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在动脉导管依赖右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RHS)患儿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研究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行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伴HRHS,3例为室间隔完整的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伴HRHS。以同医院同期行外科Blalock-Taussig(B-T)分流术的9例PA-IVS伴HRHS患儿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重症监护时间、病死率等临床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患儿年龄和体重与B-T分流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100)]比17(1~142)日龄,U=31.000,P>0.05;(3.8±1.1)比(3.7±1.3)kg,t=0.272,P>0.05]。动脉导管支架组手术时间[(108±7)比(160±49)min]、重症监护时间[(3.4±1.0)比(6.3±4.5)d]、总住院时间[(10.3±1.0)比(26.3±1.0)d]均明显低于B-T分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4、-8.692、-7.822,P均<0.05)。动脉导管支架置入后经皮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明显改善(0.723±0.125比0.926±0.005,t=-6.044,P<0.05)。动脉导管支架直径为3.5~4.0 mm,支架长度为16~21 mm。动脉导管支架组患儿无血管损伤、急性血栓、导管痉挛及死亡,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狭窄发生。9例B-T分流组患儿围术期死亡3例。动脉导管支架组3例肺动脉闭锁患儿分别在术后6、9、9个月时行肺动脉瓣切开术及双向Glenn手术。结论对于动脉导管依赖HRHS患儿,动脉导管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行、有效、安全、微创的手术方法,可作为早期外科B-T分流术的替代方法。

  • 标签: 动脉导管 支架 儿童
  • 简介:摘要: 目的 : 探讨 静脉溶栓 在轻度卒中患者中的 作用 以及 功能依赖在静脉溶栓 中的影响 。 方法 :选择 194 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受试者 随机分为接受静脉溶栓组和不接受静脉溶栓组 ,并 使用 Barthel 指数评估功能依赖,将受试者分为 BI 得分 <80 (功能依赖阳性 组 )和 BI 得分≥ 80 (功能依赖阴性 组 ) 。 结果 : 静脉溶栓组的 阳性残疾结果 比率和 阳性功能 结果比率均高于非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改善轻度 卒中 患者的功能结局 ,且 受到入院 时 功能依赖的影响。

  • 标签: 卒中 静脉溶栓 功能依赖性
  • 简介:摘要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是病毒学中一种常见现象。在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流感病毒、HIV等病毒的感染机制研究和疫苗研发使用过程中,均发现了ADE。由于预存的特异性抗体或亚中和滴度的抗体可增强病毒感染,导致病情加重,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可能不仅没有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反而促进感染的发生。本文将重点介绍ADE对疫苗研发的影响及其评价方法。

  • 标签: 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DE) 抗体 疫苗
  • 简介:摘要: 目前高校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成为所有高校教师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从手机网络、大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五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成因,同时梳理了三项防控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解决课堂手机依赖问题。

  • 标签: 大学生 手机依赖性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血液分析仪采用抗凝剂EDTA-K2抗凝进行血液细胞分析时,有时会发生血小板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出现假性偏低的现象,即EDTA依赖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 pseudo thrombocytopenia, EDTA-PTCP)。EDTA-PTCP如未被及时发现,会给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造成误诊、误治,甚至会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对EDTA-PTCP相关因素的探析及其实验室对策的研究备受关注,尤其是EDTA-PTCP实验室解决方案的建立更有必要。文章探析了血液细胞分析仪因EDTA导致的EDTA-PTCP发生的相关因素,论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其实验室质量控制。

  • 标签: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液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 探讨与分析 解决方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多态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方法根据中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方案,对四川省8个社区≥40岁且居住时间大于6个月的居民进行筛查。采用颈动脉超声对筛查出的2 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类型进行评估,同时对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的10个基因19个位点多态进行检测。通过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分析这19个基因位点间的交互作用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在2 377名脑卒中高危人群中,852名(35.8%)发现有颈动脉斑块,其中454名(53.3%)为稳定斑块,398名(46.7%)为易损斑块。单因素分析发现,PPARArs4253655(OR=1.01,95%CI 1.03~1.82),HABP2rs7923349(OR=1.18,95%CI 1.06~3.11)和IL1Ars1609682(OR=1.09,95%CI 1.03~2.87)与颈动脉斑块相关(均P<0.05);NOS2Ars2297518(OR=1.05,95%CI 1.02~2.64)和PPARArs4253655(OR=1.00,95%CI 1.01~1.74)与易损斑块相关。GMDR分析发现,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调整协变量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型后发现,这4个基因位点高风险交互基因型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独立相关(OR=2.81,95%CI 1.32~7.49,P=0.005)。结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高。炎症和内皮功能相关基因位点HABP2rs7923349、ITGA2rs1991013、IL1Ars1609682和NOS2Ars8081248多态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相关。

