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辅助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59例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辅助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对其术前准备、术中配合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59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术中光学相干断层像辅助玻璃体切除术中巡回护士熟练掌握手术配合要点,并提供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0CT 术中OCT 玻璃体切除术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前,通过对光波往返时间的检测,相关行业可以得到距离、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采用脉冲方式进行测距。这种方法是一种基于相位测量的成像式测距技术。本文对超短矩成像光学测距技术的系统构建和推导方法进行了探究,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超短距 成像式光学 测距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 本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到我院接受诊治的脑血管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5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之后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率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狭窄情况。结果: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率比较: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率更高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比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而核磁共振组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有30例,大脑前动脉狭窄有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有14例,颈内动脉狭窄有2例。结论: 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有效地提高诊断率,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诊断脑部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自行选择。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 脑血管疾病 价值
  • 简介:摘要:心血管科护理工作需要结合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类型,对护理工作要点,护理工作中应当防范的风险等多方面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从实现应用的角度出发,明确心血管科护理工作流程,把握护理工作的关键技术,为取得更好的心血管科护理工作质量奠定基础。对于患者而言,若能够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加专业更加全面的护理服务,也必然能够优化其护理体验,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工作 关键技术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单反相机在暗光条件下的成像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镜头光圈的影响进行探讨,明确了光圈大小与成像亮度以及景深之间的关系;从感光元件的特性角度出发,解析了其在暗光环境下的工作原理和影响因素;着重介绍了信号处理技术在优化暗光成像效果中的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暗光成像质量,提出了合理选择镜头光圈、选用高灵敏度感光元件以及熟练掌握信号处理技术等优化方法和建议。

  • 标签: 单反相机 暗光成像 镜头光圈 感光元件
  • 简介:摘要:脑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疾病,在临床中的准确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CT血管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作为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两者在成像原理、技术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对其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CT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动脉狭窄
  • 简介:摘要:在传统的引张线测读装置中,常常使用的是机械位移传感器或者电子式位移传感器。然而,这些传感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不高,易受外界干扰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使用基于光学成像原理的引张线测读装置。基于光学成像原理的引张线测读装置是利用光而不是机械或电子的手段来测量引张线的长度或变形。这种装置包括一个光源、一个光学系统和一个图像传感器。光源发射出一束光线,经过光学系统聚焦后照射在引张线上,然后通过图像传感器采集引张线在光线下的变化。

  • 标签: 光学成像原理 引张线测读装置 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开颅手术联合血管技术一期治疗颅内血管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30例颅内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开颅手术联合血管技术一期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 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系统功能(NIHSS)评分及 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30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例,有效例,无效例。30例患者术后出现感染0例,出血1例,脑血管意外事件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开颅手术+血管技术一期医治颅内血管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开颅手术 血管内技术 一期治疗 颅内血管病 并发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操作方法。方法:选择我院4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7.01-2023.12。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20例。对照组实施ROI阈值触发扫描(阈值到达后憋气),观察组采用人眼观察查触发扫描(扫描前憋气)。比较不同方式效果。结果:①图像清晰率,观察组为50%,对照组为8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5.844,P<0.05)。②肺动脉栓塞检查时间,观察组为(17.23±3.18)min,对照组检查时间为(24.63±4.92)min,观察组短于对照组(t=0.002,P<0.05)。结论:人眼观察查触发扫描(扫描前憋气)在肺动脉栓塞检查中所获得图像质量更高,可缩短检查时间,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心血管科综合治疗对其临床症状及血管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2022.5~2023.5期间),所有患者均采取心血管科综合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皮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心绞痛发作频次: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后短于治疗前(P<0.05),ET-1、vWF: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NO: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取心血管科综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并可改善患者血管皮功能。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心血管内科综合治疗 临床症状 血管内皮功能
  • 简介:摘 要:心血管科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护理工作较为繁杂琐碎,患者以中老年群体居多,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然而,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药物治疗风险、感染风险、并发症风险等,不仅影响到心血管科护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带来了重大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加强心血管科护理风险防范的意义出发,针对护理风险影响因素及防范策略予以综述,以期提供交流借鉴。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风险 防范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底荧光素钠造影联合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疑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检查,以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单一诊断与联合检查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金标准显示,诊断结果为阳性53例,阴性27例。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结果显示,阳性50例,阴性30例。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显示,阳性52例,阴性28例。联合诊断显示,阳性54例,阴性27例。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眼底荧光素钠造影、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单一诊断(P<0.05)。结论:采用眼底荧光素钠造影联合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作为该疾病治疗的临床依据。

  • 标签: 眼底荧光素钠造影 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及护理体会 。方法:该研究对象为2021.04月至2023.04月到医院诊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选对象共84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常规护理,n=42)与研究组(血管介入治疗+综合护理,n=42)。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在心率与肺动脉压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治疗+综合护理用于急性肺栓塞的效果确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血管内介入治疗 综合护理 肺动脉压
  • 简介:摘要:心血管科重症患者在护理工作中会遇到多方面风险,需要医护人员结合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护理工作流程做好规划分析,明确多样化护理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心血管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主要包括病情变化风险、并发症风险、用药风险、感染风险几种类型。需要通过加强病情观察记录、制定完善的护理工作计划、完善用药管理流程、提出专项感染预防措施、为减低护理风险发生率,落实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重症患者 并发症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患者经心血管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 84例急性心肌梗患者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治疗,42例实验组经心血管科治疗,对比治疗前后心功能以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前心功能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LVEF、LVEDD、LVESD比对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症状改善时间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患者经心血管科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缩短患者住院周期,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心功能,帮助患者抑制病情,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 心血管内科治疗 心功能 住院时间 症状改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