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对精神分裂患者给与康复护理作用于睡眠质量的临床价值。 方法 研究所取时间为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12 月,研究样本为来本院治疗的 80 例精神分裂患者,将所有样本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康复护理)。统计学对比组间患者 PSQI 评分。 结果 行康复护理的实验组 PSQI 评分比对照组更低,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通过对比统计实验证明,康复护理有助于加速患者入睡,减少对催眠药物的 依赖, 睡眠时间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于精神分裂的治疗有非常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 睡眠质量 催眠药物
  • 作者: 陈云 张绿凤 张洪乐 汪迪 张秋伏 陈娆 褚鸷 胡思帆 孙洪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100191,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驻马店 463000,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聊城 252000,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2208,北京市通州区精神病医院,北京 101101,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北京 100121,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北京 100035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以及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患者269例,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及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自杀风险模块等评估。基于PSQI总分>5分为低睡眠质量的评定标准,将患者分为低睡眠质量组和正常睡眠质量组,比较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精神分裂住院患者低睡眠质量的发生率约为44.6%(120/269)。相比于正常睡眠质量组,低睡眠质量患者中有饮酒史、服用苯二氮䓬类药物(BZDs)和当前自杀风险的比例更高,BPRS总分及因子分(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敌对猜疑和激活性)、PHQ-9和GAD-7得分更高(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PSQI总分与BPRS总分(r=0.323)、PHQ-9得分(r=0.553)、GAD-7得分(r=0.456)及当前自杀风险等级(r=0.320)显著正相关(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有饮酒史(OR=2.897,95%CI:1.002~8.372)、服用BZDs(OR=3.181,95%CI:1.548~6.534)、思维障碍(OR=1.563,95%CI:1.015~2.406)、共患抑郁(OR=4.968,95%CI:1.869~13.202)及当前自杀风险(OR=2.496,95%CI:1.360~4.581)与低睡眠质量独立相关(均P<0.05)。结论精神分裂住院患者低睡眠质量常见,有饮酒史、服用BZDs、思维障碍、共患抑郁和当前自杀风险是低睡眠质量的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睡眠质量 精神症状 自杀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有氧运动影响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和Scopus文献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6月22日间使用有氧运动干预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对符合纳入标准12篇文献中的873例实验对象运用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氧运动可显著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SMD=-0.9;95%CI(-1.29,-0.51)]和主观睡眠质量指数得分[SMD=-2.74;95% CI[-4.24,-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表明,干预周期中最大效应量为连续干预8~10周(d=-1.36),单次运动干预时间最大效应量为每次40~55 min(d=-1.92),干预频率最大效应量为每周2 d(d=-1.70)。结论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推荐的有氧运动干预方案为每周2 d,每次40 min~55 min,连续8~10周。

  • 标签: 有氧运动 老年人 失眠 睡眠质量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孤独谱系障碍(ASD)患儿睡眠状况、特征及其与年龄、神经发育功能、核心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语言行为科诊治的ASD患儿,符合入选标准的ASD患儿共198例,最终顺利完成评估的患儿共150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34例,年龄(3.57±1.24)岁。采用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CSHQ)评估睡眠,盖泽尔发展量表(GDS)评估神经发育功能,儿童孤独评定量表(CARS)评估核心症状严重程度,确定不同年龄、神经发育功能和核心症状严重程度患儿的睡眠特征。结果共患睡眠障碍的患儿共占60.0%(90/150),其在不同年龄、神经发育功能和核心症状严重程度分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HQ各分量表分值及总分在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神经发育功能组间比较,睡眠抵触、睡眠焦虑、总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核心症状严重程度组间比较,睡眠抵触、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SHQ总分与患儿的年龄(r=0.202,P<0.05)、CARS得分(r=0.283,P<0.05)呈正相关,而与神经发育功能得分呈负相关(r=-0.261,P<0.05)。结论ASD患儿常共患睡眠障碍,随着年龄增大和CARS得分越高,共患睡眠障碍的比例增加;但神经发育功能越好,共患睡眠障碍比例则减少。重度发育迟缓患儿睡眠抵触、睡眠焦虑和睡眠障碍更为严重。核心症状越严重其睡眠抵触、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睡眠障碍也越严重。

