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括约肌瘘管结扎术对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在黑河市中医医院治疗的76例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痿患者开展实验,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有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另38例为观察组实施改良括约肌痿管结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半年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较高;出院后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单纯肛瘘治疗中采用括约肌瘘管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病例分析样本为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本院收治72例单纯肛瘘患者,依据手术方案差异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均36例。研究组患为括约肌瘘管结扎术,对照组患者为肛瘘切开挂线术,对比分析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两组术后恢复相关指标,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纯肛瘘患者采用括约肌瘘管结扎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且术后恢复迅速,值得全面推广。

  • 标签: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单纯肛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LIFT)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盘山县人民医院的单纯性肛瘘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LIFT治疗)与对照组(肛瘘切开术治疗),各40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0.46±5.87)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0.83±5.78)岁。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创面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1个月肛门功能[肛门失禁严重度指数(FISI)]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34.63±5.31)min,长于对照组的(21.59±4.35)min(P<0.001);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13.73±3.51)d,短于对照组的(21.13±2.49)d(P<0.001),观察组术后1 d时VAS(2.56±0.83)分,低于对照组的(3.38±0.84)分(P<0.001);观察组术中出血量(24.28±5.81)ml,低于对照组的(25.24±4.93)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8.11±1.37)d,短于对照组的(8.48±1.38)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FISI评分(0.74±0.35)分,低于术前的(4.62±0.91)分(P<0.001);对照组术后1个月FISI评分(2.67±1.02)分,低于术前的(4.75±0.94)分(P<0.001);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FI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40),对照组10%(4/40)(P>0.05)。结论单纯性肛瘘患者采用LIFT治疗效果更佳,术后疼痛更轻微,更有利于创面愈合,同时也能促进肛门功能的恢复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 标签: 单纯性肛瘘 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疼痛程度 肛门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低位单纯性肛瘘联合应用清肠愈溃汤冲洗、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3月,抽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肛瘘患者73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观察组行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3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83±7.67)min]、创面愈合时间[(20.78±3.54)d]和住院时间[(5.31±1.27)d]均短于对照组[(62.31±5.45)min、(25.87±3.10)d、(7.78±1.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63、6.512、8.133,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24 h[(2.43±0.64)分]、48 h[(1.21±0.36)分]均低于对照组[(3.87±1.23)分、(2.83±0.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47、9.607,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6,P<0.05)。结论经括约肌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且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小,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直肠瘘 肛管 引流术 疼痛,手术后 功能恢复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外科,采用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46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1.0±7.3)min;创面愈合时间4~6周,术后切口发生出血1例、感染2例,均经搔刮、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前及术后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2.00±0.68)和(1.99±0.70)分,肛门静息压分别为(75.60±8.60)和(73.60±8.20)mmHg(1 mmHg=0.133 kPa),最大收缩压分别为(109.60±7.80)和(107.20±8.3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肛门形态变化情况。提示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安全、有效,并保留括约肌

  • 标签: 直肠瘘 经括约肌型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肛管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外科,采用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46例经括约肌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1.0±7.3)min;创面愈合时间4~6周,术后切口发生出血1例、感染2例,均经搔刮、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前及术后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2.00±0.68)和(1.99±0.70)分,肛门静息压分别为(75.60±8.60)和(73.60±8.20)mmHg(1 mmHg=0.133 kPa),最大收缩压分别为(109.60±7.80)和(107.20±8.3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肛门形态变化情况。提示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经括约肌型肛瘘安全、有效,并保留括约肌

  • 标签: 直肠瘘 经括约肌型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肛管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施行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瘘栓填塞治疗的效果。方法 借助信封随机法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70例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施行常规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组(35例,施行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瘘栓填塞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评分、肛门失禁评分。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便血时间及住院时长均较对照组更短,P<0.05;观察组术后3d及1周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及2个月肛门失禁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 对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施行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瘘栓填塞有助于加速术后创面修复,对肛门功能影响更小,且痛感更小。

  • 标签: 括约肌上型肛瘘 肛瘘栓填塞 部分瘘管切开
  • 简介:摘要括约肌切除术(ISR)涉及Hiatal韧带、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联合纵肌的解剖。其中的Hiatal韧带实际上是直肠纵肌的分支,表现为不均匀的环周依附于肛提肌上。内括约肌是直肠环形肌的末端,于直肠纵肌分出Hiatal韧带的水平开始形成,此上界与齿状线的位置关系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内外括约肌间隙存在脂肪组织,但目前没有证据显示,肛管与直肠一样存在系膜结构。联合纵肌是直肠纵肌的剩余分支,在达到肛缘后折返穿过外括约肌,终止于肛尾韧带/尾骨。联合纵肌和Hiatal韧带的协同作用参与了排粪运动。ISR相关解剖的个体化差异影响了手术的实施,对吻合的影响尤为明显。

