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9例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患儿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36例在其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气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血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麻疹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麻疹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新生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早产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经鼻气道持续正压通气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治疗,并给予相关护理措施,包括保暖、呼吸监护、病情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分析患儿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28.37±6.71)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75±0.53)万元;55例患儿中,治愈47例,治愈率为85.45%,死亡例数为8例,其中3例为肺部感染,1例肺部出血,2例急性肾衰竭,2例放弃治疗,死亡率为14.54%。结论在早产新生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的治疗中,给予全面护理,加强保暖、气道护理等,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

  • 标签: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护理措施
  • 简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机械通气的目标是保证足够的氧合和最小的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无创机械通气应慎用于ARDS。小潮气量通气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降低ARDS死亡率,以驱动压为导向设置潮气量更合理。建议根据静态压力一容积曲线采用低位转折点法来确定理想的呼气末正压(PEEP),不支持常规使用高水平PEEP。俯卧位通气、高频振荡通气和体外膜氧合技术可用于拯救重症ARDS。机械通气中保持ARDS患者自主呼吸很重要,可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压力支持通气和神经电活动辅助通气等辅助通气模式。不推荐补充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吸入一氧化氮或支气管扩张剂、气道压力释放通气和部分液体通气。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 简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与产科相关因素分析徐萍李嘉(安徽省立医院妇产科230001)本文报道我院近1986—1996年15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respiratorydlistressyndromRDS),分析其与产科的相关因素,吸取经验教训,为早期发...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 产科 RDS 诊断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 ICU临床治疗 100例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对我院收治的 100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发病原因将所选病例均分为两组,肺外源性组 50例患者与肺内源性组 50例患者,对两组均实施治疗措施,对比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进行比较,肺内源性组的相关 ICU项目数据相对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患者的 7d内死亡率相比,肺内源性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的住 ICU总死亡率比较差异较小( P> 0.05)。结论:与肺外源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相比,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临床治疗中应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治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标签: ICU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外源性 死亡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的CPAP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4年2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4例呼吸窘迫综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CPAP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各42例,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97.62%>83.33%)相对更高(P<0.05),而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4.76%<19.04%)相对更低(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58.24±6.19)h<(79.15±8.81)h、氧疗时间(88.52±9.26)h<(116.52±10.85)h及住院时间(15.93±3.42)d<(22.02±4.69)d相对更短(P<0.05)。结论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治疗期间给予其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维护新生儿的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 标签: CPAP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效果
  • 简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LI/ARDS)为多种疾病所引起,表现为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双侧肺部浸润性病变。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多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参与的炎症反应,多种效应细胞和炎症介质是参与ALI/ARDS两个主要因素,对ALI/ARDS的发病机制起关键作用。核因子-κB是一种具有基因转录调节作用的核蛋白,调控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它在ALI/ARDS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近年NF-κB与ALI/ARD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核因子-ΚB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血液滤过治疗在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儿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行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连续血液滤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P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值。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P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第5天,研究组的氧合指数(OI)、血氧分压(Pa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血液滤过疗法用于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可获得较好结果,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连续血液滤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在综合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压、心率、pH及PaCO3等指标。结果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相关治疗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治疗上,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讨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运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42例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患者,将这4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两组均采用临床上呼吸窘迫综合的治疗方法进行处理,只是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的体位不同,仰卧位组的患者采用仰卧位通气,俯卧位组的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俯卧位组的患者的氧分压和氧合指数均明显比仰卧位组高(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提高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在临床上可推荐使用。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俯卧位 氧分压 氧合指数
  • 简介:大量肺泡塌陷导致肺容积减少、顺应性降低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典型的病理生理改变.过度和失衡的炎症反应是导致ARDS的根本原因.调控机体炎症反应和以纠正病理生理改变为基础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始终是ARDS的主要研究方向。肺保护性通气是近10多年来ARDS机械通气策略的重大突破.但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大量阴性结果使得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面临前所未有的争议和挑战.ARDS的病死率仍高达30%~40%.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肺保护性通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AP合并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8月间收治的SAP合并呼吸窘迫综合患者98例,随机将所选病患分成实验组、对照组各49例。实验组为综合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结果①护理满意度。实验组为97.96%,对照组为85.71%,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②实验组的呼吸机通气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小,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能提高SAP合并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缩短呼吸机通气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呼吸窘迫综合征 SAP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新生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选择30例于2010年至2012年间于我院进行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治疗的新生儿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病愈并出院,有9例患者病情好转,有1例患者死亡,有1例患者在病情好转前停止治疗。结论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高危常见因素为选择性剖宫产和围产期窒息等,此外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引发因素还包括新生儿吸入乳汁或羊水而对肺部造成损伤。一旦得到确诊后,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应该尽快使用呼吸机,此外还可以应用固尔苏,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新生儿的临床治疗。方法 随机选取近两年内我院收治的足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新生儿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全部30例患儿给予呼吸机治疗方案,最后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结果 30例患儿中共有痊愈患儿18例,病情好转患儿11例,治疗无效1例。结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对于新生儿的生命威胁较大,通过预防高危因素可以降低发生率,一旦发生后需要依据基本治疗原则给予合理处理方式。