  • 标签: 卒中 高危 炎症 颈动脉斑块 易损斑块 基因多态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PLPBP基因突变导致吡哆醇依赖癫痫(PDE)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的1例PDE患儿的临床及基因检测进行分析。以"吡哆醇依赖癫痫" 、"pyridoxine-dependent epilepsy" 、"PLPBP" 、"PROSC"为关键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月相关文献,并对国内外报道的19例PLPBP基因突变所致PDE确诊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女,1岁3个月,出生7 d反复癫痫发作,抗癫痫药物未能控制,给予吡哆醇后发作控制。9个月时,仅吡哆醇单药治疗下日常发作控制良好,遇有发热性疾病时会复发,患儿自发病以来发育基本正常。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PLPBP基因有2个复合杂合突变,c.119C>T(p.P40L)和c.207+1G>T。对国外3篇文献报道的19例PLPBP基因突变导致PDE确诊病例和本例汇总分析显示,20例均于新生儿期出现难治癫痫,26.3%(5/19例)为早产儿,30.0%(6/20例)孕期胎动异常,63.2%(12/19例)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1例于4.5个月时死亡。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包括全面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发作,痉挛发作,局灶发作。58.3%(7/12例)出生时乳酸升高,47.4%(9/19例)脑电图表现为爆发抑制,31.6%(6/19例)为多灶癫痫样放电,5.3%(1/19例)为正常。仅30.0%(6/20例)的患儿经吡哆醇单药控制发作。结论PLPBP基因突变所致的PDE患儿常为新生儿期出现癫痫发作、早产儿发生率较高、孕期可出现异常胎动。多数出生后有乳酸升高,脑电图爆发抑制较为常见。仅少数可被吡哆醇单药控制,多数患儿发育落后。

  • 标签: 吡哆醇依赖性癫痫 吡哆醇 基因突变 PLPBP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动脉入路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方法:选择在我科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58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动脉成功后行子宫动脉造影,并给予聚乙烯醇无色栓塞微球(8Spheres)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结果:所有患者均经动脉穿刺,并成功顺利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手术成功率100% 。其中有1例术后出现上肢穿刺点阵发性刺痛,给予床旁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动脉远端假性动脉瘤,给予穿刺点局部加压包扎48h后复查超声假性动脉瘤消失,患者穿刺点疼痛症状消失;4例出现穿刺处皮下血肿,无脑血管意外、上肢及手指缺血或坏死、上肢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动脉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操作具有较高可行及安全,且在超声引导下可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肱动脉入路 子宫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5岁以上患者卒中前依赖与卒中前合并痴呆对卒中后3个月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966例,其中在急性卒中前确诊为痴呆患者168例做为痴呆组,余798例做为非痴呆组。比较2组入院时人口统计学的差异。并以确诊急性脑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死亡和独立为因变量,以入院时独立及合并出现痴呆做协变量,做COX比例风险评估。结果痴呆组与非痴呆组在用药数量、规律服用华法林、卒中前独立、入院时意识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42,χ2=4.52、8.96、8.76,P<0.01)。2组在入院期间死亡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P>0.05),2组在出院3个月内死亡人数、卒中后3个月内依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6.94,P<0.01)。卒中前痴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出院3个月内死亡、出院3个月内中-重度依赖与入院前完全独立的患者风险比分别为1.00、1.32、2.56;入院前轻度依赖患者较卒中前完全独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出院3个月内死亡、出院3个月内中-重度依赖的风险比为1.42、1.86、2.73。入院前中度依赖患者较卒中前完全独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出院3个月内死亡的风险比分别为1.68、2.42。入院前重度依赖患者较卒中前完全独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出院3个月内死亡的风险比分别为1.89、3.24。结论卒中前痴呆与活动障碍导致卒中后3个月内高死亡及高致残的风险。

  • 标签: 卒中 痴呆 虚弱 功能 死亡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科肤宁对面部激素依赖皮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临床护理配合方法。方法:纳入2019年1月~12月期间门诊收治的面目激素依赖皮炎患者80例,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纱布浸润3%硼酸溶液敷于患处、冷喷,观察组患者使用蓝科肤宁敷于患处、冷喷,两组患者均行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蓝科肤宁联合护理配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皮炎疗效显著,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蓝科肤宁 激素依赖性皮炎 护理配合
  • 作者: 钟家鸿,成正玲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10-27
  • 出处:《健康忠告》2020年20期
  • 机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61001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科肤宁对面部激素依赖皮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临床护理配合方法。方法:纳入2019年1月~12月期间门诊收治的面目激素依赖皮炎患者80例,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纱布浸润3%硼酸溶液敷于患处、冷喷,观察组患者使用蓝科肤宁敷于患处、冷喷,两组患者均行护理配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蓝科肤宁联合护理配合治疗面部激素依赖皮炎疗效显著,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蓝科肤宁 激素依赖性皮炎 护理配合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目前世界多国共同面临的最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3月,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引发COVID-19的冠状病毒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尽管针对COVID-19的研究正在广泛开展,至今却仍无疗效明确的药物或者疫苗问世。尤其是针对此新型病毒免疫机制的研究尚处空白。结合以往严重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不良反应,以下概述抗体依赖感染增强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的概念及发病机制及其在冠状病毒(SARS-CoV、MERS-CoV)中的研究现状,旨在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潜在思路。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免疫 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作用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动脉入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备选途径之一,已经被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动脉位置特殊,术后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并发症,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本文从护理的角度出发,较为详细的概述动脉介入围术期的护理要点,尤其是常见的血管及全身并发症的观察与识别,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及就医质量。

