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MLIFT)治疗括约肌肛瘘(ISAF)及括约肌肛瘘(TSAF)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纳入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进行ISAF与TSAF治疗的130例患者,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5例,采用行肛瘘切开挂线术的治疗方案,研究组65例患者应用MLIFT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92%(63/65)显著高于对照组87.69%(57/65)(P<0.05)。结论:改良MLIFT术治疗疗TSAF、ISAF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

  • 标签: 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括约肌间型肛瘘 经括约肌型肛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单纯性括约肌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在黑河市中医医院治疗的76例单纯性括约肌肛痿患者开展实验,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组,有38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另38例为观察组实施改良括约肌间痿管结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随访半年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较高;出院后随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临床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有3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瘘道切开术治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14%)与对照组患者(77.14%)相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应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较佳。

  • 标签: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经括约肌型 肛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括约肌肛瘘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抽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之间102例我院括约肌肛瘘患者,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全部10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并且分别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和常规切开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护理,对两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进行观察及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人数为47例,占比92.15%,对照组治疗有效人数为42例,占比82.3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括约肌肛瘘患者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治疗 经括约肌型肛瘘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括约肌肛瘘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2例括约肌肛瘘患者,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等两个组别,各组患者均31例,对照组均行传统开放瘘管切割挂线术,观察组均行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观察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8%,与对照组患者的80.6%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比较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括约肌肛瘘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患者手术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经括约肌型肛瘘 改良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外科,采用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46例括约肌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1.0±7.3)min;创面愈合时间4~6周,术后切口发生出血1例、感染2例,均搔刮、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前及术后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2.00±0.68)和(1.99±0.70)分,肛门静息压分别为(75.60±8.60)和(73.60±8.20)mmHg(1 mmHg=0.133 kPa),最大收缩压分别为(109.60±7.80)和(107.20±8.3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肛门形态变化情况。提示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括约肌肛瘘安全、有效,并保留括约肌

  • 标签: 直肠瘘 经括约肌型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肛管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嘉兴中医院肛肠外科,采用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46例括约肌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41.0±7.3)min;创面愈合时间4~6周,术后切口发生出血1例、感染2例,均搔刮、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前及术后6个月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2.00±0.68)和(1.99±0.70)分,肛门静息压分别为(75.60±8.60)和(73.60±8.20)mmHg(1 mmHg=0.133 kPa),最大收缩压分别为(109.60±7.80)和(107.20±8.3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肛门形态变化情况。提示外括约肌裸化的瘘管切除术治疗括约肌肛瘘安全、有效,并保留括约肌

  • 标签: 直肠瘘 经括约肌型 结直肠外科手术 肛管
  • 简介:直肠肿瘤的局部切除术因兼有手术创伤小、风险低,术后无性功能和泌尿功能的障碍,也无人工肛门的痛苦等多项优点而广受患者和医生的欢迎。然而由于直肠特殊的解剖位置,使某些部位的直肠肿瘤在采用局部切除的技术上有一定的困难。因而在外科手术的历史上派生出了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的直肠肿瘤的局部切除术。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1)骶部尾部的直肠肿瘤切除术(即Kraske手术);

  • 标签: 手术创伤 经肛门括约肌 直肠癌 Kraske手术 局部切除术 直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肛瘘栓填塞治疗括约肌肛瘘的长期愈合率及影响肛瘘愈合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9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的207例括约肌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括约肌肛瘘的诊断:即瘘管穿越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的浅、深部之间;(2)患者病例资料完整;(3)初始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排除标准:(1)直肠肛管周围急性感染或病灶感染控制不佳;(2)近期行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或自行破溃者;(3)合并有恶性肿瘤;(4)克罗恩病、炎性肠病者;(5)心、肝、脑、肺、肾功能不全者;(6)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造成恶病质;(7)不能耐受手术者。随访患者的肛瘘愈合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肛瘘患者累计治愈率,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肛瘘愈合的因素。结果全组男性186例,女性21例,年龄15~69(平均数38)岁。肛瘘病程3~60(平均数15)个月。有3例患者既往有肛周脓肿发作史并且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均超过3个月)。随访截至2018年10月31日,失访72例(34.8%)。在135例成功随访的患者中,平均随访时间为96(75~124)个月,肛瘘愈合75例,愈合率为5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肛瘘治愈率随时间延长,最终稳定在55.6%。在初次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失败的患者中,有6例在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情况下,肛瘘自行愈合。其中,3例于术后2年、3例于术后3年自行愈合,并未再复发。2008—2012年,肛瘘栓填塞治疗的年治愈率分别为3/6、61.5%(24/39)、42.1%(24/57)、12/15和12/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肛瘘病程≥6个月(OR=3.187,95%CI:1.361~7.466,P=0.008)是影响肛瘘栓填塞治疗后肛瘘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肛瘘栓填塞治疗括约肌肛瘘长期疗效肯定,宜尽早实施。

