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用随机数表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比Ⅱ组),每组8只。Ⅰ组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为采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内膜增生情况。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周后,Ⅱ组腔管比(内腔面积/总面积)低于Ⅰ组[(40.57±2.40)%比(52.79±2.01)%,t=8.387,P<0.01],新生内膜区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低于Ⅰ组(0.134±0.020比0.110±0.011,t=2.621,P<0.05),血管平均血流速度低于Ⅰ组[(111.300±21.380) cm/s比(168.700±13.640) cm/s,t=4.222,P<0.01],管腔直径高于Ⅰ组(0.852±0.152) mm比(1.167±0.213) mm,t=2.52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T能够抑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可能与血小板黏附减少有关。

  • 标签: 动脉内膜剥脱 血小板黏附 内膜增生
  • 简介: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向内膜移行和过度增殖,导致内膜增厚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彤术(PTCA)后再狭窄形成的中心环节。本文用Fismhman空气干燥法建立的大鼠动脉橱伤模型观察了水蛭粗提物对动脉损伤l后1内暖增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蛭粗提物8g/kg.dX16ig能抑制实验性动脉内膜增生

  • 标签: 动脉内膜增生 实验性 水蛭 抑制作用 中膜平滑肌细胞 动脉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子宫内膜增生是指子宫内膜腺体的不规则增殖,同时伴有腺体、间质比例增加的器质性疾病。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生殖内分泌紊乱所导致,与长期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子宫内膜增生的处理与管理的观点有所更新和改变。文章结合相关文献,主要围绕子宫内膜增生的分类变化、诊断性刮宫术指征的变化、子宫内膜增生管理观点的改变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 诊断性刮宫术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管理策略
  • 简介:摘要子宫内膜增生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常见症状为异常子宫出血。本文汇总、整理子宫内膜增生相关研究,总结子宫内膜增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评估和诊断、病理分型、治疗、随访以及患者长期管理、宣教等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规范方案,促进女性健康和生育功能保护。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找到可以深化治疗的方案。方法随机抽取自2011年3月-2013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绝经女性以及150例未绝经女性,通过相应的观察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子宫内膜异常相关性。结果通过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在未绝经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之6.8(±0.5),和子宫内膜增生与子宫内膜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P=0.02;在围经后内膜厚度超过6.8(±0.5)毫米时存在相关性,且P<0.009。结论绝经阶段的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少于4.6(±0.5)无需进行诊刮;而未绝经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少于6.8(±0.5)毫米,则无需进行诊刮,内膜厚度少于8.7(±0.2)毫米可以先进行常规的激素治疗,若治疗没有效果,那么再予以诊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就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增生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于我院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前刮诊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基于病理类型的前提下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5例)、子宫内膜增生组(35例),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是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相较于无任何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呈现的差异明显(P<0.05);与伴有1个危险因素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相比,伴有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的增加,可提高子宫内膜癌风险(P<0.05)。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极易合并子宫内膜癌,尤其是年龄48岁及以上、刮诊病理提示重度的患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增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子宫内膜增生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鉴别。结论阴道超声对于绝经前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的妇女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影像学工具,优点在于无创,无痛,无并发症,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比盲目诊刮更敏感。对于子宫内膜厚度≥5mm的阳性病例需要进一步行宫腔造影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通过影像学来显示需要进一步组织学诊断的可疑病例。

  • 标签: 子宫内膜增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护理要点及护理经验。

  • 标签:
  • 简介:背景:自从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预防卒中的一种有效方法以来,人们对其最佳的适应证和治疗方法以及如何与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CAS)进行比较重新产生了兴趣。本文对上述问题、颈动脉狭窄的检查以及审核和报道CEA结果的作用进行探讨。检查方法:考虑CEA治疗的患者应该进行CT或MPI脑影像学检查以证实脑梗死和排除占位性病变。颈动脉的检查从超声开始,然后进行高质量MPA或CTA,如果结果一致,就能够计划进行治疗而不必进行导管血管造影。另一种同样可以接受的方法是直接从超声到导管血管造影检查,后者仍然是评价颈动脉的金标准。适应证:最适合接受CEA治疗的患者为由于颈动脉重度狭窄(70%~90%)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非致残性卒中症状者,允许的最大卒中和病死率为6%。尚不确定的CEA候选者为狭窄程度为50%~69%的有症状患者以及狭窄≥60%的无症状患者,但如果在其他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和某些患者特征均有关)的基础上进行仔细选择的话,有些患者可能从手术中获益。只有在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的情况下(3%或更低),无症状患者才能获益。那些颈动脉狭窄〈50%的有症状患者或狭窄〈60%的无症状患者以及那些内科状况或神经系统状况不稳定的患者不适合进行CEA治疗。技术:CEA可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对于后者,在颈动脉夹闭时必须有许多检测技术来评价脑灌注。当监测不是强制性并且没有哪一种监测技术被明确证实优于其他技术时,脑电图(EEG)是最常使用的。外翻式CEA是外科技术的一种变异,有些证据表明更加广泛应用的补片闭合可能会降低手术期急性卒中风险和狭窄复发的长期风险。CAS:随着经验的增加,这种侵袭性较小的血管内技术仍在持续发展。一些经验丰富�

  • 标签: 动脉 影像学检查 治疗手段 检测技术 CEA 监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复习过去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的病例,加强对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的认识。方法观察560例刮宫标本HE切片中的有关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根据新标准找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结果共发现55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其中子宫内膜单纯增生449例,发现上皮内瘤变14例,伴有不典型增生20例中有2例上皮瘤变,57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中9例上皮内瘤变,34例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30例上皮内瘤变。结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是肿瘤性增生,通过对其进一步认识,明确其诊断要点和方法,对今后的诊断及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氯吡格雷对免髂腹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和机制。方法37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模型组(10只)、氯吡格雷组(10只)和阿托伐他汀组(10只)。检测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测量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原位杂交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mRNA在髂动脉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氯吡格雷组血清hs-CRP浓度、内膜,中膜厚度比、内膜,中膜面积比显著减少(P〈0.05);髂动脉PDGF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bcl-2表达下降不明显,bax表达明显升高,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5),氯吡格雷对血脂无明显影响。结论氯吡格雷减轻兔髂腹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机制与降低动脉炎症反应,抑制PDGF表达和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硬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 血管内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thromboembolicpulmonaryhypertension,CTEPH)是由于肺动脉内反复栓塞和血栓形成而造成的肺动脉高压。可由急性肺动脉栓塞演变而来,也可因下肢静脉血栓等反复栓塞肺动脉所致。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呈渐进性,最终造成右心衰竭和呼吸衰竭而死亡。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取栓、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其护理与一般的心脏直视手术护理有相似之处,但其术后呼吸监护有其特殊性,同时持续肺动脉高压及术后再灌注性肺损伤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术后积极抗凝预防再次栓塞也是术后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肺动脉高压 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一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总结护理配合要点。结论术前物品准备充分,术中维持有效的静脉通路,严密监测心电图和脑电图的波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血压波动,熟悉手术步骤,严格无菌操作,与手术医生配合积极主动默契,尽可能缩短颈动脉阻断时间,是保证手术顺利取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手术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