  • 标签: 足月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以更好地护理脑外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4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其呼吸窘迫综合缓解更快,患者焦虑程度降低,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外伤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患者给予我院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呼吸窘迫情况,并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值得应用。

  • 标签: 脑外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 综合护理对于脑外伤患者而言,本身的伤残率以及死亡率相对较高,如果脑外伤后并发了急性呼吸窘迫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的临床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ARDS患儿36例临床治疗策略以及预后,并比较应用机械通气与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住院时间、血气分析改善时间以及死亡率。结果应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组有着较高的存活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气分析改善时间与非P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ARDS多为足月或近足月儿,临床表现复杂,治疗策略主要是综合治疗,积极应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提高存活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值得借鉴。

  • 标签: 新生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 简介:目的探讨肼类及氮氧化物混合性中毒致呼吸窘迫综合(ARDS)诊治方法.方法肼类及氮氧化物混合性中毒致呼吸窘迫综合16例,早期进行X线检查;给予吸高浓度氧、二甲基硅油消泡、皮质激素、莨菪类药物、大剂量维生素B6、小剂量美兰、限制液体入量等综合治疗.结果16例中5例死亡,11例临床治愈.结论X线检查对ARDS有早期诊断价值.维生素B6为肼类中毒特效解毒剂,皮质激素、莨菪类药物对化学中毒性呼吸窘迫综合有效,美兰、维生素C抗高铁血红蛋白剂有辅助治疗作用.

  • 标签: 氮氧化物 中毒 呼吸窘迫综合症
  • 简介:自1967年首次报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以来,针对ARDS的诱发因素、致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领域内对ARDS的认识由最早的临床征象描述进展到分子病理学和遗传易感性的分析.许多新的药物靶点不断出现.治疗的手段极其丰富。遗憾的是,由于该综合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真正用于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降低病死率)只有小潮气量通气。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呼吸窘迫综合是早产儿的常见病,评估肺通气有助于诊断该病,并有助于指导和监测治疗。我们旨在确定和分析可用于评估呼吸窘迫综合新生儿肺通气的工具。方法利用OVID-Medline、PubMed、Embase和Scopus数据库,对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26日期间发表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整合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3篇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用于评估肺通气的主要手段包括:呼吸功能监测、二氧化碳检测、胸片、肺部超声、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和呼吸诱导性容积描记术。该文讨论了使用这些评估手段的证据及它们的优缺点,并探讨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肺通气评估的应用前景。结论目前有几种评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肺通气的手段颇具应用前景,但都有其局限性。这些手段仍需改进以方便和准确地评估肺通气功能。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