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磷酸α-突触核蛋白(phosphorylated α synuclein,p-α-syn)在皮肤神经中的沉积特点,以及其作为帕金森病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及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1名,进行13项小纤维神经病和症状问卷(SFN-SIQ)评分。将帕金森病患者按照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运动迟缓(n=7)和静止性震颤(n=8)2个亚组,并以Hoehn-Yahr分级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中0~2.5级为早期组(n=11),3.0~5.0级为中晚期(n=4)。采用环形钻孔器取帕金森病患者小腿和颈部皮肤,健康对照组只取小腿部位皮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α-syn在皮肤神经中的沉积情况并计数穿过单位长度基底膜的神经纤维数量即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结果12/15的帕金森病患者表皮下神经丛、真皮神经束、汗腺、立毛肌、血管或毛囊周围神经中可见点状或线状p-α-syn沉积,健康对照组皮肤中未见沉积。p-α-syn在单个部位沉积的阳性率分别为小腿6/15、颈部7/15,总阳性率为12/15。帕金森病组的IENFD为(6.85±1.94)根/mm,较对照组[(10.45±3.70)根/mm]明显下降(t=-3.303,P=0.002),与SFN-SIQ评分呈负相关(r=-0.561,P=0.046)。疾病早期与中晚期患者之间,以及以震颤和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之间比较,p-α-syn沉积阳性率和IE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α-syn在帕金森病患者皮肤神经纤维中沉积,伴随IENFD明显下降。提示皮肤神经中p-α-syn沉积可能是帕金森病固有的外周病理改变,有作为帕金森病患者诊断外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 标签: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 皮肤活检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发生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居女性肿瘤首位。近年来,磷酸蛋白质组学研究广泛,与乳腺癌的发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均密切相关。笔者系统性回顾了磷酸蛋白质组学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并重点介绍乳腺癌磷酸蛋白质组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乳腺肿瘤 蛋白质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7神经切断后发生的脊髓中枢神经元逆行性退变中过磷酸Tau蛋白的表达情况,为外周神经损伤后中枢神经元逆行性退变保护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成年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切断组、切断+药物干预组),其中切断组和干预组的动物施行双侧颈7神经切断造模,干预组予每天腹腔注射1 mmol/kg氯化锂。2周、4周后取大鼠颈7节段脊髓,通过HE染色、流式细胞技术来分析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分析Tau蛋白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及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2周时切断组的细胞凋亡程度小于4周时的凋亡程度;Western Blot结果提示随着周数的增加,总Tau蛋白的量因颈7神经的切断而下降,磷酸的Tau蛋白的量的比例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予氯化锂后,凋亡的程度及磷酸的Tau蛋白的比例均发生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au蛋白的过磷酸机制存在于颈7神经切断术后发生的脊髓中枢神经元逆行性退变的过程中;氯化锂能减轻逆行性退变的程度。

  • 标签: Tau蛋白质类 臂丛 神经元逆行性退变 过磷酸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先天性非综合征型小耳畸形患者健侧及患侧不同发育程度耳廓软骨的蛋白磷酸谱的差异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4例单侧先天性非综合征型患儿,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均为6岁,行耳再造术进行矫治。于三期再造耳局部修整手术时,收集废弃的残耳软骨及为达到对称效果进行修整的配对健侧耳软骨。残耳软骨组作为实验组,健侧耳软骨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信号通路磷酸广谱筛选抗体芯片(PEX100)分别对2组耳软骨的蛋白磷酸进行广筛。统计各组中具有配对抗体的所有磷酸位点蛋白,计算组内磷酸位点蛋白的磷酸水平,以及组间磷酸水平调变比值,筛选2组间差异表达的磷酸蛋白质。调变比值(实验组/对照组)≥2.0为磷酸水平上调的蛋白质,比值≤ 0.5为磷酸水平下调的蛋白质。实验所得差异蛋白利用String数据库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分析,并将差异磷酸蛋白导入String数据库中Multiple Proteins的列表中,绘制蛋白质互作用网络图。结果2组间筛选出的差异蛋白共有110个,其中有102个为上调,8个为下调。利用KEGG数据库对表现出磷酸水平差异的蛋白质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后的差异蛋白富集在20条信号通路中,除已公认的信号通路外,还包括PI3K-AKT、黏附斑信号通路高度富集,其中PI3K-AKT在所有通路中富集程度最高,蛋白数达31个。将差异磷酸蛋白导入string数据库,将置信分数设为0.9,得到包含103个节点、512条边的差异蛋白质互作用网络。结论残耳软骨与正常耳软骨组织中蛋白质的磷酸修饰程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除已公认的信号通路外,差异磷酸蛋白还富集在PI3K-AKT、黏附斑等信号通路中,提示造成双侧耳软骨发育差异的原因可能与耳软骨细胞在胚胎时期的增殖、黏附、迁移等活动有关。

