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认知语用是在认知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对语言使用的语用知识系统、交际语境中语言的心理结构和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认知语用这一术语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使用,但Kasher(1989)认为,语用的认知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早期语用的认知研究主要局限于理性原则(Rationalityprinciple)、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参照的认知语用分析(Ariel1990,1994)、语用习得的语言与心理研究(Carroll1986)、言语理解与产生(Clark1979)、语言使用的神经心理分析(Gardneretal.1983)等。特别是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西方语用学界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有人认为,正是以关联理论为中心的语用才被称为认知语用

  • 标签: 认知语用学 语用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 20世纪70年代 语言使用
  • 简介:[目的/意义]2014年,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了雷汉卿、胡翠月翻译的韩国学者李炳官、金铉哲、李圭甲、金爱英、朴圣镐五位教授共同撰写的《中国史》.这部书是目前国外学者所撰写的关于中国史的通论性著作和教材.本文分析该书的价值,为语言、汉学领域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与国内同类著作和教材的比较,从多个角度对该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结论]李炳官等撰写的《中国史》一书学术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方法有所创新,主要包括编写体例的创新、教材特征鲜明、列表和比较等新方法的运用;二是成果介绍涉及面广,补充了一些国内同类著作中较少提及的内容,对台湾、香港以及国外的研究成果较为关注,论及一些被国内著作所忽略的语言学家或语言著作;三是对语言学家和语言学成果的评价较为中肯,能够立场鲜明地指出其优缺点;四是具有学术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该书的研究具有前瞻性,指出中国史研究的有关课题,同时有些章节的设计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 标签: 《中国语言学史》 语言学 汉学 韩国 李炳官 书评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变迁,各国家、民族的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韩国语为例,韩国语中的汉字词,从形态、音韵、词义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韩国语汉字词与现代汉语特征及词义上存在着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差异,两国汉字词基本上可分为同形同义语、同形异义语、同义异形语三种形态。本文旨在把韩国语中的汉字词与现代汉语词汇在词义方面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为韩国语教与学提供有效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汉字词 同形同义语 同形异义语 同义异形语
  • 简介:文章认为当前我国语言科学的发展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语言科学要重视加强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的建构。通过反思中国现代语言发展的历程,分析语言学理论研究的现状,文章阐述了立足汉语汉字实际建构中国言学理论体系的必要性。文章论述了汉字研究对中国言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意义,认为中国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要注意汉字汉语研究的融汇贯通,要把汉字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尤其要重视推进文字学理论的创新。

  • 标签: 汉字 汉语 文字学 语言学 理论体系
  • 简介: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快速,国家交流日益争增多。外国语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中提出我国外国语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在进行外国语研究的过程当中要以充实理论研究,提高实践研究价值为原则,同时也要立足整体,拒绝片面化的研究,并与汉语的研究学者多沟通交流的建议,以期能够助力我国外国语的研究工作。

  • 标签: 外国语言研究 语言体系 语言理论
  • 简介:会话分析是HarveySacks、EmanuelSchegloff和GailJefferson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一种研究社会交际的定性的、经验的、归纳式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识别、描写、解释交际者用来完成社会行为的有序且重复出现的方式方法或会话常规"。

  • 标签: 会话分析 语用学研究 社会交际 六十年代 社会行为 归纳式
  • 简介:探析现今我国"司法机关"概念的内涵,有必要追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下有关"司法机关"立法概念使用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苏维埃政权时期,基于审检合一的机关设置模式,法院系统曾经使用"司法机关"概念。自《人民政府组织法》及"五四宪法"后,在我国宪法体制架构中,"司法机关"概念被弃用。1978年之后,"司法机关"概念在立法实践中重新出现,但实践运用中却呈现出概念指向模糊等问题。"审判机关"概念使用的选择经过了我国立宪者严肃的讨论与考量,反映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我国审判基础理念——人民审判理念。

  • 标签: 司法机关 审判机关 概念史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颜色词选用是戴望舒诗歌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颜色词的搭配使用和颜色词的不同构词形式,戴望舒塑造了绚丽多彩的诗歌世界,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个人情緒和社会共情.认知世界是戴望舒创作过程中产出的主要来源范围,隐喻内涵是戴望舒在含蓄凝练的诗歌语言中隐藏的思想情感和深层内涵,从认知世界到隐喻内涵的映射过程即为戴望舒诗歌产出和理解的心理过程,并最终完成了戴望舒诗歌创作和接受的交际互动过程.