  • 标签: 孤独症谱系障碍 睡眠 儿童 神经发育功能 相关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失眠患者100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以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治疗1个月,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入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中药配方颗粒治疗于失眠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灸推拿 中药配方颗粒 失眠症 临床效果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病人可同时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本身也可引起病人认知功能和个性等方面的一系列改变,从而增加了精神分裂的治疗难度,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足够的重视和积极有效的防治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对减少和预防猝死的发生,保护病人生命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精神病人 护理
  • 简介:目的:探索疏肝解郁胶囊对抑郁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收治的抑郁合并睡眠障碍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应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应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价指数(PSQI)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统计患者治疗期间头晕、心慌、腹泻、口干等不良反应,计算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为(10.44±2.69)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6.92±5.03)分,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SQI评分为(5.69±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4.21±3.57)分,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头晕、心慌、腹泻、口干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4%,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29%,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解郁胶囊能够显著改善抑郁合并睡眠障碍患者抑郁情况和睡眠质量,且头晕、心慌、腹泻、口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适合临床推广。

  • 标签: 疏肝解郁胶囊 抑郁症 睡眠障碍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精神分裂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青岛优抚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康复效果与睡眠情况。结果:观察组精神分裂患者的睡眠情况优于对照组,NOSIE评分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康复效果能够通过康复护理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抑郁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是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6例抑郁患者,将其以等量随机电脑法分组,常规护理(对照组n=28),心理护理干预(观察组n=28),分析不同方案对患者影响。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

  • 标签: 抑郁症 心理护理干预 睡眠障碍 满意度 抑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与分析抑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肥城矿业中心医院收治的抑郁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睡眠障碍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居住地、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上述因素与抑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结果:150例抑郁患者中睡眠障碍者为118例,发生率为78.67%,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及居住地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者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社会支持程度、职业情况、病程、合并慢性基础疾病及抑郁程度均是抑郁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结论:抑郁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且其影响因素涉及面较广,应重视对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干预。

  • 标签: 抑郁症 睡眠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唑吡坦在治疗失眠时对多导睡眠图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弥勒市中医医院在2015年8月到2015年12月所收治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对于失眠诊断标准的30例患者进行持续3晚的多导睡眠图描记,在第三晚给予患者服用唑吡坦,剂量为10mg,记录30例患者在用药之后的多导睡眠图改变情况,同期选取正常对照组30名进行为期1夜适应以及1夜基础多导睡眠图监测。结果和基线睡眠对比,患者在服用唑吡坦之后的睡眠效果显著提升,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觉醒时间显著降低,S1降低,S2提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失眠患者给予口服唑吡坦,对其夜间多导睡眠图存在影响。

  • 标签: 多导睡眠图 失眠症 唑吡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足底按摩结合护理干预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0)。治疗组用手法刺激与失眠有关的足底部脏腑器官的相应反射区,并针对其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两组治疗前后同时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的PSQI各因子评分和总分及SAS、SDS评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间的比较,PSQI各因子评分和总分及SAS、SDS评分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足底按摩结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 标签: 足底按摩 护理干预 失眠症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患者主观睡眠障碍与抑郁程度以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7年 2月 -2018年 2月于我院就诊的 50例抑郁患者。所有的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均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评估主观睡眠质量,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抑郁程度,以及多导睡眠图明确患者客观睡眠状况。其中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分数越高患者主观睡眠质量越低。在治疗第 4周后再次评估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并用其减分率反映治疗效果,从而探讨主观睡眠障碍与抑郁程度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抑郁患者客观睡眠效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总分及治疗后减分率均不相关( P> 0.05)。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分数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总分呈正相关( r=0.33, P< 0.05)。在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分数与治疗后第 4周末汉密尔顿总分减分率呈负相关,( r=-0.44, P< 0.05)。结论:相比于抑郁患者的客观睡眠障碍,其主观睡眠障碍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高估了自己的睡眠障碍,因此对治疗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抑郁症 主观睡眠障碍 疗效 相关性