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心肌桥及其相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已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分析患者心肌桥厚度、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80例患者中,29例(69处)患者存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纵深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平均厚度为(3.16±1.24)mm,舒张期壁冠状动脉管腔轻度狭窄15处,中度狭窄5处,收缩期轻度狭窄6处,中度狭窄10处,重度狭窄4处。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准确测量出心肌桥厚度,通过重建技术可对其狭窄程度进行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 标签: 心肌桥 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成功率的提升方式。方法根据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的150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来分析,将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有75例患者,对照组使用的是传统检查方式,实验组使用的是改进后的检查方式,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经过改进之后,患者的检查率显著提升,重复检查几率和放弃检查的人数均下降,没有出现检查失败的病例。结论强化检查前护理以及临床沟通,强化检查中护理和人文关怀,均能够让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成功率提升,我国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7)[(Ang(1-7)]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ACS患者134例,同时选取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AngⅡ、Ang(1-7)水平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ACS各分型组间上述指标差异,评价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上述指标与ACS的相关性。结果AngⅡ、Ang(1-7)与cTnI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AngⅡ、Ang(1-7)与cTnI呈正相关(P〈0.01),AngⅡ、Ang(1-7)及cTnI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均具有诊断价值(P〈0.01),cTnI尤为显著,进一步绘制ROC曲线提示AngⅡ、Ang(1-7)及cTnI诊断界值分别为:51.23pg/ml、42pg/ml及0.3ng/ml(P〈0.01),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优于cTnI(P〈0.05),而AngⅡ与Ang(1-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型ACS患者AngⅡ、Ang(1-7)及AngⅡ/Ang(1-7)比值有统计学意义,AngⅡ、Ang(1-7)对于ACS患者病情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紧张素类 肌钙蛋白I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和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前后的时间少于2周。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是标准的。分析64排螺旋CT诊断中度和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计算准确率,阳性率和吻合率。结果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准确率高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P>0.05)。64层螺旋CT显示中,中度冠状动脉狭窄的确切值为90.00%,阳性率为65.00%;钙化灶的确切值为85.00,阳性率为60.00%。结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中,中度狭窄的检出敏感。它可以用作冠状动脉狭窄的非侵入性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短期多次检查,定位准确等优点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64排螺旋CT 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CT血管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55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所选患者均接受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并针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重建厚度分别为1mm、3mm,分析对比重建检查结果。结果3mm重建厚度检查中钙化斑块检出率、小钙化斑块检出率均比1mm重建厚度检查中钙化斑块检出率、小钙化斑块检出率低(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显著临床价值,且重建厚度不同,检出率也存在差异,所以应以患者情况为准选择适合的重建厚度,确保检查效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放射CT血管造影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介入性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方法:选取我院 2017年 3月至 2018年 3月共 148例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并探讨冠状动脉介入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心血管内科冠状动脉介入性临床诊断准确率高,能为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有利于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冠状动脉介入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川芎嗪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7年1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盐酸曲美他嗪片等治疗.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后常规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疗程为7d.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内增加注射川芎嗪.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并发症情况,包括心律失常、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结果试验组显效25例(83.3%),有效4例(13.3%),无效1例(3.3%);对照组显效19例(63.3%),有效6例(20.0%),无效5例(16.7%).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7%vs.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MD均升高,试验组升高更明显,[(7.44±1.55)%vs.(10.3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IL-6和TNF-α均降低,而试验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川芎嗪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可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川芎嗪 冠状动脉慢血流 血管内皮功能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不同给药方案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事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600mg,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300mg。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出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事件与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再梗死、心力衰竭、病死及出血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予以患者氯吡格雷600mg,可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及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使用双侧乳内动脉(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的桥血管通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应用BIMA行CABG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2±7.2)岁。分析患者术中即刻桥血管流量、手术效果,并通过出院前及术后3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结果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个月右乳内动脉(RIMA)桥及左乳内动脉(LIMA)桥通畅率为97.8%,静脉桥通畅率为95.4%(P<0.05)。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总体通畅率为99.5%,其中R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99.4%,LIMA-前降支搭桥通畅率为100%。结论BIMA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的,早期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良好。LIMA-前降支及RIMA-前降支搭桥均有较高的近期通畅率。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乳内动脉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简介:本文回顾了我科应用三维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实时融合技术指导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1例。该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CAG示:前降支中段狭窄95%、前降支远端70%、回旋支近中段50%-90%,右冠近段弥漫狭窄最重85%,右冠中段闭塞。患者冠脉CTA明确右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特征,并预测慢性闭塞病变开通难易程度。同时,我们采用三维CTA与CAG图像融合技术,实时指导慢性闭塞开通,并且帮助明确球囊及支架的位置。同时运用微导管、对侧造影验证三维CTA与CAG图像融合指导的效果。

  • 标签: CT血管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慢性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实时融合技术
  • 简介:摘要通过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急救护理,掌握导管室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及相关因素。

  • 标签: 桡动脉 VVRS 血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6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组),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200名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结果分析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冠心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对此需针对性处理,以期提升整体健康指数,降低冠心病的发生与致死风险。

  • 标签: 老年 冠心病 危险因素 病变程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前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老年主动脉瓣瓣膜病150例,心电图示ST-T改变,均在术前行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检查,以CAG结果为标准,分析CT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的患者CT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115/118)、87.5%(28/32)、96.6%(115/119)、90.3%(28/31),以冠状动脉受累数量分析分别为96.7%(323/334)、61.3%(163/266)、75.8%(323/426)、93.7%(163/174)。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5%的患者CTA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52/52)、67.3%(66/98)、61.9%(52/84)、100.0%(66/66),以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析分别为98.2%(166/169),64.3%(277/431),51.9%(166/320),98.9%(277/280)0结论冠状动脉CTA可用于AVR患者术前筛查,对于CTA未能发现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不必再行CAG检查。

  • 标签: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冠心病 主动脉瓣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不同给药方案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血管事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600mg,对照组患者术前给予氯吡格雷300mg。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出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缺血事件与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再梗死、心力衰竭、病死及出血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前予以患者氯吡格雷600mg,可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及血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术后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探析。方法对我院98例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患者进行基础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其中,包含3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及6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将患者按照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的含量分为两组,一组为小于3.0毫克每升的患者41例,以及大于等于3.0毫克每升的患者57例。对患者手术后一周内以及术后6个月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机率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的概率进行记录。结果基础血清CRP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组比稳定心绞痛组高,术后一周内的心血管发生时间率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组、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情况比稳定心绞痛、基础血清蛋白不升高的现象少。在手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的事件发生率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也是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高的患者高于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低的患者。结论基础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预后的预测指标,该指标显示了手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是支架置入前炎症细胞活化程度紧密联系的。

  • 标签: C反应蛋白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 简介: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特异性标志和独立预测因子,其形成机制复杂,与基因、年龄、性别、性格、吸烟、睡眠、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肾脏疾病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早期预测和延缓冠状动脉钙化进展将是未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治中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钙化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病理检查证实8例血肝脏血管肉瘤和2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CT检查情况和影像学特征。结果肝血管瘤和肝血管肉瘤的瘤周动静脉短路、CT值和早期强化位置出现几率比较,均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延迟期肝血管肉瘤与肝血管瘤可见明显等密度或是高密度患者比例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血管肉瘤和血管瘤均存在明确的CT影像特征,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血管肉瘤 血管瘤 CT影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