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膜部瘤患者行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胸闷、气短症状明显缓解,并进行半年的随访。

  • 标签: 室间隔膜部瘤 主动脉瓣狭窄 TAVR
  • 简介: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城市狭窄空间下大体积构筑物施工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构筑物建设项目日益增多,纵向长度、横向长度、构筑物高度都在不断加大,导致构筑物体积成几何倍数增加。近几年我单位对城市狭窄空间下大体积构筑物施工成套技术进行了研究,滑模属于向空间和高度要施工空间的举措,笔者所在团队采用滑模工艺相继施工了部分大直径砼结构构筑物。在施工中体会到大直径构筑物施工难度较大。下面以滑模施工大直径砼筒仓为例,总结几点浅显体会。

  • 标签: 狭窄空间 大直径砼结构 滑模施工 构筑物
  • 简介:摘要:目的:用于探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选取伊犁州奎屯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者2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由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开展前3年内随访患者中选取,观察组为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血管内超声精准指导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然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是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患者的支架再狭窄率、远期预后是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经血管内超声精准指导下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冠脉造影影像学介入治疗。

  • 标签: 血管内超声指导 冠状动脉介入精准治疗 狭窄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诊断椎基底动脉狭窄过程中,探讨联合使用颈动脉超声和颅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选取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总人数为314例,并且患有椎基底动脉狭窄,为患者实施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颈动脉超声和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探讨与CTA检查相比,联合诊断的应用效果。结果:在诊断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右侧椎动脉时,联合诊断结果非常优异。结论:联合使用颈动脉超声和颅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狭窄实施诊断可以取得优异的诊断效果。

  • 标签: 颅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超声 椎基底动脉狭窄 联合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预测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所选的90例参与研究者分为两组,45例健康体检者为非卒中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卒中组,比较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不同狭窄程度。结果 非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率、斑块形态均好于卒中组,体现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斑块脑卒中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体检中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颅内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7-2021.7月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2242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结果:2242例体检者,共检出110例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91%,男性78例,女性32例,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狭窄位置方面,主要以中动脉和前动脉为主。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在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结论:常规体检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效果确切,能够充分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能够早期发现无症状的颅内动脉狭窄,进而进行有效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健康体检 多普勒超声 颅内动脉狭窄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将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用于颈动脉狭窄与粥样硬化斑块内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20年1月-2022年1月区间内因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入院的患者内随机选择50例展开研究,整体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与MR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多排螺旋CT诊断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率显著低于MR,对比P<0.05。多排螺旋CT诊断颈动脉狭窄与MR无差异,对比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若诊断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选择MR为医生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斑块 多排螺旋CT MR
  • 简介:摘要:深基坑狭小肥槽回填施工应用预拌流态固化土,不仅能有效解决传统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回填速度也比较快。本文主要对预拌流态固化土进行介绍,并对其在深基坑狭窄肥槽回填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判断,探索其具体应用要点,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预拌流态固化土提供经验借鉴。

  • 标签: 预拌流态固化土 深基坑 狭窄肥槽 回填施工
  • 简介:【摘要】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室间隔膜部瘤患者行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胸闷、气短症状明显缓解,并进行半年的随访。

  • 标签: 室间隔膜部瘤 主动脉瓣狭窄 TAVR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硅酮支架和金属覆膜支架治疗恶性中心气道狭窄(MCAO)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因MCAO行气管支架置入的患者85例,根据置入支架类型分为硅酮支架组(41例)和金属覆膜支架组(44例)。观察两组患者支架置入后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支架置入后,呼吸困难、气促、胸闷等症状均得到缓解,气促分级和气道狭窄分级较置入前明显改善(P<0.05)。硅酮支架组分泌物潴留的发生率为75.6%(31/41),与金属覆膜支架组(86.4%,38/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金属覆膜支架组中度分泌物潴留发生率(31.8%,14/44)高于硅酮支架组(10.3%,4/41),P<0.05。硅酮支架组肉芽组织形成的发生率(34.1%,14/41)低于金属覆膜支架组的61.4%(27/44),P<0.05,但两组支架组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酮支架和金属覆膜支架置入是治疗MCAO快速、直接、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硅酮支架相比,金属覆膜支架中度分泌物潴留和肉芽形成较多,需要接受更多后续支气管镜干预措施。