  • 标签: 先天性小耳 软骨发生 表观基因组学 磷酰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hoA/Rho激酶1(ROCK1)下调抑制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在主动脉夹层(AD)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正常(NA)和AD主动脉原代平滑肌细胞(SMC)中RhoA/ROCK1的表达与MLC的磷酸程度。免疫荧光观察SMC中MLC磷酸程度和结构。β-氨基丙腈(BAPN)联合应用ROCK1抑制剂Fasudil,验证RhoA/ROCK1下调在AD形成中的作用。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NA组和AD组年龄(t=-1.439,P>0.05)、性别(χ2=0.9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组高血压患者多于正常组(χ2=5.562,P<0.05)。AD主动脉SMC中RhoA(NA:42 782±31 339,AD:6 975±3 130,t=2.585,P<0.05)和ROCK1表达下调(NA:64 626±38 822,AD:13 851±961,t=2.977,P<0.05),MLC磷酸减少(NA:230 193±27 749,AD:51 142±48 151,t=6.561,P<0.01)。免疫荧光显示AD组SMC和Fasudil处理的SMC中MLC磷酸降低,结构受损。Fasudil联合BAPN的夹层形成率(100%)高于BAPN的夹层形成率(50%,χ2=22.780,P<0.01)。结论RhoA/ROCK1下调抑制MLC磷酸促进了AD的发生。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RhoA Rho激酶1 肌球蛋白轻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磷酸状态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方法15只小鼠采用冠脉结扎再灌注法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组),另选15只小鼠作为对照组。再灌注损伤4 h后,处死小鼠,HE染色分析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取心肌组织采用Western blot分析NF-κB信号通路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两组小鼠外周血和心肌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可见心肌组织中炎症细胞大量浸润。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小鼠心肌细胞细胞核中NF-κB水平显著增加,细胞质中p-IκBα水平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497和17.501,P值均<0.05)。观察组小鼠外周血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373.12±25.19) pg/mL比(178.53±16.01) pg/mL,(919.43±29.88) pg/mL比(119.15±18.09) pg/mL,(519.44±20.14) pg/mL比(136.65±12.41) pg/mL,t值分别为25.250、88.735和62.670,P值均<0.05],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100.52±10.23) pg/mL比(19.32±4.87) pg/mL,(159.44±12.43) pg/mL比(34.65±8.33) pg/mL,(159.39±14.29) pg/mL比(20.48±8.32) pg/mL,t值分别为27.757、32.300和32.536,P值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后NF-κB处于激活状态,导致下游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增加了心肌细胞负担。

  • 标签: 心肌缺血再灌注 核因子-κB 炎症因子 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作为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主要通过氧化磷酸(OXPHOS)途径产生能量以满足机体需求。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线粒体OXPHOS在维持调节性T细胞的稳态和免疫抑制功能中起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线粒体OXPHOS异常可通过影响调节性T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引起多种疾病发生,如糖尿病、过敏性哮喘、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等。本文就调节性T细胞线粒体OXPHOS功能障碍在免疫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线粒体 氧化磷酸化 T淋巴细胞,调节性 凋亡 抑制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瘦素受体(OBR)和磷酸蛋白激酶B(p-AK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0年至2015年90例DLBCL和20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RLH)组织中OBR和p-AKT的表达;应用细胞增殖实验(MTS)检测瘦素对DLBCL细胞株SUDHL4和SUDHL5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瘦素培养后SUDHL4和SUDHL5细胞p-AKT的表达情况。结果OBR和p-AKT在DLBCL中的高表达率为47.7%(43/90)、27.7%(25/90),在20例RLH中均为低表达,OBR和p-AKT在DLBCL和RLH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7)。