  • 标签: 括约肌间切除术 解剖 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肛裂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进而对经内外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80例视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治疗,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生活质量方面对比,在躯体健康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社会功能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情感职能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精神健康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且上述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方案对慢性肛裂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肛门内括约肌侧切 慢性肛裂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课题分析的重点在于括约肌上型肛瘘疾病,在开展治疗操作时选择部分瘘管切开结合肛瘘栓填塞治疗方案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括约肌上型肛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其意愿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30例行挂线手术,研究组30例采用部分瘘管切开联合肛痿栓填塞,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渗液、疼痛指标和术后不同时期肛门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结果直接显示选择两种不同治疗方案的病人,在各项指标方面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从治疗有效率的角度分析,常规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72%,研究组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92%。常规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在14天左右,研究所病人的住院时间在9天左右。结论:为括约肌上行肛瘘病人提供治疗方案时,优先选择部分瘘管切开结合肛瘘栓填塞治疗方案,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它可以在控制病人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前提下,促进伤口的快速恢复缓解疼痛,并保证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肛瘘 部分瘘管切开 瘘管填塞 治疗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混合痔患者行改良外剥内扎术加内括约肌侧切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为所有患者均实施改良外剥内扎术加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疾病复发率。结果:本次研究中60例患者实施改良外剥内扎术加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后,其中治愈率为100%,同时对其随访3个月-1年,发现均未出现复发现象。结论:为混合痔患者实施改良外剥内扎术加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疾病复发率也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第2足趾近侧趾(指)骨关节(PIPJ)移植重建手指PIPJ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20年3月,收治13例手指PIPJ缺损的患者,均为创伤性损伤一期修复术后发生的PIPJ缺损,受伤机制为:绞轧伤5例,电锯伤4例,冲压伤2例,挤压伤2例,其中示指7例,中指3例,环指3例。手术时间为一期手术后3~7个月,应用改良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PIPJ进行移植重建,取伤指同侧第2足趾10例,取对侧第2足趾3例。移植关节均携带观察皮岛,面积为1.0 cm×1.5 cm~1.0 cm×2.0 cm。足趾供区继发骨缺损均取髂骨条植骨重建,切取髂骨条长度为4.0~6.0 cm,供区创面均采用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积1.1 cm×1.6 cm~1.1 cm×2.1 cm。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通过门诊、电话及微信传送照片的方式进行随访,内容包括重建手指和供足的功能、外形恢复情况。结果13例移植的关节和趾腓侧岛状皮瓣均全部成活,移植关节和供趾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周。其中3例关节和肌腱粘连严重,二期行松解术。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0~18个月,重建的指PIPJ未发生退行性变,主动活动度为:屈曲45°~90°,伸直0°~10°,活动度平均66.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7例,良4例,可2例。供趾外形良好,远期随访行走功能正常。髂腹股沟供区只留1条线形瘢痕,无明显不适。结论应用改良吻合血管的第2足趾PIPJ移植重建缺损的手指PIPJ,能够恢复手指骨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足趾供区同时行髂骨条植骨重建加趾腓侧岛状皮瓣转移修复,能够保留足趾的外形和大部分功能,达到供、受区平衡。

