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肱动脉与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并发症,优选子宫动脉栓塞的最佳穿刺路径。方法观察80例子宫动脉栓塞术的穿刺部位并发症及手术效果,分析穿刺点并发症、手术疗效,术后恢复时间。结果两种路径手术效果一样,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肱动脉穿刺术后包扎时间短,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小,病员的就医感受更好。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中,肱动脉穿刺优于股动脉穿刺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肱动脉 股动脉 动脉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再入院冠脉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本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诊治的急性心梗行PCI术后再住院患者52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对比患者两次住院治疗期间的血脂指标和冠脉造影特点差异。结果与第一次入院相比,患者的单支血管病变占比更高,而多支血管病变占比降低;患者再入院时间集中在出院1个月以内,占比为46.15%,其次是出院后12~14个月,占比为23.08%;患者再次入院后血糖、LDL-C、HDL-C、TG、TC大多数有所下降;在逐渐对比中随着患者病变血管数量的增多个指标水平呈现递增趋势。结论急性心梗患者容易在PCI术后容易在一个月左右发生不良症状,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大部分再住院患者由原本的非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病变所引发。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再入院患者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动脉压迫器对经皮股动脉穿刺血管造影术患者减少局部穿刺点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12月到2018年10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当中选取77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观察与分析对象,对这77例患者术后实施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分析这77例患者的局部穿刺点的并发症和不适反应发生率。结果在本次的临床试验研究当中,在77例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09%;在不适反应方面,不适反应的发生率为11.69%。结论采用动脉压迫器对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进行压迫干预后,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不适发生率和局部穿刺点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皮股动脉穿刺脑血管造影术 动脉压迫器 局部穿刺点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肝癌经皮穿刺动脉栓塞化疗的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经皮穿刺动脉栓塞化疗患者计 31 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治疗与护理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 6~8 周复查,经 B 超与 CT 可发现,患者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甲胎蛋白水平降低,患者精神状态改善,症状好转。结论:对经皮穿刺动脉栓塞化疗患者加强护理工作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癌 经皮穿刺肝动脉栓塞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各个年龄的小儿静脉注射留置针位置和时长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在收治的不同年龄住院患儿共计5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年龄患儿的静脉留置针部位和留置时间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患儿的留置针穿刺点有所不同,新生儿和婴儿以头部静脉穿刺为主,3岁以上患儿则以四肢血管为主。学龄儿的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婴幼儿最短。结论新生儿和婴儿均应该选择头部作为留置部位,幼儿可选择四肢作为穿刺点,临床中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适宜的静脉作为穿刺点,以便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控制在最佳时间

  • 标签: 穿刺 静脉留置针 护理 患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当前临床对于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通常选择介入治疗,这种方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治疗效果明显等。而桡动脉的介入治疗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优化。本次主要对桡动脉的压迫止血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优点和缺点,找出有效的护理方式,降低患者的并发症。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 -2018年 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 30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置入动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桡动脉穿刺 冠心病治疗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实验组采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置入动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置入支架数、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相当,经皮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桡动脉穿刺 冠心病治疗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探析探讨“一站式”出入院流程应用于消化内科出入院环节中的影响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各个年龄的小儿静脉注射留置针位置和时长之间的联系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在收治的不同年龄住院患儿共计5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年龄患儿的静脉留置针部位和留置时间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患儿的留置针穿刺点有所不同,新生儿和婴儿以头部静脉穿刺为主,3岁以上患儿则以四肢血管为主。学龄儿的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婴幼儿最短。结论新生儿和婴儿均应该选择头部作为留置部位,幼儿可选择四肢作为穿刺点,临床中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选择适宜的静脉作为穿刺点,以便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控制在最佳时间

  • 标签: 穿刺 静脉留置针 护理 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肿瘤患者实施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时在“边缘时间”内的安全护理进行探究,以提高患者安全与护理质量。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5例,采用边缘时间安全护理;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观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实施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术时“边缘时间”的安全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及投诉。

  • 标签: 肿瘤患者 动脉灌注化疗 动脉栓塞 边缘时间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策略在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行介入手术治疗的36例脑动脉瘤病例(2015年4月—2018年6月),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介入术后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介入术后应用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策略,比较S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S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实施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策略,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使其感到更加满意。

  • 标签: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时间理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壳聚糖止血海绵与人工徒手按压对经股动脉途径穿刺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止血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人工徒手按压止血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壳聚糖止血海绵止血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疼痛与舒适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以及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穿刺点疼痛评分与腰酸背痛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舒适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穿刺部位以及周围的血管最小内径与血流峰速度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假性动脉瘤与血栓。结论壳聚糖止血海绵对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的止血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止血与制动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与舒适度,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壳聚糖 止血海绵 人工徒手按压 股动脉穿刺 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