OBR和p-AKT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结外浸润、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均无关(均P>0.05)。OBR和p-AKT在DLBCL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2,P<0.05)。瘦素可以提高SUDHL4和SUDHL5细胞增殖能力,促进细胞内p-AKT的表达。结论瘦素和OBR可通过激活PI3K-AKT途径促进DLBCL细胞的增殖,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受体,瘦素 磷酸化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索拉非尼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涉及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下调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索拉非尼对肠嗜铬细胞(EC细胞,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增殖的影响,以确定索拉非尼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将EC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索拉非尼组、索拉非尼+短发夹RNA以下调荧光素酶的质粒(shLuc)组和索拉非尼+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下游作用底物磷酸ets样基因-1(Elk-1)短发夹RNA(shElk-1)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Elk-1、Mcl-1、蛋白激酶B(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5和10 mol/L的索拉非尼作用后EC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7.42±5.08)%、(50.81±6.11)%和(38.49±5.41)%,显著低于0 mol/作用浓度(99.98±0.25)%(t1=5.148,t5=2.142,t10=1.76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索拉非尼作用12、24和48 h后EC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5.41±4.61)%、(49.64±4.73)%和(42.49±5.02)%,显著低于0 h作用时间(99.99±0.18)%(t12=4.624,t24=1.856,t48=1.751,P值均<0.05);而与作用6 h比较,EC细胞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1.266,P>0.05)。与对照组比较,索拉非尼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t=12.235,P<0.05);与索拉非尼组比较,索拉非尼+shElk-1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t=9.271,P<0.05);各组间bcl-2相对表达量、bax相对表达量和bcl-2/bax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bcl-2=0.198,Fbax=0.541,Fbcl-2/bax=2.679,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索拉非尼组细胞Elk-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lk-1蛋白=1.426,P>0.05),而Elk-1 mRNA、Mcl-1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Elk-1 mRNA=2.266,tElk-1 mRNA=0.045,tMcl-1蛋白=2.774,tMcl-1 mRNA=2.98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索拉非尼组比较,索拉非尼+shElk-1组细胞Elk-1蛋白及mRNA、Mcl-1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Elk-1蛋白=5.340, tElk-1 mRNA=6.240, tMcl-1蛋白=6.248,tMcl-1 mRNA=5.21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索拉非尼组细胞Akt蛋白及mRNA、GSK3β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Akt蛋白=3.579,tAkt mRNA=3.641,tGSK3β蛋白=2.694,tGSK3β mRNA=3.091,P值均<0.05);与索拉非尼组比较,索拉非尼+shElk-1组细胞Akt蛋白及mRNA、GSK3β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Akt蛋白=8.041,tAkt mRNA=6.342,tGSK3β蛋白=4.391,tGSK3β mRNA=8.32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索拉非尼可促进EC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lk-1/Mcl-1和Akt/GSK3β通路有关。

  • 标签: 索拉非尼 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蛋白降解 肿瘤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组链球菌(GBS)阳性的早产孕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磷酸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p-STAT3)的表达及其与早产的关系。方法选择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门诊产前检查至住院待产的孕妇1 950例中GBS阳性者共122例。对GBS阳性早产20例(早产组)、足月胎膜早破者33例(胎膜早破组)、足月阴道分娩孕妇66例(足月分娩组)、流产3例(流产组)及同期GBS阴性孕妇20例(GBS阴性对照组)的阴道分泌物制备悬浮液,采用ELISA法检测IL-6浓度,Western blot检测p-STAT3、p-Akt和NF-κB亚基p65的表达。