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括约肌肛瘘患者采取改良瘘管结扎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收治的54例括约肌肛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为参考组及实验组,其中参考组行常规肌瘘管结扎术﹐实验组采取改良瘘管结扎术,每组27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指标对比,试验组显优(P<0.05)。 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显低(P<0.05)。结论:括约肌肛瘘患者采取改良瘘管结扎术可获得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降低并发症产生。 

  • 标签: 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肛瘘 手术指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传统术式与改良括约肌瘘管结扎术式(LIFT)在肛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62例肛瘘患者均为本院2020年2月-2021年7月接收,随机分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术式治疗,观察组实施LIFT术式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6.77%)比对照组(80.65%)高(P

  • 标签: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 传统术式 肛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括约肌肛瘘治疗中应用改良瘘管结扎术的价值。方法:2019年11月~2021年5月,挑我院收治的65例括约肌肛瘘患者,选择掷骰法分为观察组(n=33例)、对照组(n=32例)。观察组实施改良瘘管结扎术治疗,对照组依照常规治疗,比较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两组疗效分别为96.97%、81.25%,对比数据有差异(P

  • 标签: 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肛瘘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括约肌肛瘘治疗中应用改良瘘管结扎术的价值。方法:2019年11月~2021年5月,挑我院收治的65例括约肌肛瘘患者,选择掷骰法分为观察组(n=33例)、对照组(n=32例)。观察组实施改良瘘管结扎术治疗,对照组依照常规治疗,比较疗效和并发症。结果:两组疗效分别为96.97%、81.25%,对比数据有差异(P

  • 标签: 改良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肛瘘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之间收治的肛瘘患者共计60例进行研究,其中30例患者经切开挂线术治疗(对照组),另有30例患者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观察组),对比术后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整体住院时间、创面面积;对患者施行术后VAS疼痛评估,并统计肛门功能于术前术后的评分。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创面愈合的时间短、住院时间少、创面面积小;观察组术后疼痛指数低,肛门术前术后功能指数差距较大,术后功能恢复快,(P

  • 标签: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肛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之间收治的肛瘘患者共计60例进行研究,其中30例患者经切开挂线术治疗(对照组),另有30例患者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观察组),对比术后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整体住院时间、创面面积;对患者施行术后VAS疼痛评估,并统计肛门功能于术前术后的评分。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创面愈合的时间短、住院时间少、创面面积小;观察组术后疼痛指数低,肛门术前术后功能指数差距较大,术后功能恢复快,(P

  • 标签: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肛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括约肌瘘管结扎术单纯肛瘘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2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单纯肛瘘患者,共计98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切开挂线)与观察组(括约肌瘘管结扎术),49例/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对照组为89.80%,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观察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肛肠动力学指标,治疗后,观察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低于对照组,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纯肛瘘患者治疗中,使用括约肌瘘管结扎术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恢复更理想,具有临床使用价值,可推广。

  • 标签: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切开挂线 单纯肛瘘 肛肠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肛裂患者,选择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的效果。方法:取80例肛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2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观察组实施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结果:两组相比,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肛裂画着改良括约肌切断手术,可促进疗效,改善炎性因子水平,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复发概率,缩短手术相关指标时间,减少出血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肛裂 开放式切断术 改良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 手术指标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经括约肌切除术(ISR)作为一种极限低位的保肛手术,可使部分极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保证肿瘤学疗效的基础上免遭切除肛门的痛苦,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术式需经括约肌间隙游离,可导致神经损伤,加上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组织这一"先天性缺陷",ISR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往往不佳。笔者在对局部解剖及生理功能的深入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极低位直肠癌功能性保肛新术式——适形保肛手术(CSPO)",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满意效果。因此,本文将对直肠癌手术发展简史进行回顾,分析ISR手术后功能不佳的原因,并结合盆底肛管局部解剖的研究,阐述CSPO通过减少括约肌沟植物神经、感受器小体及肌肉交织结构的损伤,直视下对肿瘤下缘切除线的设计,保留更多齿状线及内括约肌,从而达到吻合口高度提升的目的,进而改善极低位直肠癌手术后的肛门功能,同时对未来低位直肠癌的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直肠肿瘤,极低位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适形保肛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陈旧性肛裂疾病特点,评价改良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的临床优势。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陈旧性肛裂疾病患者,总计21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手术,对照组(n=105)采取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观察组(n=105)采取改良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手术效果、手术临床指标。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8.09%,对照组总有效率85.71%,P