  • 标签: 近侧指骨间关节缺损 趾骨间关节 重建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在大隐静脉曲张中的实践和价值。方法:从近两年于我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0例,分别予以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高位结扎剥脱常规术式,将临床疗效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作为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结果:就临床总有效率指标分析,观察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影响较大(P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 改良高位结扎剥脱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形切除保肛术(CSPO)与经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20年4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83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17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66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0例,女73例;年龄为(57±11)岁。183例病人中,117例行CSPO设为CSPO组,66例行ISR设为ISR组。观察指标:(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采用门诊、问卷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病人生存、造口还纳、肛门满意度评分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比较采用χ²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情况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将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手术情况:CSPO组和ISR组病人腹腔镜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远切缘、术后化疗、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4例和55例、(165±54)min和(268±101)min、(142±101)mL和(91±85) mL、(0.6±0.4)cm和(1.9±0.6)cm、76例和9例、(6.6±2.5)d和(7.9±4.7)d,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35.531,t=8.995、-3.437、-3.088,χ²=44.681,t=2.267,P<0.05)。(2)两组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CSPO组术后19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6例,Ⅱ级并发症12例,Ⅲb级并发症1例。ISR组术后14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Ⅰ级并发症4例,Ⅱ级并发症7例,Ⅲa级并发症1例,Ⅲb级并发症2例。两组病人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706,P>0.05)。两组病人并发症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两组病人均无围术期(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3)随访情况:183例病人均获得随访,CSPO组和ISR组随访时间分别为(41±27)个月和(37±19)个月,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4,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中,肿瘤局部复发分别为2例和3例、肿瘤远处转移分别为9例和4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277、0.170,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0%和88.6%,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9.0%和92.8%,两组病人无病生存情况和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218、0.002,P>0.05)。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102例和66例病人随访至CSPO或ISR术后12个月,其造口还纳率分别为92.16%(94/102)和96.97%(64/66),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658,P>0.05)。CSPO组8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2例因高龄、4例主观拒绝还纳、2例因放疗致瘢痕无法还纳。ISR组2例造口未还纳病人中,术后因肝转移和主观拒绝还纳各1例。CSPO组和ISR组分别有92例和61例病人随访至造口还纳术后12个月,其中CSPO组75例和ISR组38例完成肛门功能满意度调查。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8±2.8)分、(5.4±3.0)分,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2,P<0.05)。CSPO组和ISR组病人肛门功能满意度评分>5分分别为54例和21例,两组病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165,P>0.05)。(4)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预后因素分析:COX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为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883,1.963,95%可信区间为1.090~7.622,1.129~3.413,P<0.05);性别、肿瘤pT分期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963,3.187,95%可信区间为1.292~93.063,1.240~8.188,P<0.05)。(5)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464,-1.580,95%可信区间为0.323~2.605,-2.950~ -0.20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术前放疗是影响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偏回归系数=1.637,-1.456,-1.668,95%可信区间为0.485~2.788,-2.796~ -0.116,-2.888~-0.447,P<0.05)。结论与ISR比较,低位直肠癌施行CSPO同样可实现超低位保肛,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障肿瘤学安全性,改善肛门功能,提升病人术后肛门功能满意度。

  • 标签: 直肠肿瘤 适形切除术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排便功能 肿瘤学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腹腔镜经括约肌切除术(ISR)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团队实施的302例行腹腔镜IS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0例,女性112例,年龄60(14)岁(范围:20~84岁)。采用χ²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独立样本t检验、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完成列线图预测模型的绘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302例入组患者中24例发生吻合口漏,其中A级漏10例,B级漏9例,C级漏5例。吻合口漏相关病死率为8.3%(2/24),吻合口漏相关二次手术率为12.5%(3/24),吻合口漏愈合时间74(58)d(范围:14~180 d)。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漏发生与性别、术前血白蛋白水平、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是否保留左结肠动脉及是否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有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6.052,95%CI:1.535~23.860,P=0.010)、新辅助同步放化疗(OR=4.098,95%CI:1.318~12.821,P=0.015)、未保留左结肠动脉(OR=16.699,95%CI:3.051~91.406,P=0.001)及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OR=21.218,95%CI:4.341~103.710,P<0.01)是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40(95%CI:0.766~0.914)。经内部验证,模型的一致性指数值为0.840。结论男性、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术中未保留左结肠动脉及未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是低位直肠癌腹腔镜ISR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直肠肿瘤 吻合口瘘 因素分析,统计学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换膀胱造瘘管的常见问题及护理。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膀胱造瘘管更换的50例患者,分析其常见问题及护理。结果:50例(150例次)均置管成功,其中膀胱刺激征20例次(13.33%),拔管困难17例次(11.33%),置管位置不当误入其他器官6例次(4%),其他异常1例次(0.67%)。结论:积极处理留置膀胱造瘘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更换 膀胱造瘘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裂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肛裂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组,A组(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和B组(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和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与B组相比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更短,且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7.87%明显高于B组81.40%,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肛裂采用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与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相比创伤更低且愈合时间短,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在很大程度提高了临床效果。

  • 标签: 肛裂;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扣眼穿刺对比绳梯穿刺对瘘管狭窄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瘘管狭窄患者1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扣眼穿刺组,观察组进行绳梯穿刺,统计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疼痛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扣眼穿刺 绳梯穿刺 瘘管狭窄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