结果入组孕妇GBS阳性率为6.25%(122/1 950),其中流产、早产、足月胎膜早破和足月分娩孕妇分别占2.45%(3/122)、16.12%(20/122)、26.62%(33/122)和53.66%(66/122)。GBS阳性早产组孕妇IL-6表达[(0.065 ± 0.034)pg/ml]显著高于GBS阳性足月产者[(0.045 ± 0.021)pg/ml](t =-3.192、P = 0.002)和GBS阴性者[(0.043 ± 0.020)pg/ml](t =-2.494、P = 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TAT3在GBS阳性早产病例中的表达(灰度值:0.06 ± 0.03)显著高于GBS阴性对照组(灰度值:0.04 ±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981、P = 0.005);GBS阳性早产组和GBS阴性对照组p-Akt灰度值分别为(0.035 ± 0.02)和(0.07 ± 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341、P = 0.001);p65灰度值分别为(0.045 ± 0.02)和(0.085 ± 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000、P = 0.003)。结论GBS阳性病例早产可能与阴道分泌物中IL-6、p-STAT3、p-Akt和p65高表达有密切关系。

  • 标签: B族链球菌 早产 白细胞介素-6 磷酸化STAT3 胎膜早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2(BMP2)信号通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n=32)和假手术组(n=32)。模型组通过结扎左侧颈外动脉、翼颚动脉及右侧颈总动脉制备颅内动脉瘤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血管。两组于术后3个月处死,采用电镜和HE染色法判断成模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BMP2及下游磷酸Smad1/5(p-Smad1/5)在两组大鼠前交通动脉复合体VSMCs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离体培养大鼠脑动脉的VSMCs,分为对照组、BMP2组(加入BMP2 100 ng/ml)以及Smad6+BMP2过表达组(转染Smad6过表达载体+BMP2 100 ng/ml)。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进一步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BMP2、Caspase3及p-Smad1/5的表达情况。结果电镜和HE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血管壁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瘤样病变,且VSMCs发生明显的重构和凋亡,说明建模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中的Caspase3(0.25±0.03)和BMP2(0.12±0.03)相对表达量均较假手术组(均为0.06±0.01)增加(均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MP2(分别为:0.75±0.07、0.50±0.04)和p-Smad1/5(分别为:0.73±0.07、0.27±0.04)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高(均P<0.05)。TUNEL法检测离体VSMCs,结果显示BMP2组[(74.63±6.05)%]和Smad6+BMP2组[(45.92±1.08)%]的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增加[(4.35±0.65)%,均P<0.01];但Smad6+BMP2组的细胞凋亡率较BMP2组低(P<0.01)。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BMP2组和Smad6+BMP2组的p-Smad1/5、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增加(均P<0.01);但Smad6+BMP2组的p-Smad1/5、Caspase3相对表达量均较BMP2组低(均P<0.05)。结论BMP/Smad信号通路在颅内动脉瘤中被激活,且可能通过BMP2上调p-Smad1/5进而促进VSMCs凋亡。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 肌细胞,平滑肌 细胞凋亡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突触蛋白-Ⅰ(synapsin-Ⅰ)磷酸在herkinorin减轻新生小鼠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经典型蛋白激酶Cγ(cPKCγ)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新生cPKCγ+/+和cPKCγ-/- C57BL/6J小鼠皮层神经元,培养7 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种神经元各分为3组(n=5):对照组(C组)、氧糖剥夺-复氧复糖组(OGD/R组)和herkinorin组(H组)。采用氧糖剥夺1 h、复氧复糖24 h的方法制备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模型。H组于氧糖剥夺即刻加入herkinorin 10 μmol/L,孵育1 h,氧糖剥夺结束时洗脱。复氧复糖24 h时收集神经元,采用MTT法检测神经元存活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神经突起数量及树突长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神经元synapsin-Ⅰ和磷酸synapsin-Ⅰ(p-synapsin-Ⅰ)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OGD/R组和H组cPKCγ+/+小鼠和cPKCγ-/-小鼠神经元存活率降低,神经突起数量减少,树突长度缩短,神经元p-synapsin-Ⅰ表达下调(P<0.05);与OGD/R组比较,H组cPKCγ+/+小鼠神经元存活率增加,神经突起数量增多,树突长度增长,神经元p-synapsin-Ⅰ表达上调(P<0.05),H组cPKCγ-/-小鼠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KCγ+/+小鼠和cPKCγ-/-小鼠3组间神经元synapsin-Ⅰ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kinorin可通过降低cPKCγ膜转位水平,抑制synapsin-Ⅰ磷酸,减轻新生小鼠皮层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复糖损伤。