  • 标签: 肛瘘,经括约肌型 肛瘘栓 长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ILIS)治疗慢性肛裂的疗效。方法对2018年2—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5例慢性肛裂患者采用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分析其愈合时间、术后1、3、5 d疼痛评分、Wexner评分和肛门直肠压力,评价此手术的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其中24例患者慢性肛裂手术切口Ⅰ级愈合,愈合时间为(14.66 ± 5.63)d,1例患者为Ⅱ级愈合,术后1、3和5 d疼痛评分分别为(2.32 ± 0.82)、(1.66 ± 0.74)和(1.22 ± 0.63)分,没有患者发生肛门失禁,肛门失禁评分为0分。结论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是治疗慢性肛裂的一种微创、疼痛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肛裂 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应用
  • 简介:摘要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是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法。然而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很高,目前较公认的机制是EST术中破坏了Oddi括约肌结构,引发功能障碍,导致肠胆反流,进而出现术后远期并发症。本文就Oddi括约肌功能与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关系及研究现状做如下综述。

  • 标签: 胆总管结石病 括约肌切开术,内窥镜 手术后并发症 奥狄括约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肛裂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进而对内外括约肌间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慢性肛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80例视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治疗,将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生活质量方面对比,在躯体健康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社会功能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情感职能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精神健康方面,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且上述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方案对慢性肛裂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肛门内括约肌侧切 慢性肛裂 应用
  • 简介:直肠阴道瘘(rectovaginalfistula,RVF)又叫粪瘘[1],患病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对患者的身心伤害却很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2]。RVF一旦形成,绝大多数都必须采取手术治疗[3];但多存在治愈率低和复发率高等弊端;同时还经常继发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等并发症[4];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痛苦。如何争取一次性手术成功,避免各种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直肠阴道瘘 肛门括约肌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肛瘘栓填塞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治疗费用低、对肛门括约肌损伤较小等优势,但其对患者肛门功能的长期影响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评估肛瘘栓填塞治疗对括约肌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长期影响,并分析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9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的123例括约肌肛瘘患者资料。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手术前后肛门功能(0~20分,分值越高,功能越差),分析影响术后肛门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史、吸烟史、酗酒史、肛瘘外口位置、术者职称、手术时间等)。结果123例接受肛瘘栓填塞治疗的括约肌肛瘘患者,男性114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39(15~69)岁,体质指数(26.2±3.9)kg/m2,肛瘘外口至肛缘距离的中位数为2.6(1.0~5.0)cm。全组中位手术时间为30.4(15.0~60.0)min,术后中位随访10年(93~141个月),69例(56.5%)愈合。肛门功能评分显示,33例(26.8%)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下降;全组患者术后Wexner失禁评分中位数为1.34(0~8.00)分,高于术前评分0.17(0~4.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57,P<0.001);术后的肛门控气、控液体粪便、控固体粪便、生活方式评分均较术前增加(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肛瘘愈合患者和肛瘘未愈合患者的术后Wexner失禁评分均较术前上升[肛瘘愈合者:0.17(0~1.00)分升至1.22(0~8.00)分,Z=-3.796,P<0.001;肛瘘未愈合者:0.17(0~3.00)分升至1.5(0~8.00)分,Z=-3.42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33例术后肛门功能下降的患者体质指数更高,术前空腹血糖更高,酗酒史人数比例更高,肛瘘外口至肛缘距离更远,手术时间更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升高(OR=1.485,95% CI:1.220~1.807,P<0.001)和肛瘘外口至肛缘距离增加(OR=2.207,95% CI:1.276~3.220,P=0.003),是影响肛瘘栓填塞术后肛门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肛瘘栓填塞治疗会导致术后肛门长期功能降低;针对肥胖和肛瘘外口至肛缘距离较远的患者,进行肛瘘栓填塞治疗时需尤为谨慎,术中应尽可能保护肛门括约肌

  • 标签: 肛瘘 肛瘘栓 经括约肌 肛门功能
  • 简介:EST和EPBD共治疗胆总管结石328例,216/328例(65.9%)采用EST治疗,探讨内镜括约肌切开(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疗效

  • 标签: 内镜括约肌 切开气囊 扩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对肛瘘患者进行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1至2023.12医院收治的肛瘘患者50例,依据单双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5例,肛瘘传统手术治疗)和研究组(25例,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患者术后的VAS疼痛程度(术后24h、48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用时、手术创口愈合时间和术后24h、48h的VAS分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出现肛门失禁、反复性疼痛、创面延迟愈合的并发症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肛瘘患者采用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治疗安全性。

  • 标签: 肛瘘 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 创口愈合时间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舟山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肛瘘患者73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观察组行经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3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49.83±7.67)min]、创面愈合时间[(20.78±3.54)d]和住院时间[(5.31±1.27)d]均短于对照组[(62.31±5.45)min、(25.87±3.10)d、(7.78±1.3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63、6.512、8.133,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24 h[(2.43±0.64)分]、48 h[(1.21±0.36)分]均低于对照组[(3.87±1.23)分、(2.83±0.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47、9.607,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2/38)]低于对照组[28.57%(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6,P<0.05)。结论括约肌间瘘管切除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疼痛,且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小,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直肠瘘 肛管 引流术 疼痛,手术后 功能恢复 住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