  • 标签: 支架 恶性中心气道狭窄 硅酮支架 金属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难治性食管胃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41例难治性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内镜下行放射状切开术,观察手术前后吻合口直径变化、吞咽困难改善情况、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及术中、术后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1例患者接受放射状切开治疗,35例在治疗1~5次后吻合口直径、吞咽困难及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5例经多次治疗后吻合口仍在1周内回缩至治疗前,并形成明显瘢痕;1例在第1次治疗中出血较多(≥100 ml),终止治疗。22例(53.6%)吻合口直径扩大至>1.4 cm,13例(31.7%)吻合口直径扩大至0.6~1.4 cm;35例(85.4%)5周内吞咽困难明显改善;1例(2.4%)发生出血(≥100 ml)。结论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难治性食管胃肠吻合口良性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食管肿瘤 吻合口狭窄 内镜 放射状切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胆总管内留置全覆膜金属支架(FCSEMS)治疗良性胆管狭窄(BB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接受FCSEMS治疗的22例BB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50.9±8.6)岁。随访观察FCSEMS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结果22例FCSEMS置入均成功,FCSEMS留置(221.9±19.8)d,无肝脓肿、急性胆管炎、胆总管堵塞等肠胆反流并发症。支架近端移位2例(9.1%,2/22),操作时间分别为62 min和115 min;20例(90.9%)无移位,操作时间(29.7±6.3)min。随访16.0(8.0,25.3)个月,狭窄无复发。结论完全胆管内留置FCSEMS是治疗BBS的一种有效方法,可避免肠胆反流的发生。

  • 标签: 胆管疾病 胆管狭窄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金属支架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时,利用前鼻镜作为撑开拉钩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50例有手术指征的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组24例27指,改良组26例31指,均采用手术治疗。传统组行常规开放手术,纵行切开腱鞘,指屈肌腱探查松解;而改良组采用在前鼻镜辅助、小切口暴露下纵行切开腱鞘,指屈肌腱探查松解。术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术中所有患者患指末节均恢复完全主动屈伸活动,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超过半年的随访,无一例复发。改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指标均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开放手术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时,改良组采用前鼻镜作为撑开拉钩能更好地暴露术野,有效缩短手术时间、缩小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且更方便单术者操作,术后效果与传统组相比并无差异。

  • 标签: 腱鞘炎 外科手术 前鼻镜 撑开拉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滑片吻合术前、后患儿狭窄段气管直径、气管长度、隆凸角的变化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滑片吻合术,临床资料完整的先天性气管狭窄患儿77例(女36例)作为观察组。通过CT图像测量纳入患儿手术前后狭窄段气管直径、狭窄段长度及其气管全长、隆凸角大小并计算狭窄段长度与自身气管全长比值。纳入一组数量相同,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气管形态学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77例观察组患儿手术年龄1.3(1.1,1.9)岁,身高76.0(72.0,83.0)cm,体质量9.0(7.9,10.8)kg。77例对照组儿童年龄、身高、体质量分别为1.5(1.0,2.0)岁,78.0(71.0,85.0)cm,9.2(7.9,11.0)kg。滑片吻合术后,患儿狭窄段气管直径从2.7 mm增至4.4 mm,较术前增加63.0%(P<0.001),但仍小于对照组儿童气管直径(6.1 mm);气管全长平均变短0.70 cm(P<0.001),术后气管全长5.4 cm,与对照组儿童气管全长(5.5 c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术后隆凸角平均减少27.9°(P<0.001),术后隆凸角(93.0°)与对照组儿童(90.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结论滑片吻合术纠治儿童先天性气管狭窄术后重建气管气管直径显著增大,气管长度和隆凸角术后显著变小,术后气管形态接近对照组儿童。