  • 标签: 戴望舒诗歌 颜色词 认知 隐喻 交际互动
  • 简介:文章以话题歧义(句)为研究对象,首先讨论话题歧义句的类型,分析其歧义形成之原因,继而考察对话题歧义句的解读。由于一般语言模式,如形式主义的生成语法,难以充分解释话题歧义(句)的生成和推导,文章拟借用新兴跨学科词汇—构式语用,给予其较新的阐释:话题歧义是汉语的特色话语手段,意在获取特殊语用修辞效果,受话人对此类话语的成功解读不仅依靠语境信息,还需要其语用语言能力、社会语用能力和语用修辞能力的互动性调用。

  • 标签: 话题歧义句 生成语法 词汇—构式语用学 解歧 语用修辞效果
  • 简介:摘要韩国俗谈是韩国民间自古以口语形式流传下来的语言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体现了韩民族的文化特点。中韩关系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对韩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国俗谈在接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特性、语言风格。以文化语言的视角分析韩国俗谈的特点,探讨其翻译技巧,对于研究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韩语俗谈,文化语言学,翻译技巧
  • 简介:作为一门综合学科,翻译教学需结合多学科的知识背景,还需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当前,语用的研究已取得不小的成就,因此从跨文化语用的视域下,进行高校翻译教学的研究非常热。文章笔者首先以商务英语为例分析跨文化语用视域下英语语言的特点,接着从跨文化语用视域下对翻译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文章引起高校翻译教师对从跨文化语用视域下进行翻译教学的重视,并且为翻译教学的开展建言献策。

  • 标签: 跨文化 语用学 翻译教学 研究
  • 简介:语用关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在语用视域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及其他民族交往过程中进行的语码转换,与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属性关系密切,这些属性是其身份构建与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语码转换在民族内交际、民-汉交际、民-民交际、多民族交际中的不同作用,对于民族身份的构建和民族身份的认同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 标签: 语码转换 维吾尔语 汉语 身份构建 身份认同
  • 简介:随着韩流的影响,近几年很多同学选择去韩国留学。无论对国内还是对赴韩留学的韩国语学习者来说,在发音、语法、时制等方面学习起来都非常困难。由于韩国语属于添加语(AgglutinativeLanguage.),而中国属于孤立语,这就使韩国语学习者在表达时制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本论文以时制为中心,对韩国语中国的过去时制表现进行比较,并对韩国语学习者在运用过去时制时发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并针对这种错误探索与过去时制有关的教育方案。

  • 标签: 韩国语时制 中国语时制 韩国语学习者 错误分析 教育方案
  • 简介:人际语用研究多关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不礼貌,往往忽视虚假不礼貌现象。作者结合语料分析了虚假不礼貌环境下强势身份、情感身份以及显著身份的构建过程,以期为身份研究提供新的导向。

  • 标签: 虚假不礼貌 身份构建 人际语用
  • 简介:曹志耘主编的《中国言文化典藏》丛书对方言文化的保存有一个新的理念,即把方言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一起保存。为此,丛书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构架,同时也对方言及相关的文化进行了特殊的安排和处理,这就使方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也为方言文化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方言 文化 传承 探索
  • 简介:摘要为了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是否在语音层面上存在语用失误,作者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普遍在语音层面存在语用失误。作者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的注意,并且涌现出更多的有关语音上的语用失误研究。

  • 标签: 语用失误 英语学习者 语音
  • 简介: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理解”的最终目标是“运用”语言来达成自己的表达目标,“理解”的效益和程度也需要借助于“表达”的方式来进行检验。本文提出要聚焦言语形式,丰富表达手段;拓展未尽之言,开掘语言内涵;对话共振话题,促发想象发展;洞察构思智慧,学会布局策略,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 标签: 聚焦形式 开掘内涵 促发想象 强化训练
  • 简介:摘要目前,中国英语习得者语用能力普遍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此文章将重点放在中国英语习得者请求言语行为语用能力的研究上。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共71名研一学生,并将其分为两组来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中国学生英语习得请求言语行为中经常使用的策略有哪些,最常使用的策略是什么;第二,中国英语习得者请求言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母语的影响。对于中国学生英语习得语用水平整体不高的原因做了一些解释,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给了一些建议。

  • 标签: 英语习得 请求言语行为 语用能力
  • 简介:综合关系治理的研究和"关系"的内涵,提出中国组织内关系治理是通过人际关系的互惠义务和情感实现彼此约束、激励行为,以达到组织治理经济性目标(降低交易成本)或家庭性目标(和谐)的非正式治理方式。然后,通过扎根方法提出关系治理的二阶五因素模型,其中,结构规定包含集权程度和特异性知识两个因素;关系性规则包含人情往来、人际信任和关系权威3个因素。最后,对关系治理测量量表进行了实证检验,为后续研究提供结构清晰的测量工具。

  • 标签: 关系治理 本土文化 结构与测量 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