  • 标签: 突触蛋白类 细胞低氧 婴儿,新生 蛋白激酶C Herkinorin
  • 简介:摘要:酸化压裂技术是指在高于地层破裂压力下用酸液作为压裂液,由于酸化压裂技术在压裂过程中酸液能够将裂缝的避免腐蚀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在压裂泵停止作业后,裂缝避免不会完全闭合,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是目前油田开发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压裂技术,对提高石油产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酸化压裂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问题,因此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针对油田酸化压裂技术进行研究,旨在为酸化压裂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借鉴。

  • 标签: 酸化压裂后技术 油田开发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石油及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涉及到的地面和地下设备大都是金属材质。而具有一定浓度酸液的使用直接导致金属材料的腐蚀。腐蚀会大大缩短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增加作业成本,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及有效资源的浪费。作业施工设备受腐蚀后,会进一步导致施工风险增加,作业人员生命安全无法保障。如何有效减少油井酸化过程中的酸液腐蚀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常规的防腐措施主要有在金属表面涂覆防腐镀层、对金属做阴极保护,或者进行材料升级以及添加缓蚀剂。相比之下,添加缓蚀剂最为便捷有效。它能够在用量很少的情况下,便有效地降低环境介质对金属材质的腐蚀速率。基于此,本文对油田酸化缓蚀剂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油田酸化缓蚀剂现状 发展趋势
  • 简介:摘 要 :酸化技术是一种利用酸液与近井或储层中矿物反应、提高渗透率、提高油气井产量或增加注水井注入量的技术措施。酸化施工结束后,残酸液会排至地面继而形成酸化废液。酸化废液 PH 低、成分复杂,对其处理后回注储层或外排对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酸化废液 中和 絮凝 动力学 氢氧化铁
  • 简介:摘要:众所周知,酸化施工从本质上来讲,是一项对地层展开技术改造的有效措施之一,改造的措施位置在于近井地带的堵塞,其目的在于使得水井增注量得到提升,进而达到降低注水压力的目标。另一方面,做好水井酸化施工,能够使得水井渗流的通道得到增大,提升地层的渗透率,这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来讲,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极为明显。本文在接下来的部分,将会针对影响水井酸化工艺因素以及具体对策展开科学分析,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水井酸化 影响因素 工艺因素 解决对策 科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年 3月 -2019年 3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 4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20例。对照组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 5~ 10mg/kg加入到 0.9%氯化钠溶液 2mL中, 1次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磷酸奥司他韦颗粒,体质量≤ 15kg: 30mg/次, 15kg<体质量≤ 23kg: 45mg/次, 23kg<体质量≤ 40kg: 60mg/次,体质量> 40kg: 75mg/次, 2次 /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10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5.0%、 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疱疹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磷酸奥司他韦颗粒 单磷酸阿糖腺苷 小儿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毋庸置疑,化学助剂成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油田的发展水平。当前世界石油领域竞争十分激烈,随着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油品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不断研究了解酸化压裂工艺,结合油田实际选产品, 控制好产品的质量,加强油田化学助剂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加强执法力度,为油田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基于此,以下对酸化压裂工艺在砂岩储层中的应用以及化学助剂质量管控方面 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 标签: 酸化压裂工艺 砂岩储层 应用研究 质量
  • 简介:【摘要】 河南某家大型汽车制造公司采用水解酸化—— 延时曝气工艺处理汽车制造废水。通过实践证明,该工艺处理废水效果良好,各项出水指标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

  • 标签: 污水处理 水解酸化 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