  • 标签: 先天性气管狭窄 滑片吻合术 先天性心脏病 小儿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307例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口服阿司匹林分为治疗组(124例,移植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对照组(183例,移植后未服阿司匹林),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初诊及确诊TRAS发生率、肾动脉吻合血管、狭窄时间、狭窄位置及并发疾病等指标;同时将治疗组根据阿司匹林应用时间不同分为早期组(92例)和延迟组(32例),并行亚组分析。结果纳入的307例患者中,男241例,女66例,年龄19~64岁。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动脉血管数量、移植类型及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诊TRAS的46例(15.0%)中,治疗组13例(10.5%),对照组33例(18.0%),两组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TRAS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例(0.8%)和24例(13.1%),两组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出血性疾病患者比例略高于对照组(13.7% 比 8.7%),梗死性疾病略低于对照组(1.6% 比 4.9%),但两组并发疾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治疗组行亚组分析,发现早期组和延迟组初诊TRAS、确诊TRAS及并发疾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TRAS发生率,且并未增加阿司匹林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阿司匹林 肾移植 移植肾动脉狭窄 预防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与颈动脉低密度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2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95例,女性26例;年龄(70.0±8.4)岁(范围:48~88岁)。依据头颅 MRI检查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合并CSVD。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区域最低密度(CAPALD)。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PALD等临床变量与CSVD的关系,分别绘制CAPALD及CAPALD联合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预测颈动脉狭窄合并CSV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2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中,169例合并CSVD,52例无CSVD。CSVD组男性占88.8%(150/169),女性占11.2%(19/169),年龄(70.5±8.2)岁(范围:48~88岁);无CSVD组男性占86.5%(45/52),女性占13.5%(7/52),年龄(68.4±9.1)岁(范围:51~85岁)。与无CSVD组相比,CSVD组的中位CAPALD更低(21.0 HU比35.0 HU,Z=-3.760,P<0.01),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更低[(22.6±3.9)分比(24.8±3.3)分,t=-2.06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PALD降低是颈动脉狭窄合并CSVD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44,95%CI:1.020~1.070,P<0.01)。CAPALD预测颈动脉狭窄合并CSVD的ROC曲线的AUC为0.672(P<0.01),截点值为34.5 HU,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50.0%。CAPALD与人口学资料联合预测的ROC曲线的AUC为0.733(P<0.01),灵敏度为82.9%,特异度为64.0%。结论颈动脉狭窄患者中CAPALD降低是CSVD的影响因素,通过MSCTA分析颈动脉斑块密度有助于识别CSVD高风险患者。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脑血管障碍 脑小血管病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低密度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调控Kruppel因子5(Klf5)在预防移植静脉术后狭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海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静脉动脉化动物模型,按完全随机分为造模组(A、B、C组分别为饲养2、4、8周)和ATRA组(D、E、F组分别为饲养2、4、8周,鼻饲ATRA10 mg/d)、空白对照组(G组),各6只。分别获取移植静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验。建立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SMC)KLF5过表达细胞模型,以ATRA干预,划痕实验、细胞增殖实验(CCK-8)明确SMC增殖及迁移情况;免疫共沉淀明确ATRA对Klf5-RARa结合的阻断作用。两组间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法。结果各组管径:A组(107.58±18.11) μm,B组(144.65±26.10) μm,C组(160.28±28.06) μm,D组(78.42±9.00) μm,E组(102.75±16.47) μm,F组(117.47±38.06) μm,G组(35.73±6.04) μm。组间比较,建模组各组(A、B、C各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G组)(t=5.81、8.81、10.08,P<0.01),同期建模组各组明显高于ATRA组(t=2.06、2.96、3.03,P<0.05)。以染色指数法计算免疫组化结果,建模各组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2周3.07±0.64,4周3.67±0.81,8周1.93±0.41)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6.93、9.37、4.16,P<0.01),也高于同期ATRA组(2周2.87±0.52,4周3.60±1.21,8周2.10±0.24,t=4.91、6.66、2.14,P<0.05)。实验组Klf5表达(2周4.43±0.70,4周5.67±1.18,8周3.03±0.98)明显高于对照组(t=7.27、9.09、3.83,P<0.01),建模组与ATRA组间KLF5(2周4.43±0.70,4周5.67±1.18,8周3.03±0.9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0.17、0.42,P>0.05)。CCK-8实验:72 h Klf5组吸光度(A)值(1.54±0.20)高于其余3组(t=5.62、5.84、8.31,P<0.01),Klf5+ATRA组(1.02±0.14)高于ARTA组(0.80±0.07,t=2.47,P<0.05),对照组(1.04±0.13)高于ATRA组(t=2.70,P<0.05)。划痕实验:以迁移前后划痕距离的比值,klf5组0.098±0.006,对照组0.404±0.009,ATRA组0.597±0.014,Klf5+ATRA 0.265±0.012,组间比较ATRA组高于其余3组(t=4.81、6.12、8.41,P<0.01),Klf5组低于其余3组(t=-8.37、-10.16、-12.25,P值均<0.01)。免疫共沉淀发现Klf5-RARa可以结合形成复合物,以不同浓度ATRA电泳A值进行统计分析,50 μmol/ml组A值(1.38±0.15)及70 μmol/ml组A值(1.19±0.12)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对照组1.88±0.16、10 μmol/ml组1.81±0.10、30 μmol/ml组1.76±0.13,t=-5.60、-5.10、-4.80、-7.10、-6.80、-6.40,P<0.01)。结论ATRA可以通过对KLF5-RARa结合的阻断作用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进而预防静脉移植术后血管狭窄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全反式维甲酸 Kruppel因子5 预防 移植静脉再狭窄
  • 简介:摘要对2021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收治的1例先天性声门下区狭窄(C-SGS)行滑动喉气管成形术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2个月15 d,因"呼吸困难2个月余,气管切开术后23 d"就诊。支气管镜、环状软骨B超提示声门下区狭窄,未见瘢痕增生。结合患儿病史,诊断为C-SGS。入院后2周行滑动喉气管成形术,术后即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术后2个月余随访,恢复良好,无呼吸困难表现。提示对于C-SGS,可在明确诊断后早期、安全手术,提供即时和足够的气道空间,保证良好的声音质量和吞咽功能。

