干上段骨折采用传统的前外侧、肱骨干中段骨折采用前内侧、肱骨下段采用后正中。统计病例169例,其中上段骨折采用传统前外侧42例不做比较,我们主要对中、下段骨折手术治疗的127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桡神经对手术操作影响率对比分析。结果对肱骨中段采用前内侧及下段行后侧较传统前外侧手术具有明显地优越性,手术时间大大缩短,术中出血量也明显减少,桡神经对手术操作影响率减小。结论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可较好的显露肱骨下段、前内侧能满意的显露肱骨中段、前外侧能很好的显露肱骨上段,而且相应部位肱骨光滑平直能对骨折进行妥善固定,三切口均绕开桡神经使手术操作更加容易,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肱骨骨折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髋臼骨折22例,手术采用Kocher—Langenbeck切口8例,Smith—Petersen切口4例,髂腹股沟切口6例,扩大的Smith—Petersen切口2例,前后联合切口2例。结果22例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28个月)。根据Maria的复位标准:解剖复位15例,良3例,差4例,复位优良率为81.8%(18/22),根据MerledAubigne的临床评定标准:解剖复位者疗效优良率为13/15,复位良者2/3,复位差者1/4。结论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是决定临床手术疗效的关键,正确选择切口、正确放置钢板和置入螺钉,是提高复位质量的关键。

  • 标签: 髋臼 骨折 内固定器 手术
  • 简介:摘要总结了139例不同手术食管癌的护理,为制定各种手术的食管癌护理常规提供依据。

  • 标签: 食管癌 手术入路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Judet—Letournel分型系统在不同髋臼横行骨折手术选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共13例横行骨折患者,其中B1.1型2例,B1.2型4例,B1.3型7例;修正因子a1有4例,a2有2例,aL3有5例,a4有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采用髂腹股沟的有3例,Koeher—Langenbeek有6例,前后联合有4例。术后通过Matta’s标准评分评价影像学结果,用改良Merled’Aubigne评分评估临床结果。结果平均32个月随访证实本组患者所有的骨折达到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3周。解剖学复位7例,复位欠佳4例,复位差2例。修正因子a1/a2患者中解剖学复位83.3%,修正因子a3/a4患者为28.6%。临床评分平均15.3,9例(69.2%)满意;4例(30.8%)不满意。7例解剖学复位者临床效果满意。结论髋臼横行骨折手术的选择取决于横行骨折的水平及倾斜度、移位程度和旋转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后壁骨折。改良Judet—Letournel分类结合了传统髋臼解剖学分类和AO分型在预后评估上的优点,对于髋臼横行骨折手术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甲状腺疾病患者采用不同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76例,按照双盲法对患者分组,设定其中38例为参照组并采用胸乳方式施术,其余38例作为研究组则采用完全乳晕方式施术,比较对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各项手术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术后的疼痛评分,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甲状腺疾病患者采用完全乳晕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更好,可以更快为患者完成手术,减轻对患者的损伤,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从而促使患者术后更快的恢复。

  • 标签: 甲状腺疾病 完全乳晕入路 胸乳入路 术后疼痛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眼眶肿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眼眶肿瘤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A组(外侧开眶术组)和B组(内外侧联合开眶术组)各3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肿瘤残留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视力水平及生活质量随着随访时间推移,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均可提高眼眶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需结合患者自身疾病类型选取手术方式

  • 标签: []眼眶肿瘤 外侧开眶术 内外侧联合开眶术 生活质量 视力评分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分析不同方式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给予对照组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给予观察组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并对两组的脊髓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发生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标签: 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用于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价值。方法:2021年5月-2022年5月本科接诊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72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跗骨窦小切口手术,对照组行骨外侧L型切口手术治疗。对比NPY水平等指标。结果:关于NPY水平,术后: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低(P<0.05)。关于AOFAS评分,术后: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用跗骨窦小切口手术,足部功能改善更加明显,术后NPY水平也更低。

  • 标签: 跟骨关节内骨折NPY 不同入路方式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下假体隆乳术的术后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长沙雅美医疗美容医院美容外科收治隆乳患者211例(年龄18~52岁,平均)。根据手术将患者分为腋窝组、乳晕组、乳房下皱襞组,对3个组患者术后疼痛、切口瘢痕、引流量及其他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乳晕组与乳房下皱襞组患者术后5 d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明显优于腋窝组(F=70.93,P<0.05),且术后引流量低于腋窝组,3个组患者术后瘢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房下皱襞组乳头乳晕感觉障碍发生少。结论乳房下皱襞假体隆乳具有切口隐蔽、手术时间短、直视操作、疼痛较轻、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乳房 隆乳术 腋窝入路 乳晕入路 乳房下皱襞入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和传统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及观察组(43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根治术,观察组患者接受taTME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6~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及恢复指标、根治性指标(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并发症情况;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结果87例直肠癌患者均获得随访结果,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为6~12个月;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根治性指标、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LAR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aTME治疗直肠癌安全可行,根治效果与传统根治术相似,更利于改善患者肛门功能、促进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少。

  • 标签: 直肠癌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根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点、额下外科切除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临床疗效。方法翼点组经翼点实施相应治疗,额下组经额下实施相应治疗。记录两组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改善情况、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额下组完全切除率(85.19%)显著高于对照组(59.26%)(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14.81%、18.52%;术后两组视力均较之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术后视力改善效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切除鞍结节脑膜瘤均可获得满意预后,但额下完全切除率更高。

  • 标签: 鞍结节脑膜瘤 不同入路方式 切除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和研究显微外科手术不同方式在脑膜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脑膜瘤手术患者62例,按手术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翼点;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前纵裂,将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肿瘤手术切除有效率相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经前纵裂方法应用于脑膜瘤手术治疗中,其在保证肿瘤有效切除同时,避免或减少了对脑部正常组织损伤,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经前纵裂入路 翼点入路 脑膜瘤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切除的手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残障率.方法对14例海绵窦内肿瘤行硬膜下切除5例,行硬膜外切除9例,比较两种的方法及疗效.结果行硬膜下者中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行硬膜外者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其中1例完全恢复.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及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手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有效提高全切率,降低残障率.

  • 标签: 海绵窦 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 简介:目的评价前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常规切口手术在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同病因所致需行全髋置换的患者29例,随即分成前外侧小切口手术组17例,后外侧传统切口手术组12例,评价两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髋关节评分等方面。结果两组间比较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髋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传统切口手术的选择在全髋置换术后短期疗效上无明显差异。

  • 标签: 髋关节 关节置换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肱骨髁间骨折的病患采用不同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病患9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5例。实验组病患采用尺骨鹰嘴截骨术的手术进行治疗,而常规组病患则采用肱三头肌两侧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病患手术后的效果进行分析,并观察病患肘关节的恢复情况。结果经过对比发现实验组病患平均的手术时间为(92.38±13.66)分钟,在手术中的出血量为(91.45±21.44)毫升,常规组病患平均的手术时间为(134.36±3.14)分钟,在手术中的出血量为(119.27±25.78)毫升,实验组病患的平均手术时间和手术中的出血量要明显少于常规组病患,而实验组病患的肘关节评分也要明显高于常规组病患((P<0.05)。结论采用尺骨鹰嘴截骨的手术对肱骨髁间骨折病患进行治疗其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并且手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肱骨髁间骨折 手术入路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治疗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6月52例三踝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前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年VA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不同入路 三踝骨折 临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