  • 标签: 经肱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黄芩苷对兔冠状动脉球囊损伤后炎症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将32只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行冠状动脉球囊导管植入术,假手术组不植入球囊导管。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经腹腔注射黄芩苷100、300 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经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7 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清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和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冠脉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蛋白表达水平,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模型组[(298.30±19.92)、(145.60±8.91)、(318.43±15.79) μg/L]比较,低剂量组兔外周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204.19±17.48)、(96.76±6.91)、(218.44±12.09) μg/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8、4.127、3.002,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兔外周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116.77±9.42)、(42.12±5.19)、(120.41±7.98) μg/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2、3.200、2.819,P<0.05)。与模型组中ET-1、AngⅡ和NO水平[(120.44±10.15)、(98.41±8.95) μg/L、(14.55±3.09) pmol/L]比较,低剂量组兔外周血清中ET-1和AngⅡ水平[(98.42±8.25)、(76.09±7.09) μg/L]显著下降,而NO水平[(21.11±4.29) pmol/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8、3.091、2.901,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兔外周血清中ET-1和AngⅡ水平[(68.11±7.32)、(40.27±5.33) μg/L]显著增加,而NO水平[(29.49±4.10) pmol/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0、2.298、2.091,P<0.05)。与模型组(1.10±0.11、1.22±0.1)比较,低剂量组兔血管组织ICAM-1和VCAM-1表达水平(0.92±0.15、0.40±0.1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1、3.081,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低剂量组兔血管组织ICAM-1和VCAM-1表达水平(0.74±0.11、0.25±0.09)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1、2.781,P<0.05)。结论黄芩苷可显著下调冠状动脉球囊导管损伤导致的炎性反应和内皮功能紊乱,对球囊植入术后的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黄芩苷 球囊损伤 炎症 内皮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可用于确诊先天性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1(vitamin K-dependent coagulation factor deficiency 1,VKCFD1)疾病的细胞体系。方法在稳定表达报告基因FIX-Gla-PC的HEK293细胞中,应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GGCX基因;通过ELISA、DNA测序、Western印迹等方法鉴定GGCX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用快速点变异的方法构建致病GGCX变异体质粒;用ELISA方法检测GGCX变异对报告基因的影响。结果首先用ELISA方法筛选到两株报告基因无活性的单克隆细胞;之后DNA测序结果和Western印迹验证GGCX基因发生了编辑和敲除;最后通过转染野生型GGCX基因,可以恢复报告基因的活性,提示成功筛选到两株GGCX基因敲除的单克隆细胞。在筛选到的细胞株中转染已知可导致VKCFD1的GGCX变异体,发现报告基因活性在致病变异体中显著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检测GGCX活性的细胞体系,该体系可以用于诊断GGCX变异导致的VKCFD1。

  • 标签: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1 GGCX基因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报告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肺复张联合动脉峰流速变异度(ΔVp)预测患者术中容量反应的准确。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开腹胃肠手术患者64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BMI 19~26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NYH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诱导后依次进行肺复张(保持30 cmH2O气道正压10 s)和容量负荷试验。于肺复张开始时采用超声测量ΔVp。于肺复张前(T1)、肺复张时(T2)、容量负荷前(T3)、容量负荷后(T4)记录MAP、HR、CVP、SV,计算各指标肺复张前后变化率(ΔMAPLRM、ΔHRLRM、ΔCVPLRM、ΔSVLRM)和容量负荷试验前后变化率(ΔMAPVE、ΔHRVE、ΔCVPVE、ΔSVVE)。以ΔSVVE≥15%定义容量负荷试验阳性,分为有反应组(≥15%,R组)和无反应组(&lt;15%,NR组)。结果R组34例,NR组30例。与NR组比较,R组T2时MAP和T1,2时SV降低,ΔMAPLRM、ΔMAPVE、ΔSVLRM和ΔSVVE升高,ΔVp升高(P<0.05)。ΔVp与ΔSVVE呈正相关(r=0.829,P&lt;0.05),ΔSVLRM与ΔSVVE呈负相关(r=-0.876,P&lt;0.05),ΔVp与ΔSVLRM呈负相关(r=-0.819,P&lt;0.05)。肺复张联合ΔVp预测患者容量反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08,诊断阈值32.3%,灵敏度75.3%,特异度88.2%。结论肺复张联合ΔVp(≥32.3%)可准确预测患者术中容量反应

  • 标签: 正压通气 血管容量 肱动脉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模式在红蓝光局部照射面部激素依赖皮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我院收支的 98例面部激素依赖皮炎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 4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红蓝光局部照射治疗手段,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 91.84%,显著高于参照组 75.5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6.12%( 3/49),显著低于参照组 20.41%( 10/4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红蓝光局部照着面部激素依赖皮炎的治疗过程中联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有效率,同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好,值得进行全面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模式 红蓝光局部照射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