  • 标签: 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 陈旧性肛裂 手术指标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患者采取改良经椎孔腰椎椎体融合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于本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收治的5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给予改良经椎孔腰椎椎体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效果,并对比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结果:5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56.54±34.32)min,平均出血量(306.54±54.32) mL。患者经X线、CT等检查,表明滑脱责任节段复位较好, 无出现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与治疗前对比,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的疼痛评分较低(P<0.05)。与治疗前对比,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的JOA评分较高(P<0.05)。结论: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中采取改良经椎孔腰椎椎体融合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此种术式用时短、出血量低,且具有较好的复位效果,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可见此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改良经椎间孔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滑脱症 硬膜囊 神经根损伤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后腹式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对提高绝育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到2021年5月期行输卵管结扎术的已婚育龄妇女120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腹式纵切口输卵管结扎术,试验组行改良后腹式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比较两组妇女的绝育效果,并比较两组妇女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和伤口愈合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妇女术后的观察,试验组妇女的绝育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更好,并且试验组妇女术后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更优,术后住院时间和伤口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少,两组数据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 标签: []改良是横切口 输卵管结扎术 绝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老年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中改良经腰椎椎孔椎体融合术应用效果探究。方法 自2019年度1月至2021年度12月选择22例因退变性腰椎滑脱症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纳入本次调研病人均采用改良经腰椎椎孔椎体融合术治疗。总结与探究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等。结果 (1)治疗前融合节段椎高度明显低于治疗后,(P

  • 标签: 老年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改良经腰椎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 简介:  摘要:肛裂是指肛缘与齿线之间肛管皮肤全层纵形裂开而形成的感染性溃疡疾病,不论男女老幼均有可能患病,当前在我国的患病率高,且不分地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肛裂发病率为2.0%左右,占肛肠疾病的12.0%左右 。肛裂在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便秘、肛门周期性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现代研究认为肛裂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学说包括解剖缺陷学说、残留胚胎组织学说、局部缺血学说、局部感染及上皮学说、神经肌肉学说等,特别是排便时肛管皮肤反复撕裂,加之局部血流灌注不足、感染等因素,使得创面愈合困难并最终形成慢性溃疡 。早期肛裂经药物治疗或生活调节即可痊愈,而慢性肛裂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必须行手术治疗才能治愈 。

  • 标签:   肛裂,手术,括约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腹腔镜经腹经肛管内外括约肌切除术(ISR)的应用价值。方法: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取样63例,抽签分组,于2020年03月至2021.10月分别在我院行ISR治疗(n=32,实验组)和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n=31,对照组),比较手术指标、并发症率、Wexner得分,观察术后恢复进度。结果:实验组手术、住院时间比对照组少,并发症率3.13%,比22.58%的对照组低,术后Wexner(11.25±2.30)分,比对照组(13.62±1.94)分低,P<0.05。结论:相较于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ISR治疗安全性更优,可显著改善患者肛门功能,加快康复进程,值得推广。

  • 标签: 超低位直肠癌 括约肌间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效果。方法:54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主要于2018年3月-2022年5月接受病情诊疗,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研究组27例。对照组实施开腹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术,研究组实施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术,观察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指标。结果:研究组术中耗时及失血量、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肛管静息压及收缩压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切除术治疗可减轻手术创伤性,增强治疗安全性,改善治疗预后效果。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开腹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腹腔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8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R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及临床决策曲线进行验证。结果82例患者中22例(27%)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早期并发症与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营养预后指数、新辅助放化疗及手术时间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糖尿病(OR=4.853,95% CI:1.059~22.241,P=0.042)、低血清白蛋白水平(OR=0.672,95% CI:0.468~0.966,P=0.032)、新辅助放化疗(OR=4.482,95% CI:1.117~17.979,P=0.034)及手术时间较长(OR=1.015,95% CI:1.001~1.029,P=0.037)是ISR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88(95% CI:0.812~0.965)。结论糖尿病、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新辅助放化疗、手术时间较长是低位直肠癌ISR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直肠肿瘤 术后并发症 直肠切除术 危险因素 列线图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