  • 标签: 滑动喉气管成形术 先天性声门下区狭窄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小儿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初步探讨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普外腔镜中心因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接受机器人辅助再手术的7例患儿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月龄31~156个月,7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其中5例患儿表现为腹痛,1例患儿表现为黄疸,1例患儿表现为腹痛伴发热。结果共有7例患儿因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再手术,手术时间(62. 4±22. 9)min,术中估计出血量(4. 6±1. 6)ml,术后开始进食时间(3. 1±0. 4)d,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4. 6±1. 0) d,术后住院时间(6. 7±0. 8) d。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肝功能明显改善,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时间3个月,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胆总管囊肿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精准灵活,并具有微创、美容等优势,整体效果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达芬奇机器人 吻合口狭窄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流率在小儿先天性尿道下裂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术后尿道狭窄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接受手术治疗的87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另选择同期非尿路疾病正常男性儿童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儿童的尿路曲线分布情况及手术前后的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c)及达尿量95%时间(TQmax)检测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变化,比较尿道狭窄与无尿道狭窄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变化。结果研究组的钟形曲线分布比例[58.62%(51/87)]低于对照组[86.67%(52/60)],平台曲线分布比例[29.89%(26/87)]高于对照组[3.33%(2/60)](均P<0.05);研究组术前的Qmax、Qav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TQmax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所有年龄段患儿术前及术后的Qmax、Qav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组内比较显示:各组术后2周的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3、6个月的Qmax、Qavc均恢复到术前水平(均P>0.05);不同年龄段患儿组间比较显示:5~7岁组及>7岁组患儿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Qmax、Qavc均高于≤2岁组、3~4岁组(均P<0.05);>7岁组患儿术前、术后6个月的Qmax、Qavc均高于5~7岁组(均P<0.05);尿道狭窄患儿的平台尿流曲线分布(100%)高于无尿道狭窄患儿[11.69%(8/69)](P<0.05);尿道狭窄组的术后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无尿道狭窄组术后2周、术后3个月Qmax、Qavc均低于术前(均P<0.05),术后6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尿道狭窄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Qmax、Qavc均低于无尿道狭窄组(均P<0.05)。结论尿流率检测可为先天性尿道下裂患儿术后尿道狭窄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依据,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 标签: 尿道下裂 儿童 尿道狭窄 尿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